“一個全數字化的建筑樣品,里面的每一個房間構造都是用戶定制的,每一根管線的銜接都堪稱完美,每一個構件都精確到毫米以下……按照樣品數據預制構件,再工業化組裝,然后誕生出一模一樣的實體建筑,裝滿了傳感器,自動采光、自動溫控、自動調整燈光……”
隨著廣聯達研究院院長劉剛的演講,2017中國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會場數百位嘉賓,仿佛被帶入了“未來建筑”的世界。
近期,這場以“新方位、新動能、新發展”為主題,由《中國勘察設計》雜志社、中國武漢工程設計產業聯盟在北京聯合舉辦的2017中國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承國辦發〔2017〕19號文《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住建部《建筑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十三五”規劃》系列政策,下接企業轉型和創新發展的新戰略、新趨勢、新實踐,住建部、國家發改委、國務院國資委等政府主管部門及行業協會領導,國際國內知名企業高層,行業權威專家等匯聚一堂,共同探討飛速發展的時代趨勢下,中國勘察設計企業乃至整個工程建設行業的新篇章。
是的,我們正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數字技術帶來了數不清的機遇與挑戰。金融業出現了支付寶,交通業出現了滴滴、摩拜,甚至汽車業有特斯拉、航空發動機行業有GE,傳統的海爾、西門子也在數字化轉型。各國政府也紛紛出臺政策緊跟時代潮流,如英國數字化戰略、德國數字化戰略2025、法國數字化革命計劃2017-2027,以及中國2017《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數字經濟”等。
數字建筑
在這樣的產業環境下,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長劉剛為建筑業描繪了一張基于數字技術的新藍圖——。無論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消費升級需求,如對“家”有了個性化要求,還是為了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如低碳、綠色、節約、生態、可持續,建筑業這一傳統的“能耗大戶”都必須轉型升級。而為什么現在轉型正當時?劉剛認為,逐漸成熟的BIM、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是關鍵。也正是科技的不斷創新,驅動著建筑業向制造業靠近、向工業化邁進、向未來建筑的美好愿景出發。
將數字技術與建筑業融合,是研究建筑產業信息化近20年的廣聯達看到的新方向。建筑業數字化轉型后,新設計、新建造、新運維將對產業鏈各階段帶來全新的改變和賦予新的內涵。高峰論壇上,劉剛院長描述了“數字建筑”,并做了細致的剖析和解讀,例如虛實融合的數字孿生;智慧、賦能的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開放、共享的生態系統;還有數字化、在線化、智能化的典型特征。
當前,人工智能不僅是社會熱點,也是國家戰略。劉剛說,IBM推出的人工智能醫生沃森,僅用10秒就可以出具癌癥病人的診斷方案,而這個方案背后,代表的是上千部的醫學著作、20多萬篇的論文、60萬治療方案、6萬多次的實驗數據、10萬多份研究報告的閱讀、分析、求證。延伸到建筑業,智能化的未來建筑,可以全面感知、深度認知、智能交互、自我進化;趤碜越ㄖ鱾傳感器的數據,云端迅速計算,你住的房子可以成為“生命體”,分析溫度、濕度、風速等室內環境,監測你的健康狀況,提供人性化的服務。劉剛稱,基于前沿科技的“數字建筑”,將實現工業級品質的建筑產品和以人為本的健康建筑、將充分滿足人們個性化需求。
面對如此美好的“數字建筑”藍圖,廣聯達不僅僅是“勾勒”,對其日后發展廣聯達抱有足夠信心,并以專業能力描繪這一藍圖。從行業發展現狀看,目前無論是產業、企業甚至是項目,數字化的變革已經開始。如首都新機場,以BIM技術為核心,不僅從設計端實現了方案的深化、模擬優化,而且進行了智慧工地的初步嘗試,有效整合人、機、料等環節,最終實現了整個項目的全數字化管控。
作為較早嘗試數字化的企業,湖南建工將每一個項目基于企業云做數據的整合和鏈接,實現了數字化項目和信息化企業。例如:基于BIM 5D,可以實現每個項目從現場崗位到項目管理環節,進度、成本、質量、安全等的管控。技術線、商務線、生產線都可以在管控的過程中接入云端,實時在線,而管理層也能基于云端數據,對每個項目的進度偏差、質量安全、合同收益等進行實時分析和過程管理。
對行業監管部門來說,業內知名的貴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大數據應用可謂獨樹一幟,走在了數字化的前沿。對于招投標太多人有保留意見,應用大數據后,很多幕后手段無處遁形。大數據可以清晰地展示每一個企業的招投標情況,通過云端分析算法,清晰顯示投標單位和中標單位的行為軌跡,從而有效規避圍串標現象。劉剛認為,有了大數據,行業的管理成本將大幅度下降,誠信體系可以逐步完善和建立。
“數字建筑”對建筑產業將形成不可忽視的沖擊力,是整個建筑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引擎。“當然,數字建筑的推動絕不是一個企業可以完成的,這必將是一個行業多方共同搭建的平臺,基于數字建筑平臺實現整個建筑業的數字化、在線化、智能化,并最終實現未來建筑的美好愿景。”劉剛最后表示,廣聯達作為數字建筑平臺服務商,立足建設工程領域,圍繞工程項目的全生命周期,以建設工程領域專業應用為核心基礎支撐,以產業大數據、產業鏈金融等為增值服務。深耕建設工程信息化領域近20年的廣聯達,愿與行業人士一起,用科技助力每一個工程項目成功,創造更加美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新媒體責編:news2017)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