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能源汽車到云軌,比亞迪(002594)(01211)成為綠色出行的締造者,從地面到天空,比亞迪又將擔綱全球“治堵”行動的使者。
回望人們生活水平較低的年代,買車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彼時有著“就算買得起車也養不起的說法”。如今隨著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家庭汽車保有量呈現爆發式增長,汽車已經變得更像是大眾消費品。
而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加,城市交通擁堵的問題又變得愈發突出,人與汽車之間的矛盾從“買不起”向“堵不起”轉變。
根據百度地圖發布的《2017年Q4&年度中國城市研究報告》北京、重慶和上海分別以年人均擁堵成本4013.31元、2856.59元和2753.74元位居前三位,名列第十名的濟寧也有1786.25元之多。
上升到整個社會來看,交通擁堵的問題同樣不容樂觀。根據中國交通部發布的數據顯示,靜態交通問題(交通擁堵)帶來的經濟損失已占城市人口可支配收入的20%,相當于GDP損失5%至8%,中國15座大城市的居民每天上班比歐洲發達國家多消耗28.8億分鐘,靜態交通帶來的原油消耗占中國總消耗量的20%以上。由此可見,交通擁堵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頑疾”。
目前,解決交通擁堵問題的硬件措施主要有兩種,一是修增建城市道路;二是發展軌道交通。前者在一些發展成熟的大中型城市已經不太適用,而地鐵建設要面臨修建和運營綜合成本巨大的問題。另外,根據我國申報城軌建設的現行標準,申報修建地鐵的城市需要滿足“城區人口300萬以上、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0億以上、GDP達1000億以上、規劃線路的客流規模達單向高峰每小時3萬人以上。”等硬指標。這就把諸多亟需解決交通擁堵問題的中小城市擋在門外。
解決交通擁堵新利器——云軌
在此背景下,比亞迪肩負起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的歷史使命。開發出一種占地面積小且運量大的城市交通工具——云軌。
根據的了解,比亞迪的云軌產品堅持自主研發路線,掌握軌道驅動、電機、電控、車身、底盤、轉向架、軌道梁等全產業鏈核心技術,可獨立完成整車、軌道、車站及通訊系統等各項建設。
與此同時,云軌搭載的全自動無人駕駛技術、鐵電池儲能系統、永磁輪邊直驅電機、單軸轉向架等硬件和技術為乘客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舒適的乘車體驗。
更重要的是,云軌造價僅為地鐵的1/5,建設周期僅為地鐵的1/3,爬坡能力強,轉彎半徑小,具有極強的地形適應能力,并具備不俗的運輸能力(單向1-3萬人/小時)。這些都是比亞迪云軌打動各大城市并紛紛引進這種新型交通工具的有力砝碼。
云軌推出一年多來,比亞迪已與國內外20多個城市達成合作。目前,銀川云軌已投入運行,濟寧、汕頭、廣安等城市云軌正在修建當中,未來這些城市有望憑借云軌的到來很好的解決交通擁堵問題。
云軌“蛟龍出海”
但其實,交通擁堵問題,并非中國的專屬,全世界被交通擁堵困擾的國家不在少數。
有調查報告顯示,美國是全球發達國家中交通最為擁塞者,2017年全球前10大交通最擁堵城市中美國占據其四。在上午6點至9點以及下午3點到6點的交通高峰時段,全美司機被堵在道路上的時間平均為41小時。
據悉,2017年,美國因交通擁堵帶來的額外經濟成本接近3050億美元,平均每位駕駛員承擔1445美元。
此外,印度四大城市德里、孟買、班加羅爾和加爾各答的旅客們在日常通勤上要多花費1.5個小時。印度上述4個大城市每年因交通擁堵造成的經濟損失可能高達2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81億元),承受這一沉重負擔的是通勤者們。
菲律賓Solar交通公司總經理MarkAndrewTieng在5月31日召開的“比亞迪e計劃——‘菲’比尋常”媒體分享會上表示,菲律賓因為交通擁堵造成的經濟損失大概是30億比索/天。這意味著交通擁堵的問題每年給菲律賓造成的損失已經高達近萬億比索。
這些形形色色的交通擁堵問題,實際上為比亞迪的云軌帶來了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
了解到,從2017年8月比亞迪用云軌打開菲律賓市場開始,云軌在9個月內已經進入5個國家的6個城市。近期比亞迪更是在一周之內和巴西以及菲律賓簽署了高達80億人民幣的云軌建設協議。
從全球范圍來看,比亞迪云軌出海才剛剛起步,但已具備向全球拓展的根基。有理由相信,比亞迪能夠以全球“治堵”使者的身份服務于更多的國內外消費群體,為比亞迪創造更多價值,同時為股東帶來豐厚回報。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