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第五屆“中國法治政府獎”終評評審暨頒獎典禮,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召開。作為第五屆“中國法治政府獎”31個入圍項目中的唯一一個新經濟項目,由安徽省蕪湖市申報的“網約車依法治理的‘蕪湖模式’——蕪湖修訂網約車細則項目”,得到評審組的一致好評,最終斬獲15個獲獎項目的第三名。原因在于,蕪湖市對于網約車的監管,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
與傳統出租車相比,網約車是新生事物。但就在網約車風生水起,監管層需要避免“紅旗法案”悲劇的時候,出租車行業卻不斷驚呼“狼來了”,寄希望于“新政”對網約車發展的限制。復雜背景下,如何監管網約車成為各地政府的新課題。
“網約車新政”地方層層加碼,合規門檻過高
2016年交通部等七部委出臺的“網約車新政”提到,在“包容審慎”的前提下,各地可根據本地情況制定政策。但具體如何落實,各地都在觀望。
結果出現一個怪現象:省會看首都,地市看省會,細則互相抄。理由是“他們審過了,我們照抄沒毛病”。問題由此而來:首都把網約車標準定得很高,本身就有爭議,地方上照抄甚至“加碼”,就更值得商榷。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7月,網約車政策發布兩周年來全國共有210個城市出臺了細則,覆蓋62%的地級行政區,車輛合規率僅為0.54%,司機合規率僅為1.1%。監管陷入“嚴格立法、普遍違法、選擇性執法”的怪圈。
為了走出這一困境,安徽蕪湖率先修訂網約車管理實施細則,大幅度降低網約車準入標準,推進網約車與出租車業務的融合并取得初步成效。今年7月,蕪湖的做法入圍第五屆“中國法治政府獎”第三名,被媒體稱之為網約車治理的“蕪湖模式”。
2017年7月,蕪湖市第一版網約車監管細則發布之初,全市只有46輛車輛、180名駕駛員取得合規證件,事實注冊車輛最多的平臺“滴滴出行”卻沒有在蕪湖注冊備案。
合規化工作推進艱難,效果不佳。出租車卻以此為由要求網約車“合法運營”,蕪湖市接連發生數起傳統出租車與網約車的對抗性群體事件。監管人員疲于奔命,四處“滅火”,維穩成為第一責任。
蕪湖市交通運輸局局長徐曉明說,原網約車管理細則設立的條件標準較高,造成平臺、車輛、人員無法及時合規,引發新老業態的矛盾。這種情況必須改變,否則非出大事不可。改變的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對此前的細則進行修改。
蕪湖率先開出“新藥方”,修訂網約車監管細則
經過充分調研、論證,2017年11月,蕪湖市開始啟動網約車監管細則修訂程序,2018年5月完成修訂。新“藥方”的主要內容是,從“三個維度”打造標準科學升級。
在平臺標準方面,一是對于非蕪湖本市的企業法人,不再要求在本市設立分公司,僅要求設立具有相應服務能力的辦事機構;二是不再要求平臺重復向蕪湖市接入數據信息;三是不再要求平臺在蕪湖市納稅。
在車輛標準方面,一是不再要求車輛為市區注冊登記,改為本市牌照;二是將車齡要求由3 年放寬為5年;三是降低車輛軸距和排量要求,標準不高于或等于市區主流巡游車。
在駕駛員標準方面,一是不再要求網約車駕駛員取得市區居住證,改為本市居住證;二是取消《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駕駛員證》6年有效期的規定;三是取消車輛和人員的許可關聯,實行車輛、人員分類許可,營運時三證齊全。
新“藥方”得到行業參與者的認可。數據顯示,蕪湖網約車管理細則修訂僅一個多月,各項合規許可已超過原政策執行9個月的數量,合規量占全省除省會城市外的44.7%。截至目前,共12家網約車平臺取得經營許可證,近800輛網約車取得道路運輸證,約8200名駕駛員取得網約車從業資格。
此外,蕪湖還對巡游出租車進行了改革,對經營權、利益分配等機制也進行修改、完善。倡導出租車進行信息化升級,接入管理系統,并與網約車進行融合,提高接單效率。
“蕪湖模式”廣受好評,新舊業態融合發展
“接地氣”的蕪湖模式得到兩種業態參與者的認可,群體性事件逐漸平息。“事實證明改革是成功的。”參加座談的省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市交通廣播電臺、交警等各分部門的代表等紛紛表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研究員李廣乾對于蕪湖的改革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說,“修訂前的實施細則和一些地方政府對網約車過于嚴厲的限制,不符合互聯網發展的趨勢,蕪湖市及時調整思路,呈現了法治政府的擔當作為。”
國家行政學院行政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效羽也點評道,網約車市場嚴格執法的重點不應該放在準入上,而應更關注服務管理。要讓網約車市場的進入變得更容易,但是進入之后的管理要更嚴格。
蕪湖成為全國對網約車管理辦法審查修訂最為徹底的城市。對缺乏上位法依據和變相設置的行政處罰、行政許可全面取消,按照備案車輛的實際確定網約車的準入門檻,特別是在全國首創將網約車與傳統巡游車車輛標準拉平,堅持依法監管、底線監管、創新監管,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得到學者、媒體界的一致認同。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