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規劃布局城市綠環綠廊綠楔綠道,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設自行車道、步行道等慢行網絡……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勾畫的發展藍圖中,慢行網絡成為一大亮點。
放眼北京,慢行系統示范區漸成規模,城市處處皆風景——3月8日,記者走進王府井街區發現,往常機動車亂停亂放的情景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花箱綠植,共享單車整齊擺放,自行車專用道(非機動車道)整潔寬敞,繁華的商圈秩序井然……街區漫步的市民和游客紛紛感嘆,北京更宜居了!
出行之變,源于北京“慢行優先,公交優先,綠色優先”的交通發展理念。“十三五”期,北京逐年穩步推進慢行系統整治工作,市區兩級累計完成1333條道路、3218公里自行車車道整治任務,核心區主干路自行車道整治實現全覆蓋,綠色出行環境水平逐年提升。
首次構建慢行交通評價體系
人行道上停滿自行車,走路需要繞來繞去;汽車“搶入”非機動車道,自行車沒法騎……近年來,針對老百姓在騎行、步行中面臨的困擾,北京出臺一系列制度方案,從源頭保障慢行優先落到實處。
修訂《北京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設施改善技術指南》,出臺《北京市城市慢行交通品質提升工作方案》,制定《關于規范道路停車位規劃施劃工作流程的通知》《關于保障慢行優先規范道路停車位設置條件的通知》,“回頭開門法”納入《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和駕考范圍……多項規章制度和技術標準,有效地保障了自行車道路權,不斷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環。
“2020年,北京整治任務為378公里自行車道治理,去年年底完成148條道路、382公里整治工作任務,核心區主干路自行車道整治實現全覆蓋。”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城市道路管理處工作人員荊祿波介紹,北京市交通委員會編制了《慢行交通服務評價考核體系》,首次構建了以效果為導向,兼顧設施和管理兩個方面,形成包含11項評價指標的慢行交通評價體系。同時,組織開展2020年度慢行交通綜合指數專項考評工作,對城六區及城市副中心區域慢行系統實施效果進行評價,為進一步研究慢行系統整治提升對策提供數據支撐。
“人讓車”向“車讓人”轉變
機動車轉彎半徑減小車速慢了、壓縮機動車道寬度為騎行步行讓路……隨著北京慢行系統品質逐年提升,王府井、CBD、望京等一批慢行示范區建成,出行路上“人讓車”正在向“車讓人”轉變。
記者在王府井慢行示范區大紗帽胡同看到,機動車道壓縮后,非機動車道拓寬至3米,人行步道最寬處達到4米。除了騎行、步行更痛快,通過步道磚的鋪設,縮小路口轉彎半徑后,右轉車輛進一步降低速度,既保證了行人的通行安全,又提升了行人和騎行人的通行效率。
“東城區嘗試將王府井區域內市政道路和街巷胡同有效結合起來,使騎行更舒適、步行更通暢。”東城區交通委員會市政設施科科長張慶山介紹,通過智慧停車App、共享單車入欄結算等措施,實現王府井地區地下停車場車位“上網”,引導車輛規范停放,有效改善了王府井慢行系統環境。
在北京,這樣的便民舉措還有不少。在朝陽區CBD慢行示范區,全域通過壓縮機動車道、縮小路口轉彎半徑、加寬步道和自行車道、公交站臺后繞等方式,保障慢行交通路權;增加了25處安全島,增設違停監控167套、違法鳴笛監控17套、機動車未禮讓行人監控13套,實現全域道路禁停抓拍;設置349個電子圍欄停放區,將全域共享單車控制在1.5萬輛以內,入欄結算,圍欄外禁停,凈化步道空間環境。
伴著河流騎回家
周末清早,晨風微涼,林鳥啁啾,朝陽區和石景山區的騎行愛好者已在路上,沿途順手拍上幾張美景,為綠色出行留下一段生動回憶。
“2020年,朝陽區將通惠河東三環路橋至慶豐橋段左岸、慶豐橋至東四環路橋右岸劃為禁行社會機動車巡河路段,促成了CBD內部道路與城市森林公園、慶豐公園、通惠河水道互聯互通。”荊祿波說,這一措施實現了市民“伴著河流騎回家”的美好愿景。
在石景山保險產業園地區,濱水綠道、園林步道、園區便道和空中廊道“四道融合”,打造出最美慢行系統示范區。其中,濱水綠道位于永引渠北側,長1000米、寬約2.5米,采用防腐木及鋼板護欄保障行人安全,平整的石材地面滿足行人漫步需求;園林步道位于永引渠南側及中心綠地內,交錯縱橫營造閑適有趣的氛圍;空中廊道南起南側綠地,串聯園區內各個地塊,采用鋼架結構,一方面解決車輛干擾問題,另一方面可供行人全方位多角度欣賞園區景觀。
“石景山區還開展了永定河引水渠景觀提升工程,設置‘廬臺’景觀節點,對3座橋體進行修繕亮化,并將長4公里的永引渠北路改造提升為慢行路。”荊祿波介紹,按照森林城市的標準提升全線綠化工程配置,石景山區增加濱水景觀小品、完善夜景照明及公共服務設施等,打造“一帶濱水、兩廊共建”的城市濱水景觀,實現永引渠區域“水、路、綠”整體提升,為市民提供濱水休閑、文化旅游、健身鍛煉場所。
(新媒體責編:xmtqyd)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