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廣東省交通集團發布消息,汕昆高速公路龍川至懷集段英紅特大橋上跨京廣高鐵轉體橋梁順利完成轉體施工,這也是全國首例超大噸位雙幅高速公路橋梁成功轉體跨越高鐵。
全國首例!高速橋梁凌晨轉體跨高鐵
1月26日凌晨3點左右,廣東省英德市英紅鎮,汕昆高速公路龍川至懷集段英紅特大橋施工現場燈火通明。在接到京廣高鐵運營列車接觸網斷電的通知后,現場隨即進入轉體施工窗口。
此次龍懷項目轉體跨高鐵橋梁由廣東省交通集團所屬南粵交通投資建設有限公司承建,中鐵四局集團有限公司負責施工。原本計劃在凌晨0點高鐵停運后開始施工,受北方寒潮冰雪影響,25日當天部分高鐵列車晚點,為保障高鐵正常運營,轉體施工也推遲了3個多小時。3點28分,隨著現場總指揮一聲令下,早已準備就緒的橋梁轉體施工隨即開始。
施工現場各工作小組按照預定方案開始實施同步轉體施工。轉體橋左右幅主墩分別位于京廣高鐵兩側,由工程師同步指揮操作牽引工作;現場的橋梁測量監控組、安全防護組等對主橋轉體速度、轉體姿態等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并及時反饋給指揮人員,并實時調整相關參數。在鋼絞線和千斤頂的共同牽引下,整個橋梁梁體按順時針方向緩緩旋轉。經過70分鐘的精準張拉,梁體實現了華麗的轉身,精準達到了預定部位。
轉體施工工藝目前在鐵路上應用較為廣泛,但在廣東省乃至全國范圍內應用到高速公路橋梁設計不多,此前在2017年7月17日云湛高速公路化湛段橋梁轉體跨越茂湛鐵路為廣東首例。“茂湛鐵路為普速鐵路,這次龍懷高速橋梁轉體跨越的是高速鐵路,這是全國第一例。”龍懷高速公路連英管理處主任李斌介紹。
超大噸位!單幅轉體重量達13500噸
據李斌介紹,英紅特大橋上跨京廣高鐵轉體橋梁是汕昆高速公路龍川至懷集段全線的重點、難點工程,是國內首例超大噸位雙幅高速公路同步轉體跨越高速鐵路的轉體橋梁。
橋梁采用2×90米分幅T構同步轉體橋梁結構,轉體梁體長度150米,相當于50層樓高,橋面寬度31.7米,相當于10層樓高度,單幅轉體重量達13500噸,與一艘輕型航母重量相當。采用平行京廣高鐵線外掛籃懸臂現澆砼、兩側同步轉體施工,轉動角度左幅77.78°,右幅78.24°,按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橋梁梁體從最初的分布在高鐵兩側基本平行,轉體完成后變成十字相交。
本次轉體橋梁雙幅同步轉體施工要求精度高,轉體完成后左右幅橋梁間距僅50厘米,約相當于成年人手臂的長度。
橋梁的轉體施工工藝在鐵路上應用較多,但在高速公路建設領域,尤其是跨越時速高達350公里/小時的高速鐵路,國內尚屬首例,轉體橋梁設計及施工過程中安全風險極高。同時,由于項目地處灰巖地區,巖溶極其發育,巖溶率達80%以上,樁基施工難度高;且施工過程靠近京廣高鐵繁忙干線,每天有116.5對高鐵運行通過,臨近運營高速鐵路進行橋梁施工安全風險高、施工難度大。
李斌表示,轉體施工并不只是這70分鐘的操作,而是從設計到方案評審,從樁基施工再到轉體施工,各參建單位高度重視,精細組織,每項準備工作嚴格把關,才能圓滿實現首例高速橋梁轉體跨越高鐵施工,這也為踐行高速公路建設的廣東標準,為建設交通強國提供支撐?缇⿵V高鐵轉體橋自2014年1月向廣鐵集團上報設計方案,到2016年5月廣鐵集團正式回函批復同意,前后經歷28個月進行設計比選、優化調整,組織召開22次技術會議進行技術討論、方案評審工作。“最終我們利用夜間高鐵停運的空窗期施工,既不影響高鐵運營安全,也不影響高速施工進度,圓滿完成轉體跨高鐵施工,非常高興!”
年底通車!龍川到懷集車程將縮短4小時
英紅特大橋上跨京廣高鐵轉體橋梁的順利轉體完成,為今年年底汕昆高速公路龍川至懷集段全線通車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廣東省龍川至懷集公路是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71118”布局方案中第17橫——汕頭至昆明高速公路的重要路段,也是廣東省“九縱五橫兩環”高速公路網規劃主骨架中“一橫”的重要組成部分。
項目起自龍川縣老隆鎮東,接五華至龍川高速公路,止于懷集縣懷城鎮北,接懷集至崗坪、懷集至廣州高速公路和在建的連州至懷集高速公路,全長364.82公里。全線采用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技術標準,設計速度100公里/小時。
龍懷項目全線分龍川至連平、連平至英德、英德至懷集三段建設,其中龍連段已于2017年12月28日建成通車,連英和英懷段將于今年年底建成通車。目前龍川至懷集車程需要9到10小時左右,由于地處粵北片區,山高路陡多為盤山路,行車舒適性差,易發生交通事故;2018年底龍懷項目全線通車營運后,車程約4.5至5小時,可縮短一半行車時間。
全線建成后,龍懷高速公路將與梅河高速公路、粵贛高速公路、大廣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廣樂高速公路、二廣高速公路等共同構筑起廣東省北部地區的高速公路網,對完善、優化廣東省北部地區高速公路網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對繁榮該地區經濟發展、改善投資環境、提升城市發展地位,縮短粵北山區與珠三角的交通距離,加快推進和實施廣東省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促進沿線旅游經濟發展需要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