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九日,崇州市白頭鎮五星村,當地正在打造一個集現代農業與現代服務業為一體的農村體驗及鄉村旅游目的地。
5月9日,陰雨。成都崇州市的“網紅公路”——重慶路,迎來難得清凈的一天。
“一到周末,路兩旁就停滿了從成都市區過來的自駕車。前天周一的時候,雖然是工作日,但是因為沒有下雨,我都接待了20桌城里來的游客。”崇州市道明鎮龍黃村竹藝苑老板娘張玉秀告訴記者。
重慶路,這條近54公里長,“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由重慶市援建的生命通道,被網友譽為“中國最美鄉村公路”,目前已經成為崇州的“三條路”:交通大通道、最美鄉村公路和鄉村振興路。
■串起7個鄉鎮的大通道
重慶路娘娘崗隧道出口,一座石碑矗立著,“重慶路”三個大字非常醒目,碑記講述了重慶路的前世今生。
“這塊碑是2009年重慶路正式開通時樹立的,正如碑記所說,這是一條惠及崇州人民的致富之路、發展之路。”時任崇州市政府辦副主任、援建辦副主任楊建告訴記者。
作為與重慶市援建隊一起戰斗過的“一線隊友”,楊建對于重慶路的建設過程印象非常深刻,規劃設計方案的出臺、第一條隧道的打通等時間節點他都如數家珍,一幕幕宛如昨日重現。
2008年6月,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的安排,重慶市對口支援崇州市災后重建。如何把應急與民生、應急救災與災區可持續發展相結合,把城鄉統籌與產業發展相結合,這是援建之初,擺在援建隊面前的一大課題。
結合崇州實際,重慶市決定幫助崇州修建一條貫穿崇州南北,連接崇州市的街子、三郎、懷遠、道明、公議、王場、白頭7個鄉鎮,同時又連接崇州、都江堰、大邑3個重災區的快速通道——重慶路全長53.28公里,總投資5.74億元,由“沿山救災應急通道”“三龍災后應急搶險通道”和“四寶路”三段路組成。
崇州歷史上也叫崇慶,與“重慶”諧音,當地人將崇州稱為“小重慶”。就這樣,一條路,將“大重慶”和“小重慶”緊密聯系在了一起。三段路完全建成后,這條路被崇州市正式命名為重慶路。
“為修建這條關系崇州救援搶險和長遠發展的公路,重慶市派出了優秀的建設隊伍。2009年1月開工,2009年9月就建成投用,建設標準高,投用將近十年了,從未見任何破損的地方。”楊建說。
在楊建看來,重慶路一開始建設的直接目標——就致力于解決崇州市群眾出行不便的難題,這個目標在重慶市的幫助下最終變成了現實。
■成為“中國最美鄉村公路”
重慶路最美的季節,是在每年的陽春三月。每當這個時候,重慶路兩側的油菜花田一片金黃,慈竹環繞、小河流過的川西林盤散落其間,構成“最成都”的鄉村美景圖畫。
這條路,被網友親切地稱作“中國最美鄉村公路”。
“每年油菜花盛開的那一個月,我都要接待4000多名游客,農家樂當月收入要達到40多萬元。而即使是油菜花花期已過,每個月也能有30萬元的經營收入。”張玉秀告訴記者。
張玉秀的竹藝苑,是重慶路上第一家農家樂。“重慶路動工修建之后,我們家投入100多萬元修起了占地10多畝的竹藝苑。正好趕在2009年8月也就是重慶路開通前夕投用,當年的國慶小長假收入將近1萬元。”張玉秀回憶說。
依托重慶路這條“中國最美鄉村公路”,沿線的村民紛紛開起了農家樂和鄉村民宿,吃上了旅游飯。
崇州市委宣傳部工作人員介紹,2013年起,在每年油菜花盛開的3月,崇州市就會舉辦自駕賞花節,舉行賞花活動、自行車賽事、音樂節等。“今年,已經是第六屆了,人氣越來越旺,崇州賞花節也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旅游品牌活動。今年一季度,崇州市旅游人數510萬人次,同比增長46%,旅游收入15.3億元,同比增長52%。”
■行進在鄉村振興的路上
進入重慶路的崇州市白頭鎮段,“相聚慢城愛到白頭”幾個字組成的Logo矗立在路邊,格外引人注目。
就在今年3月28日,位于白頭鎮五星村、總投資50億元的崇州天府國際慢城項目開工,本項目將結合成都崇州市優越的大田農業、島狀林盤、山林水系和民俗風情,按照國際慢城理念,打造一個集現代農業與現代服務業為一體的農業體驗及鄉村旅游目的地。
“項目包括大田農業區、創新農業觀光區、花田農業公園區、康養休閑區、文化度假區和慢生活體驗區。”五星村黨委書記高志偉介紹,其中的風吹稻花項目依托當地豐美的大田農業景觀基礎,由英國喬治卡爾森——設計迪士尼的團隊,設計出一條慢道樂園,在原有的機耕道中引入很多聲光電學的效果為傳統農業景觀注入新活力。
在崇州市相關負責人看來,天府國際慢城項目的開通是對重慶路的“再升級”,重慶路正在成長為一條鄉村振興之路。“我們將充分發揮崇州市難得的川西林盤和大田農業景觀優勢,通過一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深入發展。”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