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申愛萍)2018年1月22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和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推出的《我國沿海運輸大通道規劃建設思路》研究報告在北京發布。報告建議盡快形成高鐵為骨干的高效復合型沿海運輸大通道。
《我國沿海運輸大通道規劃建設思路》是國家智庫項目,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和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完成,并共同發布成果。沿海運輸大通道是我國新時代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研究課題,報告提出的許多重要創新性建議可供我國有關部門決策參考。該項目組負責人是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葉裕民教授,項目技術負責人是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孔令斌教授級規劃師,中國人民大學楊勵雅副教授負責《沿海運輸大通道建設的國際經驗》的研究。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孔令斌教授首先作了《我國沿海運輸大通道規劃建設思路》的主旨報告。中國人民大學楊勵雅副教授報告了《沿海運輸大通道建設的國際經驗》。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了 “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和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兩大戰略。沿海運輸大通道是統合“沿海全面開放新格局”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關鍵系統工程,是支撐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基礎設施。
“沿海運輸大通道”北起遼寧丹東,南到廣西防城港,長約5000公里,貫穿沿海5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是一條大容量、高速度、多方式的復合運輸帶。整個報告通過論證現階段我國沿海運輸大通道建設的必要性,分析現存問題,提出未來沿海運輸大通道的規劃建設思路,為國家領導和有關部門決策提供參考。報告主要內容包括三個部分:
第一,新時代沿海地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極端重要性再次凸顯。沿海地區是新時代統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實施海洋強國、貿易強國、制造強國一系列強國戰略,以及“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陸海統籌等一系列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承載地和關鍵區域,是新時期支撐國家整體戰略實施的脊梁。
第二,交通基礎設施是新時期沿海地區發展的短板。沿海地區整體交通發展水平顯著高于內陸,但交通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較為突出。沿海高鐵通道尚未貫通,建設時序和建設標準缺乏整體統籌。沿海地區陸路主要客貨運輸通道能力高度緊張,京滬通道的京滬鐵路和京滬高速鐵路部分區段能力利用率均已達到90%以上,東南沿海高鐵平均客座率達80%以上。空域交通瓶頸凸顯,人口密集區交通運輸設施嚴重供不應求,港口缺乏分工,集疏運體系有待完善,城市群內部城際交通運輸網絡嚴重滯后,限制了城市群的發育成長。
第三,沿海運輸大通道上升為新時代重大國家戰略。報告提出規劃建設沿海運輸大通道應該上升為國家戰略,分兩個階段推進:2020年前,重點彌補沿海通道發展的短板,有效緩解沿海通道能力緊張的問題;到2025年,形成縱貫南北、銜接東西、陸海統籌、結構協調、高效快速的沿海運輸大通道,實現相鄰城市群之間“一日交通圈”、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之間1-2小時交通圈,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對交通品質和效率的追求,支撐沿海地區的全面升級和整體現代化,為2035年國家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報告從以下五個方面系統闡述了沿海運輸大通道規劃建設思路:
(1)建議盡快實現各區段沿海鐵路通道貫通,新增沿海高速鐵路,北段規劃建設京滬高鐵第二通道,南段構建長三角-珠三角第二高速通道,規劃建設橫向高速鐵路區域連接線,積極研究超高速交通等新技術在沿海地區的應用前景和空間布局。(2)推進沿海交通繁忙的國家高速公路擴容改造和分流路線建設,加強縱向高速公路通達能力。(3)建設世界級門戶樞紐體系。推進區域港航資源優化整合和港口的合理分工,強化多式聯運大通道建設,建設津冀沿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世界級港口群,有效提升東南沿海、西南沿海港口群輻射能力。構筑具備全球競爭力的國際樞紐機場體系,形成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海西、北部灣多核心機場體系,建設世界級機場群。(4)建設城市群內部互聯互通的城際交通運輸網絡,建設軌道上的城市群。(5)構建跨區域的現代化交通治理體系,積極推進機制改革和制度創新。積極發展多式聯運和近海內貿干線運輸,鼓勵鐵路、水運綠色交通方式發展,促進沿海地區形成合理的運輸結構。促進軌道交通優先發展。與城市空間開發結合,完善促進樞紐綜合開發的體制機制。樹立跨區域統籌保護生態思想,減少沿海運輸通道負面影響。探索設立區域綜合交通協調機構。
報告之后,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李曉江教授,同濟大學原副校長楊東援教授,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所長、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陸化普教授,教育部交通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學邵春福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教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金鳳君研究員以及社會各界相關領域專家與學者,分別就報告的內容和沿海大通道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精彩點評和討論。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