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江南造船會同中船貿易公司與JS & Co視頻簽署了2+2艘93000立方米超大型綠氨運輸船(VLAC)合作備忘錄,這預示著全球最大的氨動力93000立方米VLAC將橫空出世。
據江南造船介紹,氨被認為是最有希望實現零碳航運目標的替代燃料之一,作為零碳能源,氨燃料能滿足更加嚴格的溫室氣體排放要求。
接近零排放的燃料
航運業排放量占全球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2.1%。國際能源署(IEA)預測,隨著航運業的發展,未來二十年全球航運業能耗增長超過25%。
對此,國際海事對船舶環保的要求日趨嚴格,國際海事組織(IMO)制定了2050年碳減排目標。目前出現的“綠色能源”如LNG、LPG、乙烷燃料或混合電池推進并不能實現零碳排放,故公司一直在探索零碳排放船舶的開發。
與公路貨運不同,目前很難確定全球航運業會通過何種途徑實現脫碳。沿海水域的短途貨運船和游輪之類的專用船舶可能通過電氣化或轉用生物燃料實現脫碳,但商用船實現大規模脫碳可能需使用氨燃料。氨的燃燒不會產生二氧化碳,若通過清潔氫氣制備氨氣(即“綠色氨氣”),則氨氣將是接近零排放的燃料。
氨水(NH3)作為氮氫化合物,具有穩定的供應和便于儲存、運輸,燃燒時不會產生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因此,具有氨燃料動力的液化氣船可有效地降低碳氧化物和硫氧化物,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零”排放。
據了解,氨氣是未來脫碳航運業中最有希望的燃料之一,為了實現國際海事組織(IMO)關于減少船舶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初戰略所設定的目標,航運業必須改用替代的零碳燃料。
國際海事組織(IMO)的Edmund Hughes表示,2018年通過的最初的溫室氣體戰略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即航運需要做出調整。他說:“我們必須做出改變,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氨燃料動力船數量大增
“零排放聯盟”(Getting to Zero Coalition)發布的最新版零排放項目地圖顯示,2020年,大型氨燃料動力船的數量大幅增長。
該聯盟每兩年發布一次的《零排放試點及示范項目圖》第二版顯示,目前已經確定的氨氣項目數量已從66個上升至106個。這些項目包括船舶技術、燃料生產、燃料加注以及燃料加注設施。
目前,已經推出10個大型氨氣示范工程,總量達到14個。市場還見證了首批氨氣船舶訂單的簽署。
今年早些時候,希臘船東Avin International LTD與新時代造船簽署合同,訂購全球第一艘氨燃料動力船舶。這艘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氨燃料動力船舶全長274米,目前正在建造中,另外還有兩艘待生效船舶。
對于燃料生產項目,《零排放試點及示范項目圖》顯示了人們對基于氫氣的Power-to-X燃料生產的偏好。
《零排放試點及示范項目圖》中有71個項目與歐洲有著重要聯系,占總項目數量的大多數。該報告還指出,地圖中的地理分布已變得更具代表性,亞洲的項目數量從第一版中的16個增長到現在的31個。
全球海事論壇項目總監Jesse Fahnestock表示:“我們看到,小型和大型船舶技術項目的專業化程度有所提高。基于氫氣技術的船舶項目也在增長,尤其以氨氣項目更為突出。對于燃料生產項目,我們也看到了基于氫氣的Power-to-X燃料生產的持續增長趨勢。”
“在過去半年中,約有10%的項目擴大了規模,或由概念研究階段進入示范階段。這也表明我們朝提高項目預期和擴大現有項目規模的方向邁出了切實的一步。”
各國加緊研制氨動力船
國際能源機構(IEA)發表的《2020能源展望》報告顯示,預計到2060年將有60%以上的新船使用氨或氫燃料。在此背景下,各國加緊研制動力船。
事實上,全球很早就開始研究氨充當燃料的潛力。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于1960年代就將氨燃料用在超音速噴射機上,也將一些汽車改裝成由氨燃料驅動。中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近年來也都相繼推出氨燃料電池研發項目。
去年底,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18萬噸氨燃料散貨船,取得船級社的原則性認可(AIP),該船型全程采用氨燃料推進,滿足主機零碳排放要求。
今年初,馬來西亞國際船運有限公司、韓國三星重工、英國勞氏船級社和德國船機制造商曼恩達成合作意向,將在未來3-4年進行氨燃料油輪聯合開發項目,助力航運業邁向低碳化未來。
韓國將在國內首次嘗試建造一艘8000立方米氨燃料動力船。6月12日,韓國船級社(KR)聯合韓國EMEC(East Maritime Engineering & Consulting)公司,與船用發動機制造商曼恩、全球最大航運聯營池運營商NAVIG8集團在EMEC總部簽署了關于執行聯合開發項目(JDP)的協議。
日本郵船(NYK)聯手日本造船聯合(JMU)和日本船級社(NK)共同開發氨氣作為船舶燃料的應用和液氨運輸船。日前,三家公司簽署了聯合研發協議,將合作商業化一艘以氨氣為主要燃料的氨動力氨氣運輸船(AFAGC),以及一艘氨氣浮式儲存再氣化駁船(A-FSRB)。
芬蘭船用發動機制造商瓦錫蘭、挪威海工船東Eidesvik以及挪威國有能源公司Equinor正在合作研發一艘以氨燃料電池為動力、可完成遠距離航行的零排放大型船舶,預計最早將于2024年下水,屆時將成為首艘航行于公海的商業化氨動力船。
近日,大宇造船海洋聯合曼恩共同研發推進的23000TEU氨燃料集裝箱船開發項目獲得船級社頒發的原則性認可(AIP)證書。這標志著氨動力船舶項目取得里程碑式進展。這艘23000TEU氨動力超大型集裝箱船預計將在2025年前實現商業化運營。在此次聯合開發中,大宇造船海洋負責氨氣推進系統的基本設計,曼恩負責研發氨氣雙燃料推進發動機,船級社負責審查適宜性和風險程度等。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24日,韓國三星重工、曼恩和英國勞氏船級社共同研發的蘇伊士型氨動力油船獲得了LR的基本認證,并將在2024年實現商業化運營。
(新媒體責編:qiaoyidan)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