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疫情控制穩定,人們生活日趨回歸常態,出行需求極大釋放,民航市場迎來了強勢復蘇。特別是剛剛結束的“五一”假期,各大機場也交出了較為亮麗的成績單。數據顯示,5月1日-5日全民航預計運輸旅客866萬人次,比2020年同期大幅增長173.9%,比2019年同期下降0.8%;平均客座率80.7%,比2020年同期提高14.6個百分點,比2019年同期下降3.0個百分點。
“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變化,旅游及商務活動大幅回升,民航業將進入恢復增長期,航空企業的市場價值將進一步回升。”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科學學院教授谷慧敏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民航市場進入恢復增長期
從“五一”小長假各大旅游在線平臺數據來看,我國民航市場進入了恢復增長期。據去哪兒數據顯示,“五一”機票預訂量創近年新高,較2019年增長超3成,5月1日起飛的機票預訂量更是打破平臺歷史紀錄。同程旅行數據顯示,“五一”期間,民航機票“量價齊升”,機票服務人次同比增長60%,比2019年同期增長47%。機票客單價同比增長47%,基本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攜程機票單日訂單量對比2019年同期最高增幅約28%。
中國民航大學教授李曉津告訴本報記者,民航業已經部分走出疫情造成的坑。由于我國抗疫措施得力,經濟快速恢復以及旅游業補償性增長助推民航業加速恢復。與此同時,民航業搶抓機遇,將大量運力投放到國內航線,降低票價,保障安全,困擾多年的航班延誤問題基本不再出現,吸引了大批旅客。
歷經疫情之后,隨著我國經濟“內循環”的啟動和見效,國內航旅業市場將持續向好。
谷慧敏認為,我國人口基數龐大,航空旅行的比例相較美國等國家較低。未來,民航業還有巨大的增量市場。“一是由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人口將進入到航空旅行市場。未來鄉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及城鎮化比例提升,將大大激發這些市場的潛力;二是低成本航空市場的開發。由于人口結構變化,勞動力成本進一步提升,未來有限服務航空的需求將大幅增加,以提升航空業的效益和效率。”
李曉津也表示,新興偏遠地區自然風光淳樸,適合旅游,公務機飛行市場令人期待;在航空物流領域,由于國外部分地區疫情反復對全球產業鏈造成影響,航空企業要聯合生產企業做好主要產品出口,推動“雙循環”相互促進。
創新“民航+”新模式
谷慧敏認為,隨著疫情形勢穩定,航旅業應該持續創新,可以從五方面著手。
一是根據人口結構變化進一步優化航空線路,使之與社會經濟發展軌跡一致。二是豐富和完善航旅產品,提供多樣化的包機、旅游專線、商務機等選擇,增強航旅的便捷性。三是進一步提升航空服務質量。除了機上服務外,要重視機場服務水平提升。四是通過智能技術加強動態定價及座位選擇,提升收益管理水平。五是加強常旅客管理,應進一步拓寬常旅客積分兌換及獎勵的范圍,提升常旅客項目的價值。六是加強對極端天氣等突發性危機管理,建立科學完善的危機應對機制,尤其應進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增強航空與其他領域及環節的銜接。
李曉津建議,航旅業應主要圍繞智慧做文章,建設智慧航司、智慧機場、智慧空管、智慧監管等,實現更安全、更便捷、更經濟、更綠色。此外,需要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發現和引導消費者需求,從生產和生活兩方面牽引國民經濟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日前,民航局、文化和旅游部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民航業與紅色旅游深度融合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促進民航業與紅色旅游深度融合創新發展。“紅色旅游體現了中國特色,為航空業帶來新的客源和貨源,要注意從安全、便捷、經濟等角度著力,以舒心服務、合理價格與紅色旅游緊密結合,共同發展。”李曉津表示。
谷慧敏表示,民航業與紅色旅游深度融合會給航空業帶來新的增長機遇,尤其是三四線地區航空機場建設。“進一步拓展紅色旅游目的地直達航線或旅游包機業務,提升紅色旅游目的地交通可通達性,擴大紅色旅游市場規模和水平。一方面,織密原有不發達傳統紅色旅游目的地航線和增加航班,提升運力;另一方面,開拓新興紅色旅游目的地,尤其是新時代紅色旅游景點地區的航線航班。”
(新媒體責編:xmtqyd)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