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黑卡”的猖獗之日估計要到頭了。工信部、公安部、國家工商總局近日聯合印發《電話“黑卡”治理專項行動工作方案》,自2015年1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開展為期一年的電話“黑卡”治理專項行動。按照專項行動部署,專項行動從源頭防范、加大發現力度、從嚴處理違法違規行為等方面著手,力爭今年12月31日前全部電話用戶實名登記率達90%以上。
那么,電話“黑卡”的治理還存在哪些難點?電話“實名制”已實行多時,為何收效甚微?此番治理專項行動是否能減少“黑卡”的存活率?為此,本報記者采訪了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吳洪。
溫床:社會渠道催生電話“黑卡”
電話“黑卡”再遭“重拳”。工信部、公安部、國家工商總局三部門近日啟動為期一年的治理專項行動,要滅一滅電話“黑卡”的囂張氣焰。
所謂電話“黑卡”,即未進行實名登記并被不法分子利用進行傳播淫穢色情信息、實施通訊信息詐騙、組織實施恐怖活動等違法犯罪活動的移動電話卡(含無線上網卡)。
手機實名制在運營商營業廳、合作營業廳等渠道執行嚴格、到位,但在部分城市報刊亭、網絡平臺等渠道卻并未落實,大量“即插即用”的非實名電話卡依然存在。“目前電話卡銷售主要是運營商自有營業廳、社會代理、網絡銷售三個渠道。對防范‘黑卡’來說,社會代理渠道難度相對大。”工信部通信保障局局長趙志國如此表示。
按照專項行動部署,今后手機用戶辦理電話業務將嚴格核實身份信息。新用戶入網將核驗身份信息、老用戶新辦業務須補登身份信息、一人多卡將受限制、網上購卡也有要求。
實際上,電話實名制可以溯源至2010年9月,彼時工信部在全國范圍內推進手機實名制,先對新增電話用戶進行實名登記,再利用三年時間做好老用戶的補登記工作。
2013年7月,工信部制定出臺了《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和《電話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規定》,將手機實名制擴圍到固話、移動電話和上網卡領域,要求電信業務經營者自當年9月始如實登記用戶提供的真實身份信息。
目前,電信企業對新入網電話用戶已基本實現實名登記,并完成近1億未實名老用戶的補登記工作,全部電話用戶實名率提高了12.4個百分點,達到88.4%。然而,因把關不嚴、存量較多等因素,非實名電話卡仍多達1.8億戶,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此次電話“黑卡”治理專項行動的目標就是在2015年12月31日前全部電話用戶實名登記率達到90%以上。
治理電話“黑卡”對公民個人信息、企業信息安全以及國家信息安全都有重要意義。一方面,電話實名制可以減少垃圾信息泛濫,凈化網絡空間環境。對此,吳洪認為,從嚴落實電話用戶實名登記制度,這是很有必要的舉措,尤其是對淫穢色情信息、垃圾廣告的非法傳播具有一定的打擊作用。考慮到安全、便捷,正直守法的公民一般也都會支持電話實名制。
另一方面,電話實名也能遏制違法犯罪行為,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群眾利益。由于“黑卡”獲取途徑廣、使用成本低、追查難度大,不實名的手機卡、上網卡,已成為違法犯罪分子的“常規”裝備,據統計,近期公安網安部門參與破獲的58起犯罪案件中,有51起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使用了不實名的手機卡、上網卡。
難點:個人隱私保護機制不健全
盡管推行電話實名制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實行過程中,仍有不少用戶抵觸使用實名制的SIM卡,甚至表示,如果有機會弄到電話“黑卡”,一定會想方設法弄一張。開展電話“黑卡”治理專項行動究竟存在什么阻力?
吳洪表示,“黑卡”固然要強制打擊,但最大的矛盾是個人隱私問題。在生活中,實名制也給人們帶來了諸多不便,比如人們常常被垃圾短信轟炸,一旦有買房裝修、學車陪駕、教育醫療、產婦買奶粉等方面的需求,相關廣告馬上就蜂擁而入,十分惱人。
因而,在這個機制建立起來的同時,應當著重解決隱私保護的問題。比如可在運營商后臺進行查詢,通過身份認證找到相關人;而前臺則可以使用昵稱、代號等表現形式以保護用戶隱私。
當然,這不僅僅關乎技術手段,更要考慮用戶心理等其他因素。可以說,每個人都有一種心理,希望別人實名,而自己則隱藏在后面,尤其是弱勢群體更缺乏安全感,更有隱私保護的需要,也就更不愿意實名。因此,如果隱私保護機制做得不好,最應當受到保護的用戶群體反而更容易受到傷害,電話實名制推行起來也就會遇到種種阻力。在這種環境下,如果有非實名制的手機卡,相信許多人都會想辦法辦一張。而目前的環境下,隱私保護機制尚無健全的措施,比如針對泄露客戶信息、隱私的人員缺乏相應的懲罰措施,而這套處罰機制恰恰應該是完全的、大家都能夠看得見的。
推行:需舉全社會之力打擊信息泄露“黑手”
細細數來,手機實名制已推行四年多,但效果似乎不是很理想。而此番治理專項行動下,電話“黑卡”的存活率還有多大?
在吳洪看來,電話實名制推行了這么多年,并非沒有效果。我們現在去營業廳辦理電話卡就基本是實名制的。雖然仍有不少人會選擇上淘寶網購買“黑卡”,但這種“黑卡”往往在使用了一段時間后就會失效,不論如何,實名制仍是大方向。相較而言,移動互聯網實名要比互聯網實名更易行、可控。
那為何電話實名制沒有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呢?吳洪表示,過去很長時間都沒有實名制,很多早年客戶仍在使用實名制之前的卡號,如此來說,如何把這部分老用戶囊括到這個實名制的范圍內是個問題。
可以預料到,隨著電話實名的進一步推行,運營商的業務量等方面也會有所變化。此前很多家庭為了經濟、方便,都紛紛拆了固話,轉而使用手機;但實名制后必定會出現一些新的傾向,比如現在很多人不會輕易將自己的手機號告知他人,而是留下固話號碼作為聯絡方式,尤其是在手機綁定一切(支付寶、QQ等)的當下,畢竟目前我國在信息保護方面確實做得比較差,手機也比固話更容易受短信打擾。
而談及如何發力治理電話“黑卡”,吳洪稱,這不僅牽扯運營商,更涉及方方面面,全社會對個人隱私保護都應有較高的意識和水平。以運營商為例,如果隱私保護做得不到位,即使資費再優惠,也不會受到用戶擁戴。目前環境下,但凡有利可圖,就會有人銷售、泄露用戶信息,而針對利用信息的“黑手”我國還缺乏具體的處理辦法,尚未看到有誰為此付出代價。
(新媒體責編:news)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