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上,國家級區塊鏈基礎設施“星火·鏈網”下構建的全新產融體系——“星火產融”正式上線。作為星火產融的技術服務伙伴,布比科技CEO蔣海博士在會后接受了人民交通記者的專訪。
蔣海博士是國內區塊鏈技術早期推動者之一,在區塊鏈、分布式計算網絡和信息安全等領域擁有豐富的研究與實踐經驗,發表了多篇關于區塊鏈前沿技術的學術論文。在這次專訪中,我們與他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討了他對于星火產融的獨特見解和豐富經驗。通過他的講述,我們將一窺星火產融的發展故事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星火產融的使命
“星火產融”是在“星火·鏈網”ISF的基礎上構建的一個全新的產融協同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各類產業端平臺、各類金融端平臺以及其他數據服務來源平臺,將能夠達成多對多的網狀協作能力。在蔣海博士看來,相比傳統模式的“一對一調用”,這個體系實現了基于數字信任的分布式“多對多互通”。
他進一步解釋了傳統產融協同模式、有企業級區塊鏈的模式和有國家級區塊鏈的模式之間的區別。在傳統模式中,產業平臺需要與各個金融機構單獨對接,公共服務功能也需要逐項單獨對接,無法實現大規模的協同效應。在有企業級區塊鏈的模式中,雖然使用了區塊鏈技術提升了數據可信度,但仍受限于小范圍的業態。而有國家級區塊鏈的模式下,星火產融以國家級區塊鏈作為公共數字信任基礎設施,構建了全國范圍的產融協同網絡,成功實現了大規模的協同效應。
蔣海博士強調了星火產融的創新理念和使命,他表示:“星火產融通過開放、標準化的方式構建全國范圍的產融協同網絡,實現了實體經濟和金融領域的深度融合。我們的使命是為實體經濟的振興注入持久的動力,并推動產融領域的創新發展。”
星火產融的引入改變了傳統的產融協同模式,通過數字化信任基礎設施和分布式協作能力,實現了產融領域的跨界融合和大規模協同效應。這一創新模式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并將推動產融領域的進一步創新與發展。
星火產融的核心價值
在專訪中,蔣海博士向我們介紹了“星火產融”這個體系的核心在于連接能力的提升和服務聚合的價值,以及新型數字產融基礎設施的建立。他強調并解釋了這三個核心價值對實體經濟和金融領域的重要性。
星火產融核心價值
星火產融的第一個核心價值在于連接能力的提升。它解決了傳統產融協同中的兩大問題。首先,星火產融大幅提高了連接的效率,將平臺對接的時間從數月甚至更長縮短到數天。這使得產業端平臺和金融端平臺能夠更快速地實現對接和合作,為企業獲取資金和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供了更高效的途徑。其次,星火產融解決了連接資源的問題,通過一次接入,產融平臺就能夠與全國范圍內多家資金方進行對接,降低了對接成本,并獲得更多的資金資源支持。
第二個核心價值是服務聚合的價值。星火產融基于“星火·鏈網”ISF智能安全金融公共服務,為產融行業參與者搭建了一個綜合性的“服務大廈”。在功能型服務方面,星火產融提供了豐富的基礎功能,使產業端和金融端能夠方便地調用,節省人力和時間成本,提升業務流程的效率。在數據型服務方面,星火產融為產業端和金融端提供了更多的數據來源,滿足風控需求。通過聚合這些服務,星火產融實現了一站式服務平臺,進一步拓展了產融平臺的業務規模。
最后,星火產融建立了新型數字產融基礎設施,它的開放生態體系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服務提供者,未來更有望形成全新的交易結構,實現未來產業金融超市的愿景。星火產融為產融領域的參與者提供了豐富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選擇,極大地提升了業務效率和規模,創造了全新的服務模式。
星火產融的生態體系
在我們的專訪即將結束時,蔣海博士分享了一個重要的議題,即星火產融作為一個開放共建的多方共享產融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的核心價值在于開放和共享,不受任何單一機構的束縛。
蔣海博士表示,星火產融的首要特征是開放和共享。它不歸屬于任何單一機構,而是建立在開放合作的基礎上。其底層聯網架構由數十個超級節點和數百個骨干節點組成,形成一個多中心的分布式協同網絡。這種架構的優勢在于提供了更高的穩定性、靈活性和可擴展性。此外,星火產融的生態系統服務逐漸標準化和協議化,為不同的數據共享轉換和業務場景提供支持。
蔣海博士介紹了星火產融體系的關鍵參與方。首先是星火·鏈網的運營方,包括工信部、信通院以及超級節點和骨干節點的運營方,他們共同構成了星火·鏈網的運營者。其次是產融平臺的開發方和運營方。對于產融平臺的開發方來說,他們可以基于星火產融生態進行應用開發;對于產融平臺的運營方來說,他們可以將自身平臺與星火產融進行對接和合作。
在星火產融體系中,公共服務是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它為產融協同所需的各種功能和數據提供支持,通過智能合約實現了易于對接的網狀結構。這意味著不同的參與方只需將所需的功能和數據接入星火產融,便可以無縫連接并共享資源。蔣海博士強調,在短短幾個月的運行驗證中,星火產融展現出了出人意料的效果,這一過程取得了良好的進展。
未來,隨著生態系統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星火產融將進一步促進產融協同的創新與發展,為實體經濟和金融領域帶來持久的動力。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