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口罩令解除,多種上呼吸道感染個案數字回升,其中近日有專家指出,肺炎球菌感染明顯增加,部分個案并發癥嚴重,引起醫學界及社會人士關注。不少人以為肺炎球菌感染只會影響幼童及長者,但其實肺炎球菌對于50歲至64歲人群影響同樣極大。在香港,他們的感染數字僅次于65歲或以上長者,而外國研究亦顯示,其出現入侵性肺炎或腦膜炎數字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香港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提醒50歲以上人群必須注意風險,積極預防,政府也應加強對他們的保護,提供疫苗接種資助及宣傳教育。
肺炎球菌疾病是由肺炎球菌引起的感染所致。潛伏期通常為1至3天。肺炎球菌常見于健康人的鼻咽,主要通過患者咳嗽和打噴嚏產生的飛沫,與患者密切接觸或觸摸被污染物件而傳播。以香港的數據為例,2009年至2019年,香港本地發病率為每10萬人中有1.7至2.9人。根據香港衛生署2021年《香港健康數字一覽》,肺炎是香港第二大殺手,導致9832人死亡。最容易感染的是嬰幼兒和老年人(大多數患者年齡在5歲以下和65歲或以上)。
50至64歲壯年人同樣高危卻不自知且受忽視
曹忠豪醫生引述外國研究指出,所有由肺炎球菌感染引起的肺炎病例中,在50至64歲健康人士中,感染率約為每10萬人中2萬人,而65歲或以上則為約2.4萬人,相差不大。而在入侵性肺炎病例中,無論是健康人士還是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士,感染率也差不多相同。另一項國外研究顯示,由肺炎球菌感染引起的腦膜炎,50至64歲人士的比率為60%,高于65歲或以上的51%,反映50至64歲人士也屬高危。
曹忠豪醫生解釋,50歲至64歲人群人群同屬高危人群的原因眾多,包括他們當中不少人患有多種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心臟病、腎病和肝病等,均可增加患肺炎的風險。“另外,很多壯年人為家庭支柱,上有高堂,下有子女,兩者均屬感染肺炎高風險群體,他們正處于在一老一少之中,易受感染。而且,他們的社交和工作仍然活躍,增加暴露于病菌的風險。”
血清3型占香港嚴重個案近半且帶抗藥性
肺炎球菌的危害,大家或耳熟能詳,但肺炎球菌有100多種,究竟哪種最具威脅性及殺傷力?根據香港衛生署數據,在感染入侵性肺炎球菌的兒童病例中,近七成屬于血清3型,且有持續上升的趨勢。調查也顯示,感染血清3型肺炎球菌是兒童入住深切治療部的主要原因;至于在成人患者中,也有超過一半感染血清3型。“血清3型病例容易引起菌血性休克、腦膜炎、嚴重肺炎、肺水腫和心臟疾病等,死亡率可高達47%。此外,研究顯示血清3型對常用的紅霉素和四環素產生高達50至70%的抗藥性,大大增加了治療難度。”曹忠豪醫生補充。
據悉,肺炎鏈球菌有100多種,實際上不可能完全預防。因此,必須“精確”瞄準最高致病性和最高死亡率的血清3型作出“重點防御”。曹忠豪醫生指出,早在2008年,香港政府推出了針對兒童的肺炎球菌疫苗接種計劃,而目前采用的為13價疫苗。另也為65歲或以上的長者提供疫苗接種資助計劃超過五年,選用的為13價或23價疫苗。值得留意的是,雖然疫苗接種計劃已實施多時,但血清3型仍在香港本地肆虐,反映現有疫苗雖然覆蓋對血清3型的防護,但其保護力明顯不足,實有必要加強對血清3型的防護。
針對血清3型 15價肺炎球菌疫苗保護力更強
研究顯示,50歲至64歲的成年人接種15價疫苗后,他們對血清3型產生的免疫原性比現有13價疫苗高出60%,其他血清型的保護力則不相伯仲,安全性大致相同。至于另一款新一代20價結合疫苗雖覆蓋更多血清型,然而,數據反映針對血清3型的保護力比現有13價疫苗及新一代15價疫苗均較低。即使在嬰兒身上,研究亦反映相近結果,于血清3型產生的免疫原性,15價疫苗對比現有13價疫苗高出73%。為保障家庭健康,不論是50歲至64歲人群,還是嬰兒,均可積極考慮接種疫苗加強對血清3型肺炎球菌的防護。
蘇浙滬醫療中心推疫苗接種先導計劃 盼填補現行計劃不足
蘇浙滬醫療中心表示將推出疫苗接種先導計劃,中心經理鄭麗芷女士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政府的肺炎球菌疫苗資助計劃只涵蓋65歲或以上的長者,50至64歲人士的感染風險僅次于65歲或以上的長者,但現行制度未能照顧這批50歲以上人群,令這群活躍于社會的壯年人士暴露于無時無刻的危機之中,有必要為他們提供有效的疫苗接種,以作出適切的保護。”
“不僅如此,據研究數據所示,現行疫苗資助計劃所提供的疫苗種類,對最兇險的血清3型保護力也有所欠缺,對市民健康帶來一定威脅。”鄭女士指,蘇浙滬醫療中心期望通過這次疫苗接種先導計劃,以身作則,為30位50至64歲人士安排接種新一代15價肺炎球菌疫苗,借此提高這個群體對肺炎球菌的關注,為他們增加對血清3型的保護,免受肺炎球菌感染的同時,亦期望有助推動有關當局積極考慮相應計劃。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