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的命運,總是與國家的大發展休戚與共。從這點而言,廣州信協城軌建筑工程公司董事長于國會無疑是這個時代的幸運兒,從他的創業歷程,可以勾勒出中國智能軌道交通發展的清晰脈絡。
近15年來,伴隨中國路網建設大飛躍,從地面到地下的快速延伸,于國會用腳步丈量了中國幅員遼闊的土地,用體溫感知了城市地鐵的脈動,用匠心澆注了一條條縱橫交錯的軌道大交通。
與命運的垂青相比,于國會對事業精益求精、臻于至善的態度,更是他帶領團隊從數千家同行中秀出的致勝法寶。
風起青萍之末
建國后近60年內,中國軌道交通建設一直處于低速徘徊狀態。鐵路發展嚴重滯后于經濟增長,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的最大瓶頸。以2004年為節點,在國家全力部署下,中國軌道交通開始以令全世界矚目的速度狂飆突進。到2018年底,中國已擁有世界里程最長的高鐵、居第二位的鐵路,建成并運營了世界上最現代化的鐵路網和最發達的高鐵網。
而這一切,與于國會這一代以技術引領的新交通人密不可分。2004年,正好是他創建廣州信協城軌前身——南陽市捷通服務有限公司的時間。
如果沒有轉型大交通領域,于國會或許會在老家河南南陽的百貨公司繼續做他的副董事長,而如今,傳統商業已被新興電商沖擊得七零八落。
風起于青萍之末,命運的改變總是從細枝末節的變化中發生。2003年,寧西鐵路(南京永寧鎮至西安)從家門前穿過,一種天然的直覺告訴于國會,鐵路大發展的時代即將來臨。
屹立潮頭者,總能搶得先機。對商業天生敏感的于國會,果斷下海組建了一百多人的團隊,加入轟轟烈烈的鐵路大建設,前期主要負責沿線通訊信號鋪設等工程。
隨后不久,國家吹響了鐵路大提速的號角,既有線網改造提上議程。于國會的腳步踏遍大江南北,輾轉安徽蚌埠、內蒙古烏蘭察布等地;從上海到浙江嘉山,及至南京樞紐站13個站點建設,業務全面開花。
以工匠之心鑄智能交通
與鐵路、高鐵同步起飛的,還有各大核心城市的地下鐵道工程。
出色的工程質量,讓于國會團隊晉升專司地鐵建設的中鐵電氣化局城鐵公司“御用”服務商之一,負責城軌安裝。2006年至2007年間,他指揮團隊從南京轉戰廣州,參與廣州大學城到南沙金洲站4號線建設;后奔赴北京,馳援東直門到北京機場線等重要線路的建設施工。
也正是當年,于國會正式創立廣州信協建筑勞務有限公司。誠信、協作,言簡而意深,樸素的字眼折射出他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
搭上地鐵快車的廣州信協,一路攻城略地、勢如破竹,同時與國內多個城市開展深度合作,包括廣州、深圳、佛山、青島、昆明等地,團隊規模擴展至四百余人,發展得如火如荼。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有逾60個城市正在規劃軌道交通建設。大浪淘沙始得金,行業馬太效應漸顯。“別人是千方百計開拓業務,我們是做不完的工程,想停一下都難。”于國會難掩心中的自豪。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柯林斯在《從優秀到卓越》一書中提出,基業長青的人,都是低調務實、追求極致之人。于國會正是實際踐行者。
地鐵建設工藝復雜,從洞通(隧道施工完成)到軌通(軌道鋪設完畢),再到電通(環網完成通電),環環相扣,每一個細節都關系到生命安全。
廣州信協的業務囊括供電系統的變電、環網、接觸軌、疏散平臺專業,弱電系統的通訊、信號專業,風水電系統的通風空調、給排水、動力照明專業。
非科班出身的于國會,硬是憑著一顆”死磕“之心,帶著團隊苦心鉆研。最初不會做,就跟在德國、日本專家后面學。從不會到會,再到精益求精,團隊的技術目前已經領先國際。“比如打一個膨脹螺絲,國際標準是誤差不能差過0.3毫米,我們能控制在0.15毫米內;往外牽引承重3噸,我們可以達到5噸。”
讓他尤為自豪的是,2009年廣州地鐵2號線、8號線(業內稱二八線)建設,從南站通往嘉禾的2號線全線60多條公里、31個站的施工。線路長、工程大、要求高,交叉作業等都讓施工難度倍增。他帶著團隊日夜奮戰、如期高質量完工。
廣州信協的金字招牌也在行業內一炮打響,有監理單位笑言可以直接授予其“免檢”資格。
2016年10月,公司升級為廣州信協城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2018年,中鐵電氣化局授予廣州信協城軌A類施工企業榮譽,獲此殊榮者,全國五六百家地鐵施工服務商僅此一家,唯二的另一家從近千高鐵施工服務商中遴選出來。
“國字號”榮譽等身,于國會卻覺得責任更為重大。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對于一手創建的事業,他抱有更為深遠的期待與規劃。
智能交通引領,智慧城市未來可期
中國近十五年智能交通的巨變,令全世界驚嘆。尤其是地鐵,從無到有,從弱變強,從積累、引進和自主創新,堪稱世界奇跡。地鐵史的光輝,燭照著智能軌道交通的未來。
身處并參與其間,于國會覺得與有榮焉。截至2019年9月30日,我國內地累計39個城市開通智能軌道交通,線路總計6333.3公里;預計到今年年底,運營總里程超過將超過6600公里。
“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市場,這為智慧城市發展積蓄了能量。”于國會說,在中國全力打造的智慧城市藍圖中,智慧交通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版塊之一。
對于未來,于國會有更多的憧憬。他期待廣州信協城軌能在其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通過業務的持續精進,掌握更多前沿技術,一起賦能智慧城市的建成,與大時代同頻共振。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