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美敦力康輝與北京積水潭醫院就"脛骨平臺技術成果轉化"簽署合作協議,基于此前雙方合作開發的脛骨平臺后外側接骨板釘系統,進一步推動其產業化落地。作為骨科創傷臨床領域的重大突破,該項專利成果不僅解決了臨床"卡脖子"難題,也為脛骨平臺骨折患者提供了更高效安全的創傷治療方案。以此為新起點,未來雙方將進一步深化產學研醫項目合作,以一體化的創新轉化模式,強化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為健康中國做出貢獻。
北京積水潭醫院與康輝醫療集團簽約儀式現場合影
當下,隨著"十四五"規劃推進、國家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相關政策的落地與激勵,醫學科技創新的"含金量"與日俱增。《中國醫院創新轉化排行榜(2022)》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三甲醫院專利轉化成效顯著,授權總量和許可總量較2021年分別上升48%和84%。
推動創新成果從"無"到"有"突破,并落地轉化回歸于臨床應用,離不開科技研發前端創新實力和創新成果后端轉化能力的有效結合。北京積水潭醫院作為貼進患者需求的創新策源地,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研究能力和在產醫融合領域的專業經驗,美敦力康輝則擁有深厚的研發實力、領先的制造工藝與豐富的行業資源,可加速創新產品的驗證、孵化及商業化進程,實現創新的臨床落地和產業化。
脛骨平臺技術成果轉化揭牌儀式
脛骨平臺后外側骨折是一種特殊類型骨折,約占所有脛骨平臺骨折的8%-15%。由于受到后外側腓骨頭的遮擋,膝關節后側又有重要血管、神經等結構走行,脛骨平臺后外側骨折塊的復位與固定存在諸多困難,是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難點之一。此次美敦力康輝與北京積水潭醫院正是率先聚焦這一臨床關注度較低、現有解決方案存在明顯痛點的部位,基于臨床所洞悉的痛點和難點,北京積水潭醫院將其轉化為創新設計思路,美敦力康輝提供了強有力的研發支持,現已成功開發"脛骨平臺后外側解剖形接骨板螺釘系統"。
該創新解決方案共擁有4項專利加持、多個創新點的Me-first(原研首創)設計,適用于傳統的前外側手術入路,具備兼容前外側骨折的固定和后方軟組織血管的損傷更小的顯著臨床優勢。作為骨科創傷領域的一大突破,該成果的快速商業化,將為脛骨平臺骨折患者提供更安全、精準的治療方案。隨著后續雙方合作的深化,有望將該項本土創新成果輻射至全球市場,以中國方案惠及全球患者。未來,美敦力康輝與北京積水潭醫院將進一步資源共享、共促創新,賦能本土創新生態圈的建立、攻克"卡脖子"醫學關鍵技術難關,推動骨科創傷領域更多的技術成果真正應用于臨床實踐。
北京積水潭醫院院長 蔣協遠教授
作為中國三甲醫院的標桿、國家骨科醫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積水潭醫院一直在不遺余力地追求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的產學研結合的模式,積極探索成果轉化工作的體制機制,搭建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創新研究和成果轉化高地。
"本次簽約是我院落實臨床創新成果轉化、堅持中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之一。" 北京積水潭醫院蔣協遠院長表示,"創新來自臨床也服務于臨床,這次與美敦力康輝的合作,把我們解決臨床問題并促進科技創新的信心提升到新的高度。我們將繼續堅定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加速創傷領域的臨床發展進程,為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的演進不懈努力!"
美敦力副總裁,中國骨科與神外業務兼外科業務總經理 于婧女士
基于美敦力的本土化戰略,美敦力中國骨科與神外業務集團在中國擁有美敦力和康輝兩大品牌,持續投入本土創新與本土制造,并立足"美敦力康輝常州科技園"全面強化包含研發、生產、商業、質量、商務拓展在內的本土能力,通過為臨床創新提供前沿的創新理念和技術支持、全面快速的軟硬件支持,實現"需求-研發-轉化"的創新閉環。在為中國患者帶來前沿創新療法的同時,美敦力中國骨科與神經外科業務集團在今年5月正式發布了AiBLE™數智骨科創新生態,以加速行業的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構建開放共贏的本土創新生態體系,助推產業高質量發展。
常州國家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 新北區人民政府副區長 杭宏偉
江蘇常州是全球骨科植入器械的重要生產基地,依托于美敦力康輝常州科技園所成立的創新孵化器,深度參與骨科與神經外科領域產學研醫的協同創新與交流。"此次簽約不僅代表著兩方的緊密合作,也代表著科技創新與醫療協同發展實現了新的里程碑。"常州國家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新北區人民政府副區長杭宏偉表示,"高新區將一如既往地鼓勵并支持這種跨界合作,為企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政策支持。我們相信,這次合作將成為骨科醫療領域的典范,激發更多企業和醫療機構之間的合作,共同推動醫療科技的創新和發展。"
"醫療科技的創新一定是一條攜手共進,融合創新的道路,此次與北京積水潭醫院的脛骨平臺技術成果成功轉化也開創了產醫協作的全新模式,是美敦力推進產學研醫協同創新發展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美敦力副總裁,中國骨科與神外業務兼外科業務總經理于婧表示:"希望以此為起點我們雙方可以攜手將骨科領域的本土化創新推到新的高度,為中國骨科的高質量發展開拓更多新機遇!我們也期待能在未來攜手更多產學研醫各方,深度融合、上下聯動,真正打通創新成果從‘有'到‘用'的最后一公里。"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