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1日至12日,第九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本次論壇由香港特區政府、香港貿易發展局合辦,外交部、商務部、國家發改委等單位支持,吸引了近7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6000名政府官員、商界領袖、企業家和初創企業參加。中旭新能源董事長郭二軍作為河北企業代表受邀參加本次活動,并在論壇期間與多國政商兩界領導人進行座談,以共同探討未來的合作機會。
本屆論壇以“構建互聯互通、創新及綠色新絲路”為主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致開幕辭,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林建岳致歡迎辭,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李詠箑、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茍坪、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副秘書長肖渭明出席并致辭。
李家超表示,自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激發各國和各經濟體共享機遇、加快共同發展、提升經濟發展水平的熱情。香港特區政府積極把握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龐大機遇,發揮香港作為“一帶一路”功能平臺的角色。
李家超強調,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充分發揮“超級聯系人”和“超級增值人”的獨特作用,在實現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有著關鍵作用。全球投資者都可充分利用香港在金融、法律、建筑、工程、物流、空運、人才和文化等方面的優勢,支持他們的“一帶一路”項目。
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李詠箑表示,商務部將加快推進雙向開放合作,更好發揮功能平臺作用,共同推進務實合作項目,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進一步拓展和提升香港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空間。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茍坪致辭說,香港是中央企業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和橋梁紐帶,在國際項目投融資、離岸人民幣業務專業服務支持和經貿交流合作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肖渭明致辭指出,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支持香港進一步發揮教育科技人才和多元文化交流優勢,在促進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民心相通中發揮更大作用。
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林建岳表示,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城市,與廣闊的內地市場互聯互通,能夠促進亞洲及其他地區企業“走進來”,內地企業“走出去”。
作為重要的國際商貿合作平臺,“一帶一路”為想要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尋求合作的機遇。本屆論壇首次設置了“綠色專章”,設有以綠色建設、綠色創新和綠色金融為主題的專題分組論壇。對于此次參會,中旭新能源董事長郭二軍也表示非常期待,此前中國的物流運輸行業一直以國外為標桿,但經過這些年的創新發展,我們在結合中國綠色物流配送環境和本土需求的情況下逐漸摸索出了自己的道路,希望通過這次與國內外企業、團體的交流探討,既能夠展示出中國新能源物流的活力,也能讓更多人看到中國的綠色物流行業發展潛力。立足國際視野,綜合國內外市場環境變化,把握企業發展的新脈搏新未來。中旭新能源始終以新能源物流賽道為基礎,從新能源應用、大數據分析兩個角度出發,以開放合作的態度積極融入每一次時代浪潮。
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首次提出以來,這一跨越時空的偉大構想,如同一股強勁的東風,吹遍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從亞洲到歐洲,從非洲到拉美,數以千計的項目在沿線國家落地生根,促進了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帶動了貿易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加深了人文交流的廣度與深度。十一年間,“一帶一路”不僅成為全球經濟復蘇的新引擎,更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
此次“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為中旭新能源步入更大的合作方向搭建了新的平臺,同時提升了公司的國際影響力,拓展了企業國際合作與交流。不僅為公司自身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機會,還為深化國際合作、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貢獻了積極力量。在國際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中旭將繼續積極參與各類國際合作活動,為國際社會的共同繁榮和發展添磚加瓦,為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打開更廣闊的視野。
展望未來,共建“一帶一路”必然為中國和世界打開新的機遇之窗。中旭新能源未來將深耕“一帶一路”沿線,用務實的合作成果、開放利他的企業精神講好共建“一帶一路”故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必將開啟新的篇章,書寫新的輝煌,為推動經濟增長、為“一帶一路”國家的人民帶來更多福祉,更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中旭力量。
(新媒體責編:caizhuo)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