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1月3日晨2時49分,新年的鐘聲猶縈耳畔,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南詔鎮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拱辰樓發生火災的噩耗傳來,云南省至今保存下來的年代最久遠的古城樓之一,歷經600余年歷史風雨的文化古建筑毀于一旦。
聲音
“悲劇的發生,實質上是多年來對文物古跡保護不力的表現”;“老宅、名人故居等文物古跡,如果不是靠餐廳、茶館之類的經營來維持,恐怕早已破敗不堪”;“歷史文物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物質財富,應該由政府作為公共文化遺產進行有效保護,怎么能因為保護資金不足而隨意交由市場化來運作呢?”
深刻反思 強化監管
愿痛心之事不再來
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的拱辰樓,是明朝時蒙化府(今巍山古城)的北門城樓,如今已成為巍山古城的標志性建筑,也是象征性建筑,它銘刻著一座城的悠遠韻香、一段史的縱橫悲歡,涵納著彩云之南特殊歷史與人文的厚度。它的忽遭回祿之災,令人痛心不已。各界人士紛紛投來了關注的目光——
云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歷史學家朱惠榮認為:近年來,不斷有歷史文化古建筑以及名鎮等不幸遭受火災的消息傳來,就云南而言,短短一年時間,就先后有文物價值極高的香格里拉獨克宗古城和巍山拱辰樓被焚毀,令人倍感痛心。痛心之余,我們應該對此進行深刻的反思了。這些悲劇的發生,實質上是多年來對文物古跡保護不力的表現,我們應該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體現我們城市文脈和歷史厚度的文物古跡,發自內心的愛才能夠有最切實的保護措施。
云南省文物專家、云南省文化廳原文物處處長邱宣充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文物的調研工作,對于近幾年我省文物保護現狀頗為憂心。他認為,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措施和處罰措施,文物遭受破壞、保護不力的問題比較突出,文物安全問題除了樹立高度的保護意識之外,還需要協調文化、民族宗教、公安、民政、財政、環保、考古、博物、法制、消防、住建、旅游、氣象、檔案、農業、林業等各相關部門共同來把保護文物之事落到實處。邱宣充希望,巍山拱辰樓和香格里拉獨克宗古城的悲劇不要再次出現。
合理開發 傳承價值
市場機制并非萬能
確實,這些年以來,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文物保護和城市開發形成了較大的矛盾。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如何進一步提高,文物維修成本如何有效降低,文物怎樣在現代社會中發揮其獨特的作用等等,形成了一系列的問號。至于把名人故居開成餐館的做法,近幾年以來一直爭議不斷。
譬如云南近代著名文史學家、教育家、云南歷史上唯一的經濟特科狀元袁嘉谷先生之女袁玉芬女士和女婿莊體仁先生對此就持堅定的反對意見,他們認為,名人故居的保護應該以博物館、展覽館或紀念館的方式進行,一則體現了故居或文物的價值,也讓參觀者更易接受,凸顯人文境界和人文價值,除去了餐館的裊裊煙火味和火災隱患。對于位于翠湖周邊的袁嘉谷、王九齡、周鐘岳故居、石屏會館,以及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真慶觀等被開成餐館的做法,他們內心一直充滿隱憂。
不過,對于將名人故居開成餐館等的做法,也有人表示理解和支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宅餐廳經營者對記者表示:老宅、名人故居等等文物古跡,如果不是靠餐廳、茶館之類的經營來維持,恐怕早已破敗不堪,它們的維護、維修基金缺口從哪里來?人氣從哪里來?至于火災隱患,只要認真做好防范,應該完全可以避免。
依法保護 廣泛宣傳
留住歷史留住鄉愁
巍山籍人士、作家陳澤對家鄉的文化象征性建筑被焚毀感到難受。他說:“畢竟幾十年來無數次從拱辰樓旁走過,這座古建筑是自己與故鄉的聯系符號,如今一朝空空如也,內心也仿佛被無情地抽空了。”他告訴記者,歷史文物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它是承接一個城市、一個鄉村、一個家族等等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無上寶貝,它應該由政府作為公共文化遺產進行有效保護,怎么能因為保護資金不足而隨意交由市場來運作呢?相對于一般公共設施保護而言,文物的保護應該更加嚴格,對于危害文物、損毀文物、造成嚴重后果的,一定要嚴格依法處理,絕不姑息。
云南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陳立言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文物收藏,他表示,要提高人們對文物原件價值的認識,文物原件不具有可復制性,毀一樣就少一樣。重建和復制都是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才去實施的,全社會要充分提高對文物價值的認識,熱愛文物、自覺保護,文物保護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
昆明書法家協會會員、書法教師鄭衛東告訴記者:文物的保護與愛護離不開正面的宣傳,我們的紙質媒體、網絡媒體、自媒體以及文藝表現形式(書法、繪畫、歌舞、戲劇、文學作品等等)都應當把保護文物的理念宣傳出去。文物保護也是環境保護,是對歷史人文環境的保護,是對歷史人文生態的保護,我們不可以掉以輕心!
一而再,再而三的悲劇發生,已不能不讓我們警醒和反思。巍山拱辰樓回祿之災,殷鑒不遠,意味深長!(本報記者 鄭千山)
(新媒體責編:news)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