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上午,章丘區舉辦政務媒體見面會,通報章丘區“四大提升工程”中的交通提升工程和生態提升工程項目進展情況。其中,交通提升工程作為四大工程之一,為章丘今后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章丘將構建快速出行網、交通干線網、基礎服務網、生態道路網和公共交通網“五大網絡”,筑夢章丘大交通。
濟萊高鐵2020年通車
章丘南站設計發線4條
會上,據章丘區委常委、副區長肖輝介紹,章丘交通提升工程的總體規劃是建成一縱六橫鐵路和軌道交通網、一環七縱十二橫六連干線公路網,到2020年,章丘區基本形成“兩網兩圈”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體系。
據介紹,隨著與濟南的深度融合,山大、山財主校區搬遷章丘,章丘區與濟南之間年客流量很快將超1000萬人次。為此,章丘區積極爭取章丘軌道交通納入濟南市總體規劃。力爭在3-5年的時間內,形成至少一條大運量市域鐵路構建對接濟南的現代化快速通道,同時規劃建設交通樞紐連接線。
目前,濟青高鐵建設已全面啟動,章丘北站規劃總面積1萬平方米,預計2018年7月份建成通車。濟萊高速鐵路正在加快推進之中,并計劃南延至臨沂,時速設計從250公里/小時,上升至350公里/小時。章丘南站設計發線4條,預計今年開工建設,2020年建成通車。
章丘區還將規劃建設一條現代有軌電車線路,連接和照應新材料產業園、濟青高鐵章丘北站、客運總站、火車站、濟萊高鐵章丘南站等各大樞紐和交通干線,構建貫穿南北的交通大動脈,與東西向軌道交通形成“大十字”網絡。
北外環8月份開工
構建大外環路格局
外環路不僅在城市交通組織、基礎設施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是構筑城市發展新空間的重要途徑。章丘區今年計劃10月份開工建設南外環東延工程,與世紀東路連接,道路全長9.37公里。其中隧道1.5公里,投資約5.76億元。
南外環西延三期工程東起零九路,西至潘王路,向北與經十路對接,全長8.22公里。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45%,正在進行路基施工,預計10月底竣工通車。實施北外環(S102濟青線章丘繞城段改建工程)。該工程全長25.485公里,項目估算總投資8.64億元。該項目已于2016年10月26日批復立項,預計8月份開工建設。
實施潘王路改造提升工程,該工程全長37.6公里。目前,曹范鎮潘家埠村至經十東路段原路面寬12米,正在加寬改建中;S102線至龍山何家村段已列入S102濟青線章丘繞城段改建工程計劃,下半年即將實施;遠期與國道308、省道241改線相結合,形成高標準的西外環。
發揮交通運輸大通道作用。濟青高速改擴建章丘段全長25.58公里,工程投資10.9億元,穿越刁鎮、繡惠、寧家埠、白云湖、龍山5鎮街。章丘段沿線設計有收費站互通立交2處,濟青高速刁鎮路口與白云湖路口。其中刁鎮路口計劃今年年底建成通車,白云湖路口計劃與主線于2019年10月一并建成通車。
濟萊高速埠村收費廣場改造工程,按照山東高速股份有限公司改造計劃,將該出入口收費廣場由原來的2進2出加寬至4進7出,概算總投資4372萬元。工程已于7月11日開工建設,今年10月份建成投入使用。
公共自行車
二期計劃投放1000輛
記者在會上了解到,為加快建設城市慢行交通系統,章丘規劃以自行車道、休閑步道、健身跑道為主要內容的城市綠道。結合道路改造提升、生態水系建設,新建經十東路雙山段、石河街等道路慢行系統,唐王山路東延等新建道路同步規劃慢行系統;進一步提升繡源河、繡江河等重要景區、城區公園慢行系統;圍繞打造文旅名城,以百脈泉片區為中心,規劃好步行、船行、騎行系統,與泉水文化生態標志區建設同步推進。在學校、醫院、車站、商場、大型社區等重點路段,適當增設過街天橋;有計劃有步驟地建設開放式停車場,試點建設立體停車場;實施潮汐車道、單行線、車道瘦身等交通組織模式,還路于慢行交通。
值得一提的是公共自行車二期工程,計劃建設55處站點,投放1000輛公共自行車。目前,正在進行選址工作,預計8月份建成投入使用。通過加密大學園區站點,增加小區、公園、景點、商業設施站點,織密綠色出行服務網,更好地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逐步形成公共交通主導的居民出行方式。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