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網絡安全非常重視,明確指出“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發展要同步推進” 。作為國內專注于保密與非密領域的分級保護、等級保護、業務連續性安全和大數據安全產品解決方案與相關技術研究開發的領軍企業,國聯易安技術專家團隊針對2023年的網絡安全,提出“五大前瞻”預測:
前瞻預測一 : “ 訂閱模式”泛起 ,安全訪問服務邊緣 增速 。
眾多權威專業機構調查顯示,未來幾年網絡犯罪成本、組織的網絡安全支出和網絡安全市場規模都將保持快速增長趨勢。
Gartner預測,在2020年至2025年期間,全球SASE支出將以36%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遠遠超過全球在信息安全和風險管理方面的支出。2022年,全球SASE支出將達到68億美元,到2023年將增長到91億美元。
Gartner表示,其預測的一個關鍵假設是企業更愿意使用“訂閱模式”而不是永久許可證來支付SASE。到2025年,全球安全訪問服務邊緣(SASE)支出將達到147億美元。
前瞻預測二 : 受益“彈性” 、 “自我修復” ,端點安全 興起 。
預計到2026年,全球端點安全市場將從2021年的174億美元增至311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2.3%。Frost&Sullivan最新的端點安全預測,反映了對“彈性端點”保護平臺的日益增長的需求,這些平臺可以抵御多重攻擊并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來預測潛在的破壞嘗試。
此外,“自我修復”端點是推動端點安全市場增長的催化劑。然而,根據Tanium的一項調查,55%的網絡安全專業人士估計,超過75%的端點攻擊無法通過他們當前的系統來阻止。
前瞻預測三 : “ 軟件” 、 “ 安全”即服務 ,SaaS化能力 提速 。
伴隨云計算的迅猛發展,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云上安全能力成為了上云客戶的剛需。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國資云的安全是最終用戶云建設過程中最關切的一環。
在此背景下,云安全市場必將快速發展。作為網絡安全廠商需要積極應對軟件化即服務、安全即服務的趨勢,提升其產品的虛擬化、云化、SaaS化能力,抓住下一個五年網絡安全市場的大發展機遇期。
前瞻預測四 : 簡化“技術堆棧” , 安全服務“放量增大”。
雖然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與之同時政企業務風險增加,但網絡安全市場作為政策合規和行業監管的重點,所以是少數“反脆弱性商機”之一。
麥肯錫預測,鑒于勒索軟件攻擊和社會工程攻擊呈指數級增長,組織將更多地依賴服務提供商,85%的中小型企業將在網絡安全方面投入更多。麥肯錫還預測,預計到2025年企業支付給安全服務提供商的服務費用將高達1015億美元,以獲取外部專業知識來簡化復雜的網絡安全“技術堆棧”。
全球網絡安全軟件、服務和系統市場預計將從2022年的2402.7億美元增長到2026年的3453.8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9.5%。
前瞻預測五 : 數字經濟“全面擴展” , 數字安全新賽道增加 。
數字化的不斷發展,網絡安全行業正在超越傳統網絡安全范疇,升格為數字安全。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至2025年,中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將由2020年的7.8%提升至10%,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規模由8.16萬億元人民幣增加至14萬億元人民幣,數字經濟邁向全面擴展期。
智庫發布《2021中國政企數字化網絡安全研究報告》。其中報告提到,隨著信息產業不斷升級,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將不斷滲透到各行各業的應用場景,針對新技術的網絡風險、威脅也將隨之出現。應對云安全、數據安全、5G安全、IPV6安全、車聯網、物聯網安全等領域的網絡安全需求,以上網絡安全安全廠商正在超越傳統安全產品陣營,進入新的數字安全賽道。
毋庸置疑,數字經濟業已成為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引擎,并將開啟人類數字文明新時代,數字安全的基礎性作用日益突出。
《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和《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三法一條例” 堪稱 是保障網絡、數據、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個人信息安全的“強心劑” 、 “定心丸”,為做好新時代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扎實推進網絡強國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國聯易安總經理門嘉平博士表示 。
關于國聯易安
北京國聯易安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原北京智恒聯盟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國聯易安”,成立于2006年,擁有“國聯易安”和“智恒聯盟”兩個品牌,是國內專注于保密與非密領域的分級保護、等級保護、業務連續性安全和大數據安全產品解決方案與相關技術研究開發的領軍企業。公司多項安全技術補了國內技術空白,并且在政府、金融、保密、電信運營商、軍隊軍工、大中型企業、能源、教育、醫療電商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國聯易安除研發生產專業安全產品外,還為客戶提供全面的檢測與防護方案專家咨詢、源代碼安全評估、安全運維值守、智能終端安全評估、安全滲透測試、專業安全培訓等專業安全服務。
有關國聯易安詳情,敬請瀏覽公司官網: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