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貸網創建了七年時間,在同行里算是屈指可數的平臺,目前市場占比也在三成以上。” 5月26日,微貸網創始人、CEO姚宏在“車貸聯盟”主辦的“2018汽車金融生態峰會”上表示,在大的監管背景下,科技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核心利器,要相信客戶,但更要有技術和能力去識別客戶的好壞。
車貸業務由于件均價格較低、抵押物易變現等特點,一直是民間借貸中較常見的個人借款業務種類。近年來隨著P2P網貸的興起,網貸平臺也不斷在車貸領域布局,車貸資產成為金融機構和網貸平臺爭搶的“香餑餑”,各路資本在2016年齊聚車貸領域,經營車貸業務的網貸平臺數量一度達到上千家,使得車貸行業大有從藍海變紅海的趨勢。伴隨著金融監管的持續重壓,利率和催收方面的嚴苛標準,資產荒、風控難、運營成本居高不下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目前車貸平臺已降至800多家。
行業趨嚴 車貸準入門檻抬高
“說實話,車抵貸商業模式很簡單,門檻低,大家都能進入這個行業,但是我們一直堅持做創新。”姚宏認為,微貸網2011年推出汽車抵押模式,已完整經歷互金領域的從啟蒙到發展,到繁榮再到亂象,直至現在的整治和監管時代。車押貸也從無到有,從資本追捧的市場寵兒,到今年飽受爭議的業務。
2016年8月24日銀監會聯合四部委發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中對借款人限額的規定:同一自然人在同一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平臺的借款余額上限不超過人民幣20萬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組織在同一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平臺的借款余額上限不超過人民幣100萬元。
為符合《暫行辦法》的要求,部分P2P網貸平臺進行了大額資產向小額資產的轉型,其中車貸資產由于借款額度低,周期靈活、標準化程度高、價格透明易變現等優點,是比較合規的資產類型,成為眾多P2P網貸平臺主要的資產轉型方向。
“車貸的市場增量肯定沒有這么快,借款人接受車貸這種模式肯定也沒有這么快。”姚宏稱,“當時大家覺得這個模式看起來門檻低、容易復制、沒有什么科技含量,所以傾巢而入。”
隨著競爭者快速加速,市場迅速由藍海轉為紅海。車抵貸競爭惡化,線下門店的模式重,難于管理等弊端開始顯現,平臺關停并轉成為車貸行業難以回避的關鍵詞。
根據融360網貸評級課題組的數據統計,超過50%的車貸損失是由從業人員道德風險帶來。其中包括亂收費問題,內外勾結導致的二押,甚至幫助借款人拆掉GPS。如何做好內控是車貸平臺面臨的大問題。平臺內部員工以及加盟商的道德風險較難防范。在這種情況下,平臺的內部風控流程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我認為包括車抵貸的小額貸款最大的風險就是員工道德風險、操作風險,所以針對員工操守有嚴厲規定,我們也接受客戶投訴。” 姚宏稱,“首先要改變產品,讓客戶和平臺真正有連接,以前客戶和業務員有連接。比如這個業務員今天是微貸網的,明天可能是其他公司的,客戶很容易被飛單、被轉賣。今天微貸網畢竟作為‘車貸聯盟’會長單位,作為行業開創者,我有責任,也有義務告訴他們是時候告別以前的模式。”
洗牌進行時 微貸網以模式和產品創新占先機
目前車貸行業正在進行新的一輪洗牌。
“大家都要堅定信心。作為傳統金融的補充和完善,我們的客戶是有需求的,我們的服務是有價值的。”姚宏稱,一方面,全國有近2億多車主,每年有2000萬新的車主加入這個市場;另一方面中國還有差不多1億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通過微貸網的數據需求發現,微貸網的客戶跟小微企業主的匹配度達到80%以上,微貸網85%客戶以上都是小微企業主。因此,只要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去做,車貸平臺是完全服務實體經濟。
此前市場預計,2020年汽車保有量5%的車輛將會成為貸款抵押物,屆時車抵貸市場規模將達到1.4萬億的規模。在合規發展的當下,進入車貸領域的門檻將會抬高,未來獲客能力與風控管理將是車貸平臺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
金融的本質是經營風險,微貸網正在利用技術手段識別用戶,其“智能決策森林”體系已積累了關于用戶個人及汽車的兩大微度海量數據,實現最優客戶風險定價,降低資產的風險。
“微貸網一步步發展到今天,被稱為是車抵貸里的黃埔軍校。我們的發展迅速,離不開兩點,一是組織升級、人才培養,二是模式和產品的創新。”姚宏稱,“我一直強調要相信客戶,但是我們也要有技術和能力去識別客戶的好壞。”
(新媒體責編:zpl)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