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疫情,令人牽念。其中,醫療防護物資調度問題尤其令人關注,一方面有許多企業、個人多方籌措醫療防護物品支援武漢;另一方面,來自抗疫一線的物資短缺、緊急求助又時常刷屏。負責物資調度工作的湖北省和武漢市紅十字會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但在追責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解決當下的矛盾?如何讓防護物資準確、快捷地到達需要的地方?
為此,記者專訪了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電子商務法研究中心主任薛軍。薛軍呼吁國家有關部門、湖北省、武漢市,基于當下疫情防控的緊急事態,授權或征用阿里、京東、順豐等電商企業從事救災物資的收集與配送工作。
物資調度,應改“統一歸口”為“網格化智能匹配”
記者:防護物資短缺,似乎成了貫穿整個疫情的重要矛盾,您認為湖北省、武漢市紅十字會目前的物資調度方式存在哪些問題?
薛軍:疫情發生之后,大量的救災物資、防疫設備進入武漢市。拋開工作作風和工作能力等主觀方面不談,我們去觀察湖北省當下物資分配的管理體制,會發現有一個致命缺陷,就是目前這種統一收儲、統一發放的體系很容易形成阻塞效應。因為大量的物資涌過去,但紅會系統內人手、管理能力、信息化水平不足,整體的運營和處理能力非常有限,所以進行分發的速度也會非常慢。
現在根據新聞報道可以看出,湖北省和武漢市紅十字會目前接受物資量非常大,但缺乏一個非常有效的庫存倉儲管理體系,甚至物資放在什么地方有時都不是很清楚,就更不用說它能夠精準匹配到需求方。
記者:在物資調度方面,目前市場上的物流企業有哪些優勢?
薛軍:我國的物流體系這十幾年發展迅速,現在處于互聯互通的社會,不應該采用這種“集中控制、統一發放”的陳舊的分配體系,而應采用更加高吻合度的、高配合性的、智能化的物資配送體系,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借助一些企業非常發達、成熟的現代物流系統。
應該說,目前我國物流的信息化水平還是比較高的。一方面,在需求端,能夠采集到真實、有效的需求信息;另一方面,在供應端,能夠快速地對接、處理好捐贈物資、供應物資的信息,這樣的話,就能夠用一種網格化的方式來實現救災物資的調度,更加快速和高效。
物流企業參與調度,關鍵是政府部門要“放權”
記者:授權征用電商企業從事救災物資調度,有沒有法律上的支撐?畢竟這些物資是捐贈物資,在法律上對企業參與調度是否有什么限制?
薛軍:這個問題也容易引發誤解。其實在理想狀態下,我們應該有一個成熟的體制,像阿里、京東、順豐等企業,是被納入到類似于救災期間政策采購供應商名單之中。一旦發生大的災情,它們就自動地履行相應的責任。但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這套體系,所以在疫情的緊急狀態下,國家可以采用類似于征用的方式讓這些企業參與到救災物資的物流分配中來。但這是一種應急手段,長遠來看,還必須建立救災物資采購商的名錄。
如果有名錄,其實就無所謂“征收”的問題,而是政府采購的問題。但現在倘若以征用的方式,其實也是符合法律規定的!稇椃ā贰段餀喾ā返榷加幸幎ǎ瑖液偷胤秸趽岆U、救災等緊急情況下,可以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征用相關物資和服務能力,并且給予相應的補償。
記者:您的呼吁中,強調政府部門應盡快與電商企業商定授權方案,這其中的“授權”包括授予哪些權限?
薛軍:之所以要強調授權,是因為物流實際是一個完整的生態化體系。不可能只授權對方來運貨,但貨從哪里來、要運到哪去,肯定也要授權其做配套的工作。所以企業就需要有采購、運輸、分配一系列的權限。
倘若只是依據統一指令來發放,相當于還是回到了傳統路子上。所以現在需要政府有關部門來“放權”,讓這些企業根據信息系統來決定物資調度。
物流企業要確保信息公開、可溯源,政府做好監督、規范
記者:企業參與物資調度,如何來保證分配合理、信息公開呢?
薛軍:畢竟這些企業是盈利性質的,公眾可能會有疑慮,它們會不會從中漁利、搞利益輸送等等,這種疑慮很正常。對此,信息公示、確保公開透明至關重要。通過建立一個公開透明可查詢的信息平臺,接受公眾和媒體監督,并引入財務審計,同時企業本身對聲譽也會有所顧慮,通過內外加壓,應該能夠很好地引導、控制這些企業,避免做出不當行為。
其實,這些物流企業,本身就有非常強大的日常管理系統,可以通過APP直接下單來提需求,或者把物資點對點運送到位,而且整個過程數據化、可留痕,可以逐筆追溯、查對。這些因素決定了信息的公開透明、可溯源,應該說與當下的疫情需求有很高的匹配度。
記者:您還提議建立救災物資調度信息平臺,這個平臺是怎樣的架構?
薛軍:其實美國在2005年卡特琳娜颶風災難之后,就建立了一個救災物資管理體系。這個體系認為,政府如果承擔所有救災物資的收集、分發工作,一方面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也不夠專業。所以美國政府就把相關工作外包給沃爾瑪、亞馬遜等企業。他們有非常強大的物資調配管理能力,政府要做的就是確定選拔標準、對企業進行資質審核、列入采購商的目錄。
一旦發生災難就啟動預案,這些企業自動進入實戰狀態。它們直接有權限去采購、運輸、分發救災物質,而政府部門的工作就是監督、規范。其實,救災物資分發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的工作,而且是非常規狀態、突發性質的,如果政府部門來全權負責,就很可能是常年承擔財務負擔,但關鍵時刻又不夠專業。
當然,建立這樣一個體系需要從長計議,目前的疫情狀態下來不及去構建制度,但有必要先做事、先讓這些企業參與進來,通過這樣一次實戰,為今后建立完善的制度提供經驗依據。在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救災物資調度信息平臺制度,對我國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完善非常重要。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