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要求將教師督察評比考核事項減少一半以上,堅決杜絕向教師強制攤派無關社會事務,并對教師借調、表格填寫等事項作出安排。
學生減負說過N次了,終于說到教師減負了,這對于我們這些基層教師來說,是個福音,終于可以不再做與教書育人無關的事了。我們這些基層教師期待,從今往后,被強加在教師肩上不必要的負擔,得以實現“令行禁止”。
在農村學校任教15年,后調至小縣城任教,作為教師,我一直認為,教師的本職工作是教書育人。其他無關的事不應該做,也輪不到教師去做,當然,教師也做不好。
教師善于和學生打交道,卻未必適合做各種雜事。“教師減負”不是減掉所有的負擔,更不是減掉教書育人的負擔,而是減掉不應該由教師承擔的“負擔”。主要表現在:各種督察、檢查、評比、考核,名目多、頻率高;各類調研、統計、信息采集等活動多;莫名其妙被攤派的任務多。
為了完成這些雜事,教師要為此付出很大的精力,更要命的是,這些“雜事”恰恰被放在首位,是必須完成的“重要任務”。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做了與教書育人無關的事,必然會擠壓教書育人的時間。
為完成這些“無關”任務,教師面臨諸多壓力,特別是精神壓力。許多老師在面對“雜事”時,想不清這樣的問題:我究竟是干什么的?什么事是教師最重要的事?“把寧靜還給學校,把時間還給教師”,這話說得很好,要知道校園本該是一片“凈土”。
教學過程中,筆者感受到上述教師負擔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其一,來自非教育行政部門。比如最近安裝ETC,要求每一個教師都要完成任務,如果沒有完成,要寫“說明書”,需要向學校、向主管部門講清楚原因。如果說自己不上高速路不想辦,這樣的理由是“通不過”的。比如完成某個部門的點贊任務,人家這個部門和學校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要不要幫忙?學校領導答應了,教師們也只能“違心”點贊。不僅要完成,而且要準時高質量地完成;再比如關注某個部門的公眾號,這個公眾號根本就與教師無關,但人家需要閱讀量,需要粉絲,學校最大的“財富”就是人多,教師被發動起來了,粉絲量立馬上去了,閱讀量也上去了。有時候,不僅教師要關注,而且還要學生關注,家長關注。怎么辦?發到家校微信群,讓家長以接龍的形式完成,抽出上課時間,讓學生拿出手機完成任務,面對學生和家長的質問,教師卻是無言以對。
其二,來自教育行政部門的。教育行政部門的任務看似與教師有關,卻缺乏規劃。教育行政部門也有多個分部門,他們各唱各的調,有的事情要重復做。多數“任務”是臨時性的,為了顯示自己的重要性,限定時間,且時間極短,讓教師措手不及。似乎教師們都不上課,都不備課,都不批改作業,就等著完成上級部門交辦的“任務”。
為何教師有那么多與教書育人無關的“負擔”?一方面是有些部門覺得老師當得輕松。現在,許多地方的教師待遇和當地公務員差不多了,況且教師還有寒暑假,多輕松呀,不給他們增加負擔說不過去;另一方面是將學校當作“肥肉”,因為人多,教師也很“聽話”,任務一布置,教師基本上都能完成,即便有怨言也不敢說,只要給予一句“為人師表”,教師怎么敢說“不”?
如此一來,教師的負擔就越來越重了,甚至到了苦不堪言的程度。教師負擔重了,受害的不僅是教師,還有學生,更有教育質量。教師忙于應付、完成與教書育人無關的事,備課就要降低質量,該布置的作業不布置了,該批改的作業不批改了。雖然旁人看不出來,但教師自己知道,卻無力改變。畢竟,不完成這些任務是過不了關的。
教師減負絕對是好事,我們這些基層教師很希望落實到位。這需要“防護墻”。其一,需要任務清單,什么工作是可以交給教師做的,什么是不可以的,任務清單上的任務才可以讓教師做,否則一律禁止。這個任務清單需要通上“高壓電”,要有懲罰措施,這樣才能抵住一些部門將任務攤派給教師。如果沒有懲罰措施,時間長了,“教師減負”可能變成空話。其二,教育行政部門交給教師的任務要進行精簡,要統籌安排。其三,給教師申訴的權利,給予教師拒絕無關任務的底氣。如此,才有望真正減負。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