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發動機是德國汽車工程實力的象征,德國汽車制造商也需要柴油車作為一個緩沖地帶,以換取充足的時間來趕上特斯拉和日產的動力電池技術。
而隨著壟斷門和排放門調查的深入,歐洲范圍內廢除柴油車的呼聲日益高漲,一旦汽車禁令實施,無疑會令德國幾家巨頭傷筋動骨,甚至產生永久性創傷。
調查資料提交至德當局 奧地利兩公司卷入風波
據路透社消息,歐洲反欺詐辦公室針對大眾集團是否使用歐盟基金和歐洲投資銀行(EIB)的貸款開發設備并在排放測試中作弊一事的調查結果已被移送至德國監察機構。
在2015年9月的柴油門曝光后,大眾就陷入了其80年的發展史上最大的商業危機。在這次危機中,大眾集團至少支付了250億美元,用來繳納罰款以及對車輛進行改裝和賠償。
歐洲反欺詐辦事處OLAF表示,該機構已經發現了大眾集團收到的資金與生產用于操縱排放測試的發動機或設備之間存在的聯系。
大眾方面則否認這些資金被濫用,并表示資金被用于指定目的。
OLAF表示:“OLAF已將最終報告和司法建議提交給了德國有關部門,即位于德國布倫瑞克的公共檢察官辦公室,并向歐洲投資銀行(EIB)提出了行政建議。”該機構還補充道,“已經建議EIB審查其反欺詐政策的實施。”目前該銀行無法立即置評。
2016年5月,EIB曾要求大眾提前償還兩項共計9.75億歐元的貸款。
另外,奧地利有兩家公司也卷入了事件的調查中。據稱,這兩家公司涉嫌與大眾排放丑聞有關的嚴重欺詐、環境違法以及金融犯罪等行為。
WKStA經濟和腐敗檢察官辦公室表示,調查已經持續了好幾個月,并可能會持續很多年。
德企為救柴油車“大放血” 寶馬鼓勵帶營銷
德國汽車制造商已經提出通過更新500萬輛柴油車的軟件來減少排放,以試圖避免車輛禁令。
VDA行業協會表示,戴姆勒,寶馬,大眾集團和歐寶均同意進行大修,這些公司將安裝新的發動機管理軟件,使排放過濾系統更有效。
VDA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此舉應至少減少主要城市駕駛禁令的污染,車輛將依靠軟件補丁而不是昂貴的組件修復來升級到歐5和歐6標準,這一舉措將使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平均減少25%至30%。
德國汽車工業的高層領導人星期三在柏林與德國的部長和國家領導人就柴油污染負面消息進行了會談,駕駛禁令的威脅促使德國城市提高了城市空氣質量。
會談接近尾聲時突發變故,綠色和平組織和其他抗議者占領了運輸部的辦公室,首腦會議不得不由運輸部門轉移至更隱秘安全的內政部門。據內部消息人士稱,盡管業界提供軟件升級,但周三的會談仍在繼續,并已經分成幾個小組。
寶馬公司周三宣布計劃,當歐4或以下排放標準的柴油客的車業主購買新的低排放汽車時,可獲得高達2,000歐元的獎金。新車必須是BMW i3電動車、插電混合動力車或6歐標準車輛。寶馬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一活動將于本月開始,初步預計在今年年底結束。
柴油車為何如此受重視
柴油發動機是德國汽車工程實力的象征,先進的技術使其在業界擁有更高的功率,并且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同等功率的汽油發動機少五分之一。
各標準柴油車數量統計
德國汽車制造商需要柴油車作為一個緩沖地帶,以換取充足的時間來趕上特斯拉和日產的動力電池技術。
柴油車也需要遵守增韌環保規定。德國汽車制造商依靠柴油為其大型轎車和越來越多的SUV車型提供動力,因為消費者對待可選項稀少的電動車陣營依舊很謹慎。業界對柴油的依賴是由于其正在向電池供電車輛緩慢轉型
德國政客多年來一直支持柴油車,并通過稅收激勵措施使柴油車售價更便宜。而這些努力都在2015年9月崩潰。大眾汽車公司承認,多年以來,該公司瞞著監管機構和消費者在柴油發動機的排放測試中作弊。
直到聯邦選舉前不到兩個月,都是德國總理安吉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的政府部門負責監督汽車制造商,不得不說,政府對汽車公司的過于寬容了。目前首相對這1500萬輛柴油車的制造商表示憤怒,他們損害了該國最大的出口行業,而該行業提供著約80萬個就業機會。
VDA在星期三強調,行業目前致力于在德國高速公路建立快速充電網絡,想以此來促進電動汽車的普及。
德國汽車銷售數據顯示,7月份柴油車銷量下降12.7%。新柴油車銷量占市場的40.5%,相比去年底的46%有所下降。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