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69年創建“第二汽車制造廠”,到改革開放后實現軍轉民;從1992年試點公司化改革,更名“東風”,到2003年搬遷到武漢開啟全球化戰略,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的成長史,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汽車工業的進步。堅持全面深入推進改革開放,成為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的首要發展經驗。站在新起點上,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秉持改革、創新、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正努力從“高質成長”走向“卓越發展”。
隨風而動:改革開放40年,再造800個東風
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69年創建的“第二汽車制造廠”。1975年首臺卡車下線,東風汽車成為幾代人記憶中“中國制造”的代表。盡管當時的東風汽車實現了量產,但統計數據顯示,1978年,當時位居中國汽車產業第二位的第二汽車制造廠,其年產量也只有0.5萬輛,年銷售收入1.6億元。
一個個時間節點上,東風為自己留下了段段回憶:1979年,開始第一批“盈利分成”試點;1980年,提出“自籌資金、量入為出、續建二汽”;1992年,二汽更名“東風汽車公司”;1999年,進行全面體制改革,東風汽車股份上市;2001年,集團公司層面按產權多元化,對人事、勞動、分配三項制度進行改革;2011年,提出“大協同戰略”,逐步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2017年,已經位居世界500強企業第65位的東風交出了這樣一份成績單:全年汽車銷量412萬輛,銷售收入6310億元。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的發展成就,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經營管理部部長魏文清用“再造800個東風”做了一個貼切的比喻。
迎風而進:只有持續深化改革,才能高質量成長
從十堰建廠到布局襄陽基地,再到進軍武漢走向國際化,東風完成了“三級跳”。改革開放40年,是東風因改革而動,不斷壯大的成長歷程;同樣,也是因開放而興,提升國際化能力的發展歷程。
塑造高質量發展的東風,全面深化改革更需“抓鐵有痕”。東風提出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速品牌升級,不斷推出新產品。隨著眾多國際零部件企業進駐中國市場,同時也為了推進“老基地、老企業”加速改革,東風進一步整合原有零部件企業,于2018年11月中旬先后掛牌成立底盤系統、電驅系統等零部件公司。集團公司打造零部件行業“小巨人”的目標越來越清晰。同時,東風不斷拓展新的業務形態,汽車金融業務、融資租賃、出行業務等拓展初見成效。“東風出行”“易微享”等出行平臺也成為業內關注的亮點。
國企改革是系統工程,如何讓廣大員工在改革中共享發展成果,這是東風不斷思考的課題。作為“老牌”國企,悠久的歷史對東風而言,既是光榮,同時也是使命。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1969年開始建廠,湖北省十堰市也是“先有廠后有市”。當時的東風其實就是一個“小社會”,有學校、醫院、燃氣廠……,多年發展下來,企業的負擔可想而知。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深化改革辦公室主任譚偉認為,東風的改革不是簡單“甩包袱”,而是通過戰略重組,平穩地解決問題。所以,新一輪改革中,東風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借力行業各方,實現融合發展。員工有了新出路,地方政府也有了新動能。改革的利益相關者都會滿意。據介紹,通過改革和市場化的運作,東風移交出去的一些企業已經可以實現自食其力。
2018年11月16日,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與重慶小康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署《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協議》,東風公司成為東風小康汽車有限公司的母公司小康股份第二大股東。這次戰略重組,既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的政策,又順應了汽車行業優勢整合的變革趨勢。
乘風而上:將改革進行到底,塑造“五化”卓越東風
黨的十九大以來,東風借力新技術平臺,著力布局“輕量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未來汽車發展趨勢。東風提出的“五化”戰略,也正式開啟了將“高質量東風”建成“卓越東風”的改革新攻堅。
在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很多人都在講一句話:“我們不能蹲在山谷里想問題,要站在山巔上看世界”。這也凝聚成了東風人精神深處的創業品質。為此,東風將持續深化品牌戰略。2018年北京車展期間,東風發布了以“品質、智慧、和悅”為核心價值的品牌戰略。在加快拓展海外市場方面,未來三年,“走出去”將加速升級為“走進去”,不斷加速品牌“走上去”。東風還將著力構建3+3+N事業布局,即打造3個深度KD制造基地、建立3家海外銷售公司、打造N個海外機遇性儲備項目,向世界一流企業邁進。
今年6月,中國共產黨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第九次黨員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就在這次會議上,東風重新定義了未來的目標。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竺延風提出,今后五年,圍繞建設卓越汽車企業,東風將實現“三個領先、一個率先”,即經營質量行業領先、自主事業行業領先、新興業務行業領先;員工高質量跨越小康,率先享有新時代美好生活。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