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過半,暑入初伏。在今年的酷暑之下,卻出現了這樣一則讓不少消費者寒心的新聞——日前,上海市消保委從11家網絡平臺分別找了11家維修企業,進行消費體察實驗:專家將遙控器設置為亂碼,請維修企業上門維修。結果發現其中9家夸大其詞,虛構電腦板故障、缺少制冷劑等毛病來“套路”消費者,從而收取高額的維修費用。
(圖:空調維修陷阱遭曝光)
好在這場空調維修“套路”中,仍有“清流企業”的存在——11家維修企業中,蘇寧及百聯電器兩家公司不僅沒有夸大故障,還準確解決了遙控器“亂碼”問題。其中明碼標價的蘇寧更是只收取了50元上門檢修費,是11家企業里收費最為低廉的誠信“清流”。
作為該次新聞事件中僅有的清流企業,蘇寧得到社會輿論的廣泛好評。近日,蘇寧又召開了空調行業維修標準公示會。顯然,如果媒體曝光僅僅是淘洗出了堅守誠信服務的企業,那么這場公示會無疑就是向社會樹立起了真正值得消費者信賴的行業標桿。
維修亂象橫生——誰之過?
能夠正常保障服務的企業僅剩蘇寧這一棵獨苗,這不僅是行業之恥,更是消費者之殤,我們不禁要思考,問題都出在哪兒?
一方面,作為為消費者提供信息搜索服務的互聯網平臺絲毫沒有盡到應盡的誠信義務,缺乏相應的審查和監管機制。互聯網搜索平臺以廣告推廣服務盈利為核心訴求,只要給夠推廣費用,無論資質好壞都可以在搜索中排名靠前,平臺在以盈利為目的的同時疏于審核和監管,造成了誠信的缺失。此外,電商平臺對家電售后維修服務疏于管理,電商平臺一味追求高增長與高營收,往往對服務不投入、不建設,大多都是“粗放式”的外包,缺乏系統性的管控。但實際上,家電作為百姓生活的大件家用必需品,優質售后服務的缺失往往會讓消費者體驗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部分維修服務商也存在許多問題:首先是業務專業度問題,只有業務能力過硬,才能更好發現、排除、判斷空調問題所在,從而避免出現“小病大修”的問題出現;第二個就是收費問題,綜合來看,大部分維修項目價格無標準而且服務商的收費也并不透明,同樣的潛在問題不同服務商的價格千差萬別,有著十幾倍的差異,并且也缺乏計費的依據和標準說明;最后還是誠信問題,如果專業水平過硬,仍然“小病大修”甚至為了斂財憑空捏造出一堆問題,這就是服務商的誠信問題了。
因此,作為信息服務提供方的互聯網搜索平臺應當要加強誠信建設,完善對商家信息的審查制度;電商平臺不應只以“賣貨”為終點,而要加強對外包維修服務商的管控,站好售后服務這一班崗,樹立起以服務為核心的理念才是應走之徑。
樹立行業標桿——蘇寧憑什么?
雖然涉及多方,但問題的根源始終在“能否以消費者為本,為消費者提供用心服務”這一點上,能做到這一點,問題自然迎刃而解。此次蘇寧之所以得以“清流凸顯”,其秘訣也無非是因為“服務是蘇寧唯一的產品”這一大核心戰略。
針對電商平臺家電售后服務缺失以及管理不到位的問題,蘇寧建設的服務網絡和人才隊伍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蘇寧擁有自營及加盟網點共5500家,有近10萬名服務工程師,龐大專業的售后服務隊伍,統一的管理與配備,為家電售后及維修服務保駕護航。
(蘇寧空調維修價格表)
針對服務的產品化和標準化管控存在空白這一問題。蘇寧把服務項目全部形成標準化的定價,并且在服務時要提前出示說明,在過程中通過移動互聯網系統進行跟蹤監督,未來不排除全程拍照監控。此外,蘇寧的售后服務平臺“蘇寧幫客”建立了以“家”為中心、全場景多維度的服務范圍,將服務范圍向空調拆洗、維修的外延延伸,從而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體驗為用戶提供商品和服務。
(圖片:蘇寧幫客服務理念)
一系列以用戶為本的標準,顯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能成為行業標準,自然經過了市場長年累月的考驗。從1991年的“四不”標準到如今的“30365”基本法,蘇寧之所以能夠在亂象之中顯露出行業標桿的姿態,得益于這部“良心”民營企業近三十年服務史的積累與沉淀。
恰恰得益于蘇寧能在發展過程中時刻以“服務之道”自省,對極致服務和持續優化對追求矢志不渝,蘇寧方才能發展成今天這艘手握6億用戶、通過以零售為核心多產業融合來覆蓋民生各個領域的“智慧零售巨艦”。
顯然,這樣的理念值得提倡,也應當成為相關企業學習和效仿的典型。此次空調行業維修標準公示召開,蘇寧發布了空調行業維修標準,并就服務價格、作業內容、空調移機服務價格以及清洗服務標準等進行了具體公示,亂象中的標準缺失和不夠透明等問題將有典可循,當蘇寧標準成為行業標準,家電維修的“套路服務”就將無可遁形。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套路式”服務固然能賺取一時利益,但卻永遠得不到消費者的信任。商家想要獲得長遠的可持續發展,更加應到堅守以用戶為本、以服務為核心,方能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立于不敗之地,這一點也在蘇寧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正如蘇寧易購集團副董事長孫為民所言:“智慧零售就是用心去服務顧客,智慧加善良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智慧零售,這也是我們零售永遠有魅力的地方”。
(新媒體責編:zpl)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