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被推向輿論風口,飽受公眾批評的程維和柳青,終于在滴滴的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fā)布道歉聲明。
曾經以一路狂奔為豪的滴滴,在聲明中承認了自己的“無知自大”,表示不再以規(guī)模和增長作為發(fā)展的衡量尺度,轉而向以往被忽視的安全和客服體系。
柳青與程維,一個出生于企業(yè)家家庭、北大與哈佛畢業(yè)、在高盛工作十二年,一個從普通家庭長大,只做過幾年銷售,因為“緣分”走到一起。兩個成長于不同環(huán)境的人,在創(chuàng)業(yè)理念上彼此認同,惺惺相惜,也同樣忽視了安全和服務對于提供共享服務平臺的重要性,導致所有證明自己的努力,在兩個女孩的生命面前都失去意義。
認錯
一年前的2017年9月20日,還沒有陷入兩起“順風車命案”的滴滴總裁柳青,以新興市場高科技企業(yè)代表的身份,在首屆彭博全球商業(yè)高峰論壇上,做了9分鐘全英文演講。
當天演講中,柳青身穿紅色長裙,外搭白色短上衣,簡潔優(yōu)雅。她用流利的英文介紹滴滴的共享模式對于未來城市的意義,在演講結尾,柳青說,“我們會將高速路和停車場還給公園和學校;將平靜還給繁華都市中的心靈;將城市還給人。”
或許在當時的柳青看來,人們打開滴滴app叫到一輛車,就可以重獲內心的平靜,而解決了在大城市出行和通勤的“世界性難題”,這就是滴滴的成功。
鳳凰網財經啟陽路4號注意到,柳青在多個場合介紹滴滴的價值和使命時,提到的往往是解決用戶的通勤問題,緩解交通堵塞和環(huán)境污染,卻從未討論過用戶上車后的服務體驗,以及解決乘客和司機之間糾紛的對策。
在彭博論壇的演講中,柳青特別講到一個故事。她說:“三年前,一個很有才華的女工程師走進我辦公室要求辭職。我問她為什么?她說,她熱愛自己的工作,但她最近懷孕了,實在無法每天再經受早晚高峰兩三個小時通勤換車的奔波。”
后來柳青又在接受美國一家媒體采訪時講到這個故事,再次表示“這就是激勵我們不斷前行的原因。”
柳青認為,滴滴能夠在短短六年時間里打敗所有對手,就在于解決了中國幾十座大城市里,數億人的上班下班問題。并且,滴滴不僅像Uber一樣有私家車共享,還“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其中就包括順風車。
2017年3月,柳青作為女企業(yè)家的榜樣,與CEO程維共同發(fā)起“滴滴女性聯盟”。在聯盟啟動儀式上,柳青表示,乘客和司機會逐漸了解滴滴在做什么,因為“我們懂得他們的需求”。而程維則在第二起順風車命案發(fā)生的兩周前表示,滴滴最看重的是滿足用戶的需求,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用戶的問題。
而當時“滴滴空姐”事件已經發(fā)生了三個月,但程維對滴滴價值和用戶需求的理解,似乎還停留在“幫助大家出行節(jié)約了時間”。
雖然程維當時說,“你內心還要敬畏,敬畏用戶,敬畏傳統行業(yè),敬畏一切,你才可能走得遠。”但滴滴對用戶的“敬畏之心”,并沒有通過命案的殘酷考驗。
在前天的“鄭重道歉”中,程維和柳青終于承認,“我們意識到自己是缺乏敬畏之心的。因為我們的無知自大,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傷害。我們知道,歸根結底是我們的好勝心蓋過了初心。”
對于滴滴為何會在三個月內兩次發(fā)生命案,程維和柳青反思了滴滴以往戰(zhàn)無不勝的增長模式,“我們靠著激進的業(yè)務策略和資本的力量一路狂奔,來證明自己。但是今天,在逝去的生命面前,這一切虛名都失去了意義。”
“拼命三娘”
1978年,北京,“聯想之父”柳傳志迎來了他的小女兒,并為她取名為柳青。柳青長大后回憶道:“我很幸運,能出生在這樣的家庭。”
柳青常說自己是一個嚴格而講求效率的人,這一點或許多少受其父親影響。對在柳家工作的后勤人員,柳傳志制定了一套“企業(yè)工作原則”。后勤人員中,柳傳志的司機“任總”被任命為“后勤CEO”,“后勤集團”還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流程和考評體系。每季度,柳家的家庭成員甚至按照考評體系為每位司機和阿姨打分,通過加權計算出每位后勤人員的得分。“CEO”任總會召集所有后勤人員聚餐,并根據得分分發(fā)獎金。
在這樣的家庭長大,柳青也始終秉持著刻苦勤奮的原則。童年的柳青立志成為一名“程序猿”。1996年,柳青成功考入北京大學,攻讀計算機專業(yè)。2000年夏天,從北京大學計算機系畢業(yè)的柳青如愿考上了哈佛大學研究生院。赴美留學的她仍是“拼命三娘”的作風,學習異常刻苦。她始終記得父親對她說的話:“要想人前顯貴,就得人后受罪。”
2001年,在成功突圍層層面試后,柳青得到了在高盛實習的機會。工作拼命的她,得到高盛同事們的高度認可。
2002年,即將畢業(yè)的柳青正趕上了互聯網泡沫破滅,就業(yè)市場一片慘淡。往年招收二三十名初級分析師的高盛,那一年只招收6個人。為了準備高盛的面試,那一年柳青哪兒也沒去,把自己關在宿舍,埋頭惡補金融知識。“高盛的面試出了名的難,因為我不是學金融出身,所以要加倍努力才有機會”。
最終,柳青終于拿到了通往高盛的門票。在2014年接受采訪時,時隔十二年的柳青仍能清晰回憶起當年面試的場景:“為了準備18個面試官的面試,我?guī)缀醢玖苏麄通宵,天文地理,把能準備的都準備了。一路過五關斬六將,到了最大的老板面前,考完技術問題,他注意到簡歷最后一欄的’興趣愛好’寫著唱歌,順口一句‘你喜歡唱歌?現場唱一個吧。’我當時選擇了My Heart Will Go On。老板面無表情地聽完,我的heart也go down了。后來才知道,老板是在考驗一個人的反應速度和綜合素質,專業(yè)只是一塊敲門磚。”
努力、勤奮、拼命三娘成了柳青的代名詞。她在高盛的第一份工作是初級分析員,在香港的長江中心上班。每天大概清早5點下班,早上9點又回來繼續(xù)上班,一天的睡眠時間只有兩三個小時。陀螺一般的柳青每天都在搜集各種各樣的行業(yè)數據、行業(yè)年鑒和企業(yè)年報,分析各種宏觀經濟或產業(yè)政策。熟練工作之后,又要做財務預測模型。
柳青在回憶時說道:“這些其實都是’體力活’,加上經濟形勢不好,本來應該20多人干的活兒卻壓到了6個人的頭上。不到半年的時間,當時招進來的6名同學已經走了一半。” 24歲的她回家照鏡子,恍惚間覺得自己像42歲。
兩年之后,柳青從投資銀行部轉到直接投資部,從事長線的股權投資工作。又過了兩年,她被提升為高級經理,然后是執(zhí)行董事,直至擔任該部門的董事總經理。在高盛的日子里,她和團隊成員每年要看500-700個項目。柳青操盤的最大一筆投資是在2013年,高盛聯合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對愛康國賓集團投資了1億美元。
“最好的朋友”
和柳青光鮮的經歷相比,認識柳青以前的程維顯得“草根”許多。
程維在江西上饒鉛山縣河口鎮(zhèn)的一個普通家庭出生。21 歲從北京化工大學畢業(yè)后,程維換了六、七份工作,22 歲加入阿里開始做銷售,主要銷售互聯網產品。2011年,28歲的程維成為阿里B2B部門最年輕的區(qū)域經理,同年升任支付寶B2C事業(yè)部副總經理。
僅一年后,程維就離職創(chuàng)立滴滴,他曾說2012年創(chuàng)辦滴滴時,從朝陽區(qū)搬到中關村,當時手里只有80萬元,租了一間一百多平米的房間,“它是樓下賣場的一個倉庫。那個時候特別便宜,沒有中介費就租給了我們,開始了創(chuàng)業(yè)。”
2014年夏天,還在高盛工作的柳青在北京上地一家餐館里和程維談投資滴滴,但未能成功。柳青隨意開玩笑說:“不讓我投,我就給你打工吧!”但程維當真了,當下表示“滴滴的一半工資是你的,剩下的才是我們大家的工資。”
柳青去滴滴了解后,一開始并沒有決定加入。她在一次采訪中回憶,“我還是比較追求卓越的,所以確實開始的時候是有一些糾結,主要是糾結在我到底能帶來什么樣的價值。”
為了爭取到柳青,程維帶她和六名高管一起自駕去西藏。據說柳青在西藏高原上大哭一場,給高盛團隊的每位成員分別寫了一封長信,決定加入滴滴。
柳青成為滴滴的首席運營商后曾說,她還是相信緣分的力量。滴滴團隊很明白她最初的糾結,她也是了解到“跟這個團隊可以契合度很高,那我覺得我就有用武之地了,我覺得我就能發(fā)揮了”。
加入滴滴后的柳青被滴滴天使投資人王剛形容為,“如同熱戀一般,每天超過16個小時和程維交流”。柳青則對程維滿是溢美之詞:“我和程維是最好的朋友,惺惺相惜。在這一代年輕企業(yè)家里,程維在格局、心胸、眼光、能力等方面都是上上乘。”
柳青自己曾說,希望能夠把自己在高盛工作培養(yǎng)的開闊視野帶到滴滴。雖然柳青糾結過自己的價值所在,但旁觀者都很清楚她的背景對滴滴的價值。投資了滴滴的朱嘯虎后來說,“當時程維告訴我把柳青拉過來了,我們是很驚訝的,但是找來了柳青,我覺得放心了。我一直勸他找資深的人,他挖來了柳青。他確實敢想,我都不敢想。”
融資幾乎是每個互聯網初創(chuàng)企業(yè)得以續(xù)命的關鍵,但柳青可以自信地說,投融資不是滴滴的工作重心,而是一個水到渠成,“拍拍手就做了的事情”。擁有柳青的滴滴從此也走上融資快車道,此后融資規(guī)模均在億元美元級別,又完成了與快的合并,收購Uber。
朱嘯虎曾說,程維的長板是在阿里積累的營銷經驗,但他的短板在于不是技術和產品出身。實際上,程維在最初選擇技術外包時就曾吃過虧,因為外包公司又把產品轉包出去,最終的產品滿是漏洞。但程維并沒有吸取教訓。于是,外包的客服又出事了。
追求效率與快速擴張的柳青,與銷售起家、忽視產品和技術的程維,開著滴滴這輛急速狂奔的快車,倒在了安全與服務漏洞面前。這次,柳青和程維在道歉聲明中承諾,不再以規(guī)模和增長作為公司發(fā)展的衡量尺度,轉而向以往被忽視的安全和客服體系。而滴滴“多樣化服務”之一的順風車業(yè)務也將被重新評估,并無限期下線。
以犧牲兩個女孩生命為代價的滴滴,希望這次真的吸取了教訓。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qū)南三環(huán)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