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業的“馬斯克們”正在遭遇中國式困境:體制內院所的收入已經支撐不起他們的報國情懷,而選擇出走,原單位又不愿輕易放人。 9月27日,一篇題為《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在各大社交媒體上刷屏。 文章大意為:原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一名副主任設計師張小平此前在該單位不受重視,年薪只有12萬,提出辭職也沒引起領導重視。而當張小平跳槽到民營航天創業公司藍箭航天后,年薪超百萬,原體制內院所也幡然醒悟:這個“靈魂人物”的離職會“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我國載人登月重大戰略計劃的論證和策劃工作”,發公文希望通過行政力量留下張小平。 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當日晚間作出回應,重點有二:一、這份公文是真實的,但張小平是“未經批準擅自離職,經多次談心做工作無效。單位通過法律途徑提起仲裁,要求張小平繼續履行聘用合同,按脫密期管理規定回所脫密”。二、張小平本人的科研實力并不足以影響載人登月,“承辦人因急于達到讓其回所脫密的目的,在材料中措辭失當,夸大了張小平在所參與研制項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章在互聯網上引發軒然大波,而涉事的藍箭航天和同為民營火箭創業公司的其他競品公司對此事三緘其口。 Space X 的成功已經向世界證明了火箭這門生意的可行性,而要將航天由“事業”變為“行業”,“軍轉民”是必由之路,這其中也包括了體制內人才、技術向民營企業的轉移。 未來太空競賽的主角越來越由國家轉變為商業公司,相較于研發出世界現役最強運力火箭、即將進行商業載人探月之旅的 Space X ,國內的民營火箭公司被一創業者自評為還是“小學生水平”。有業內人士表示,希望這次刷屏的張小平離職事件,不會給處在花苞期的民營航天事業帶來陰霾。 ![]() 渴求體制內人才:免于試錯以節省時間 體制內人才對發展民營航天事業有多重要? 一個數字是:民營火箭公司零壹空間的研發人員80%來自體制內軍工集團、科研院所,這一數字在星際榮耀更是幾乎達到100%。這兩家公司是目前中國“唯二”真正意義上成功發射過探空火箭的公司。 “火箭是個高度人才密集的行業,尤其需要參與過實際運載發射、型號設計,經歷過失敗、做過‘歸零’的人。”藍箭航天投資人、深圳前海通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合伙人陳敏此前告訴尋找中國創客(ID:xjbmaker),而國內有過實際型號設計經驗的研發人員,幾乎都集中在體制內。 即便是如今擁有現役最大運載力火箭的 Space X,其成立之初也離不開 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人才和技術上的支持。 2008年之前,Space X 的獵鷹一號連續三次發射失敗,馬斯克賣掉了房子、飛機、跑車之后,Space X 依然瀕臨破產,最后,是 NASA主動拋出橄欖枝,給了 Space X 一個16億美元的大訂單。 NASA不僅將發射任務委派給 Space X,還將人才、技術等向 Space X 進行轉移,免于其重復進行先期的技術研發,這才有了Space X 打破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壟斷,一舉成為航天新貴。 民營火箭公司渴求體制內人才,一方面是由于無法像國家隊一樣,有充足的資本提供頂尖的科研環境。 “這就像歐立希通過606次試驗才發現梅毒克星一樣,科學研究是一個試錯的過程,民企承擔不起前面的605次。”軍事專家、知名軍事評論員董健告訴尋找中國創客,因為國企和研究機構有國家資本投入,底子上是民企不能比的,“體制內人才到了民企可能很快就能搞出成果,但前面605次試驗的基礎都有賴于國家投入。” 除了資本上的限制,迫切的還有時間。 曾有國內排名前三的民營火箭創業者告訴尋找中國創客(ID:xjbmaker),對于他們來講,技術和資本都不構成太大問題,“我們要解決的是和時間賽跑”。 正如天儀研究院 CEO 楊峰此前曾公開表達的那樣:火箭是一個赤裸裸的競爭市場。客戶并不在乎你是大火箭還是小火箭、大廠商還是小廠商、固體還是液體、國內還是國外、可回收還是不可回收等等一系列問題,只在乎時間、成本和可靠性。 這時候,誰更安全可靠,誰就能先在民營火箭賽道跑出來。任用體制內研發人員,無疑會為這些公司大大節省先期基礎研發所耗費的時間。 人才流動不暢:兩大集團不是中國的NASA
而人才從體制內院所流向民營企業,面臨著中國式困境。 去年長征五號遙二火箭發射失敗后,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梁小虹曾做過一次演講。其中在提到中美民營航天的差距時,梁小虹說:“中國航天缺的不是技術,而是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體制內高層的態度和中國的現實情況。 有從航天科工集團出走的高級別技術人員曾對記者坦陳:“我們從體制里出來做這個事情(民營航天),站在國家的角度,肯定是支持和鼓勵的;但是站在以前單位的角度,或多或少還是不是太高興吧。” 這就涉及到中美本身的商業航天基礎和環境。 就像Space X可以使用NASA的技術和人才,但卻不能使用波音和洛馬的技術和人才一樣,中國的民營航天公司也不可以使用航天科工集團和航天科技集團的技術及人才。兩大集團不是中國的 NASA,更適合對標波音和洛馬。 因為1998年前后,中國航天科研體系改組為企業體制,中國航天的主要科研力量——就是我們經常聽說的航天科技集團和航天科工集團,已經成為從事經營活動的企業實體。 據NASA中文官網介紹,NASA是美國聯邦政府的一個行政性科研機構,負責制定、實施美國的太空計劃,并開展航空科學暨太空科學的研究。而與NASA對標的中國國家航天局,其職責是執行中國的國家航天政策,履行政府相應的管理職責。 ![]() “這次事件絕對會影響人才外流。”零壹空間對尋找中國創客(ID:xjbmaker)表達了對張小平事件后續影響的擔憂。 實際上,在近兩年越來越多科研院所技術人員選擇加入創業公司后,相關單位已經加強了對人員流動的管控。 張小平此前上級主管單位一處級領導表示,事情之所以發展到發公文的地步,實際正是因為該所近兩年離職人員較多,對科研影響較大。 也有航天領域創業者向記者透露:體制內研發人員離職難度正在增加。“比如拖慢辦理離職手續的速度,辭呈交上去之后,半年不回復。” 另一創業者證實了這一說法:“普通密級人員,走離職手續流程的時間也在半年到兩年之間。”基于這一情況,不少人選擇在原單位離職手續未結束前(不是指脫密期未結束),提前進入新公司。 體制內院所的無奈:待遇和晉升局限 正如人民日報評論員所言:“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長的答復可知,這是單位在提起法律仲裁時,故意夸大其作用和貢獻,試圖留人。換句話說,夸大他的作用,并非愛才,而是為‘卡人’。以‘惜才’之名阻止人才的自由流動,與人們真正所期望的尊重人才,顯然還有很大的差距。” 尋找中國創客(ID:xjbmaker)在與多位原航天院所出走人員交流后得知,促使他們離開原單位的現實原因主要有二:待遇和晉升空間。 航空航天待遇低、影響科研熱情此前也引發眾多討論。 某知識問答平臺上,“航空航天系統的科研院所的實際待遇如何?”問題下有149個回答。在獲得859人贊同的回答里有這樣一句話:“好不容易于top2(院校)畢業,好不容易要開始拿工資,卻發現沒有多少閑錢可以找孝敬父母。我媽在聽說我每周只在支付寶減免的那天去超市買打折菜,買夠一個星期的時候,問,要不要家里給你打點錢。” 據該答主介紹,其入職一年以來,最高月工資3800元,最低一個月790元(扣了社保等之后),年終獎工作半年1700元。 前述處級干部在回應張小平一事時表示,有民營公司在研究所附近設點,針對性挖人,年薪高出好幾倍。 “動輒開出年薪五六十萬,稍有職稱的上百萬的年薪,與西安年薪二十萬以內相比,沒幾個能經受住誘惑”,他表示,“換作其它商業公司,對手開出幾倍的薪水也一樣會出現這種情況。僅僅歸結于體制,不是無知就是別有用心。” 其實,體制內院所也有自己的無奈。有研究員告訴記者:“說單位不重視這種離職問題,肯定是是假的”,但“確實開不出這么高的待遇”。 在 Space X 等商業公司興起前,美國發射服務幾乎由美國發射聯盟ULA集團壟斷,該集團商業發射標價高達1.4億美金一枚火箭,被業內稱為“黑店”。 相較于ULA,國內兩大集團的發射服務則便宜得多。以長征三號火箭為例,其發射價格為3000萬美金,雖比不上充分商業化的 Space X,但也比 ULA 便宜得多。中國航天因此吸引了巴基斯坦等不具備發射能力國家以及摩托羅拉等公司的商業衛星發射訂單。 據業內人士透露,低價恰恰是市場尚未商業化的表現。這一切,都建立在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和基礎設施成本之上。 體制內航天院所確實存在收入天花板較低的情況,比如據尋找中國創客(ID:xjbmaker)了解,航天某院一位高層的年薪為稅前80萬人民幣,其他各級自然遞減。 但通過降低研發人員收入來降低發射服務成本,顯然不是可持續之道。“公司成立之初,我們就在研究吸引體制內人才問題。我們計劃通過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更好的發展平臺、股權激勵等吸引人才。國企如若想留住人才,也要從這些方面反思。”零壹空間方面稱。當然,體制內院所也有其他優勢,比如其頂尖的研發條件,現階段還是民營公司難以望其項背的。 |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