錘子科技,這個曾在安卓機市場上獨辟蹊徑的“情懷”品牌,在新興科技企業競爭加劇的大環境下,商業化進展緩慢,生存空間越來越小。9月27日,距離錘子科技旗下子彈短信產品上線僅一個月有余,但其下載量估算已跌至5960,不及一個月前高峰時期的百分之一。隨著熱度不斷衰退,子彈短信將迎來正式考驗,用戶粘性及用戶拉新等諸多問題都將影響其進一步擴張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錘子科技旗下手機產品發展之路同樣不順。一方面,現階段手機市場頭部效應已經逐漸顯現,國內主流手機品牌占據市場八成以上份額,無論是品牌知名度還是用戶忠誠度,錘子手機都略顯薄弱;另一方面,手機創新點屬于有趣但不核心類型,錘子手機無法激發用戶購買剛需,此外,在產能方面存在短板等也是現實存在的制約錘子手機進一步商業化的因素之一。 業內人士認為,對于錘子科技這種后來者企業不利的影響主要在于缺少先發優勢和市場早期的流量紅利,如何吸引用戶、搶占市場份額是一個巨大的不利因素。發展優勢在于互聯網細分領域市場發展活躍、潛力巨大,從小而美的產品做起也能夠成為細分領域佼佼者。 下載量斷崖式暴跌 語音識別技術缺乏技術優勢 在子彈短信上線30天時,子彈短信官方微博發布了一組名為“子彈短信滿月了”的數據,其中,官方稱子彈短信位居App Store社交榜榜首13天,總榜榜首九天。 不過,《財經》新媒體記者在跟蹤App Store社交榜單動態變化時觀察到,9月14日,子彈短信在App Store社交榜(免費)排名下滑至16名,而9月27日,排名跌落至第48名,總榜(免費)排名更是跌落到第875名。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子彈短信排名飛速下滑,其所標榜的高效溝通模式可行性仍有待考證。 無獨有偶,七麥數據子彈短信近30日下載量估算數據也可側面印證子彈短信熱度下滑速度之快。圖表顯示,8月28日,子彈短信下載量估算為567981,而9月27日已跌落到5960,僅一個月的時間,下載量估算已不及高峰時期的百分之一。 除此之外,子彈短信口碑同樣表現欠佳。七麥數據顯示,子彈短信評分為3.6分,由于普及率不高,有用戶稱,周圍只有很少的人使用子彈短信,不能形成人際關系,導致不想再繼續使用。 在熱度衰退的背后,子彈短信技術優勢同樣略顯薄弱。公開資料顯示,子彈短信是由北京快如科技研發、錘子科技投資的一款即時通訊App,其最大的亮點是高效溝通。它不僅支持語音輸入、文本輸入,同時還支持“語音輸入、文字輸出”。 據悉,語音識別技術主要來自科大訊飛。然而,語音AI相關技術從業人員接受《財經》新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手機上的語音識別技術已經比較成熟,想實現子彈短信現在這個模式不難,就是語音識別集成,換言之即調用語音識別API。 賽迪顧問數字經濟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樊凱認為,目前語音識別技術發展已經較為成熟,中小詞匯量、非特定人語音識別系統的識別精度已經大于98%,而針對特定人的語音識別系統識別精度更高。這些技術已經能夠滿足通常應用的要求,子彈短信的技術確實其他企業也能夠做出來。 不過,子彈短信似乎受到了資本青睞。錘子科技CEO羅永浩發布微博稱,子彈短信上線七天已完成第一輪1.5億融資,與此同時,羅永浩曾言騰訊投資部試圖與子彈短信團隊洽談進行投資,不過騰訊回應稱沒有此事,但羅永浩雖然對此發微博道歉,但卻稱騰訊投資部找來可能是打麻將或者其他。 對此,記者聯系騰訊內部人士以證實騰訊投資部是否試圖聯系過子彈短信團隊,但騰訊方面回應稱,對羅永浩微博內容不予評價。 至于子彈短信為何會迅速得到融資,在晨哨集團交易服務部經理楊藝看來,VC投資機構投資標的主要停留在產品還不成熟的階段,資本在布局新的領域初期時會非常迅速。就TMT領域投資而言,主要圍繞業務流和技術的迭代,從而滿足不同業務應用場景,構建完整生態圈。事實上,現階段騰訊的微信業務流已經非常強,包括各種小程序、金融等業務擴展等。資本如果享受不到騰訊的“紅利”,便會搶占下一個市場。 錘子手機銷量不佳 商業化進程緩慢 眾所周知,錘子科技主產品主打產品是手機,但作為一個新興品牌,銷量始終不溫不火。雖然縱向對比,伴隨技術及經驗逐漸成熟,最新近代產品銷量有所增長,但橫向對比來看,錘子科技的手機產品距離完全實現商業化仍有一段距離。 相較于其他同等價位手機而言,錘子手機的商業化進程似乎稍顯緩慢。旭日大數據公布了2018年第一季度,國產品牌手機出貨量的前25名排行榜,榜上顯示,錘子科技排在了第20名,出貨量則為57萬。而華為、傳音和小米,相對應的出貨量分別是3638萬,2538萬,2336萬。在同等價位中,錘子科技的手機銷量幾乎沒有優勢可言。 而縱觀錘子科技手機產品發展歷程,自2014年5月20日發布錘子手機Smartisan T1到如今堅果Pro 2S,似乎始終遭受市場質疑。 “堅果手機有著非常深刻的羅永浩個人烙印,在市場上的打法采用單點突破的方式,及推出一個具有亮點的產品賣點進行宣傳。羅永浩在設計方面極度追求,喜愛堅果手機的人群具有“羅永浩粉絲”、“買單設計感”、“消費能力不高”等標簽,“這樣的人群注定是一個小眾群體。”樊凱說道。 近日,記者走訪位于北京市西城區西單大悅城錘子手機授權專賣店時,發現有顧客正在店鋪內體驗錘子科技的各款手機,他對記者說道:“錘子手機確實很小眾,如果不是對其系統感興趣,那完全可以選擇其他品牌的手機。” 那么,錘子手機的系統能否成為其護城河?樊凱表示,堅果手機第一代操作系統是Smartisan OS,是基于Android的操作系統,可以與小米基于Android的操作系統MIUI作參考;8月20日錘子科技的今年第二場發布會上推出了Smartisan OS “TNT”,是內置于Smartisan OS中的另一個PC桌面系統,可實現手機小屏到桌面大屏的操作轉變;雖然羅永浩曾表示半年內將啟動自研OS的計劃,該系統不是基于Android系統,而是從底層代碼寫起,并且不只針對手機,但是這個系統能否在從iOS、Android系統分一杯羹仍是未知數。 之所以造成錘子手機銷量不佳及商業化進程緩慢,IT168手機頻道編輯石雨則分析認為,營銷方式上,現在手機在線下渠道、包括對綜藝節目的贊助、傳統廣告的投放比重都越來越重,而這一點確實是錘子科技所欠缺的。不管是在建設渠道的時間、經驗上,還是在資金上,錘子也做過努力,比如和順電合作,但這種力量畢竟有限。 石雨稱,因此錘子主要營銷精力都是放在電商平臺,通過電商平臺自身的推廣及電商節這樣的活動來促銷。但是,無論是主觀還是客觀上,錘子科技目前的營銷和其它手機廠商相比總是有所欠缺,但目前來看,也沒什么太多的好辦法。畢竟需要通過時間和資金兩方面積累。 石雨進一步表示,在人群定位上,初期只能通過羅永浩本身的影響力來做營銷,用戶也是一群有特定畫像的人群。因此這么多年,用戶確實有限。從產品來看,前兩年產品引來的爭議,也給一些人造成影響。 科技企業頭部效應顯現 后來者追趕不是易事 盡管目前從國家層面來說,政策不斷向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方向傾斜;投資機構也對于具有核心技術、創新模式的科技企業倍感興趣;優秀人才也不斷向發展潛力好、技術能力強的科技企業流動,國內科技企業發展大環境較為優良,但科技公司頭部效應似乎已經顯現。 正如樊凱所言,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平臺型企業憑借其強大的用戶、市場、流量優勢,持續強化市場占有情況,以APP為例,APP用戶分布越來越集中,移動應用活躍度排名前十名的應用幾乎都被BAT占據,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等移動互聯網巨頭的市場地位日益穩固,成為幾乎囊括移動生活方方面面的巨型平臺。 在此背景下,后來者想超越前者,不再是件容易事。具體來看,首先,對于社交軟件而言,用戶粘性尤為重要。從目前狀態看,微信和QQ兩個社交軟件的已經占據大部分市場,使用普及度較高,正是依托用戶數量,用戶在使用軟件時才有更好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體驗。而對于子彈短信而言,模式創新及語音識別不足以將用戶拉至新的平臺以重塑社交關系,也正因如此,有些用戶開通子彈短信后,發現只有自己使用,導致用戶放棄此平臺,形成惡性循環。 其次,手機方面,從行業供需看,根據Gartner的預測,全球智能手機上半年出貨7.6億臺,同比增長1.8%,主要出貨量增長的推動力來自印度、印尼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從大中華區來看,上半年出貨2.1億臺,同比下降3%。上半年同比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國產機和iPhone X的去庫存,體現了智能手機需求的疲軟。而根據中國信通院的權威數據,8月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為3044.8萬部,同比下跌17.4%,下半年總體市場預期較謹慎。由此可見,現階段錘子手機所在外部環境發展態勢正在逐漸走弱。 而聚焦到品牌層面,手機頭部效應已經顯現。中金證券研報數據顯示,7月國內線下銷量Top 20的機型中,OPPO R15、A83和A3占據前三位。在Top 50的機型分布中,華米OV、蘋果、三星占了47款,可見手機品牌的集中度仍在繼續提升。至于技術層面,在石雨看來,如今智能手機系統功能都大差不差,因此錘子手機很難徹底形成壁壘。 事實上,吸引消費者產生購買沖動始終需要一個誘因,在其他品牌鋪天蓋地的廣告影響下,無論是代言人還是消費者品牌忠誠度,錘子手機似乎沒有任何優勢可言,導致用戶基礎較為薄弱,繼而影響到其商業化進程。 在樊凱看來,錘子科技在當下大環境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找到一個好的細分領域切入點,同時能夠采用策略使得產品或服務的功能不容易被競爭對手借鑒,從而在追求設計和商業化之間找到平衡。 樊凱認為,對于錘子科技這種后來者企業不利的影響主要在于缺少先發優勢和市場早期的流量紅利,如何吸引用戶、搶占市場份額是一個巨大的不利因素。發展優勢在于互聯網細分領域市場發展活躍、潛力巨大,從小而美的產品做起也能夠成為細分領域佼佼者。 |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