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手機常常出現在手機市場創新性不足、產品同質化嚴重之時。 “不求最好,但求最貴!”是電影《大腕》中的經典臺詞,這反映了一些人的消費心理。問題是,如果利用這種心理賣手機會怎樣? 近日,國產手機廠商華為、OPPO先后推出了高價手機,重新掀起了一股“天價機”熱潮。有業內人士認為,高價手機利潤較高,華為推出高價手機有應對來自利潤壓力的考慮。也有專家認為,奢華手機性能并非最優,但卻能通過炒作概念起到支撐品牌的作用。 ![]() ▲華為Mate 20 RS保時捷設計 來源:華為商城 “天價”手機,貴在哪? 10月16日,華為與保時捷設計的最新聯名款手機Mate 20 RS在倫敦正式發布,同時價格上也創下了華為手機史上的新高。其中,8GB+256GB售價1695歐元,約合人民幣1.36萬元;8GB+512GB售價2095歐元,約合人民幣1.68萬元。 從配置上來說,Mate 20 RS也確實比一般手機高很多。比如搭載麒麟980移動平臺處理器,徠卡三攝(4000萬像素F1.8的彩色主攝,2000萬像素F2.2的廣角鏡頭以及800萬像素F2.4的3倍長焦鏡頭)、4200mAh的電池容量……但具備此配置的華為Mate 20 Pro(6GB+128GB)售價僅為1050歐元,約合人民幣8406元。 對于配置基本相同、價格卻差很多的問題,據華為官方介紹,Mate 20 RS這款跨界手機采用的是進口牛皮材質拼接亮面玻璃、經典紅黑配色、對稱線條分割賽道美學設計,裝飾以全新的保時捷四點式車燈設計元素,盡顯高貴奢華。 早于華為Mate 20 RS,OPPO在今年6月發布了自己的高價手機Find X蘭博基尼定制版。其中,搭載超級快充的8GB+256GB版本售價高達1699歐元,約合人民幣1.33萬元。據其官方介紹,OPPO Find X蘭博基尼版的機身采用大量的碳纖維紋理,玻璃表面還嵌有一枚燙金蘭博基尼車標,顯得雍容奢華然而,在硬件配置上,除了512G超大內存與35分鐘閃充之外,它與國際版差別不大,但在價格上,國際版只需999歐元。 ![]() ▲來源:百度搜索 手機廠商打的什么算盤? 談到奢華手機,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來自英國的VERTU。今年10月,VERTU在北京舉行新品發布會,推出Aster P系列手機并同步開啟新品預售。在價格方面,VERTU Aster P墨玉黑版3.58萬元,皓月白版同樣為3.58萬元,而耀目金版則高達9.8萬元。 在國產手機中,華為、OPPO也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早些年間,8848、TCL、金立等就陸續推出鈦金手機、鑲鉆手機等。然而,2016年有消費者向中國消費者協會反映8848鈦金手機實物與宣傳不符,中國消費者協會經過調查之后指出,8848鈦金手機部分稀有金屬的說法,涉嫌虛假宣傳。8848虛假宣傳事件被曝光后,其就走向了沒落。 ![]() ▲來源:8848鈦金手機 那么,華為等手機廠商推出高價手機的意圖是什么呢?TMT分析師付亮在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表示,當一家手機企業的產品出貨量足夠大以后,它一定不會局限在低端市場,而是要往高端市場走。“一種做法是提高手機的性能和價格,另一種做法就是在高端產品上附加一些概念,把價格提上去,做高價手機。”付亮說。 付亮認為,高價手機能提高品牌知名度,提升全線產品的銷量,而且高價手機的生產量不大,利潤卻很高。” 上海社科院互聯網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易對中新經緯分析指出,華為做高價手機是出于追求利潤的考慮。“華為手機在風光之下實際上承受著來自利潤方面的壓力,想要多賺錢,最好的辦法就是做高價手機。”李易說,“高價手機實際上就是一個小眾市場,不要指望賣多少,賣一部就能獲得超高利潤。” “天價”手機只會曇花一現? 此前,摩托羅拉與Dolce&Gabbana合作推出了RAZR V3i黃金限量版,諾基亞與蘭博基尼合力推出了8800 Sirocco,它們大多走奢華材質與配置一般的路子,并未在行業產生影響,很快消失。金立M系列定位于高端商務機,價格不菲,卻也很快在市場中不見蹤影。 付亮表示,高價手機一般發布周期長,可能半年時間內就會在配置、性能等方面落后。對此有觀點認為,高價手機本身是會隨時間流逝而快速貶值的。李易也表示,手機作為科技產品是絕對沒有保值和增值價值的。 據媒體援引行業分析師的觀點,目前僅有極小部分的高端人群會認同此類“天價”手機,手機廠商與奢侈品牌商的合作更多的是需要奢侈品牌溢價來提升自己的品牌價值,是一種宣傳營銷的手段,更多的是為達成提升品牌屬性及推高產品零售價的目的。 從行業角度來說,也有觀點認為,“天價”手機的出現有其規律,常常出現在手機市場創新性不足、產品同質化嚴重之時。有一些廠商會用貴重金屬包裝手機,吸引高端消費者的眼球。不過,這種做法是否可持續要打上問號。 |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