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近期傳出消息計劃裁員500人。貝萊德目前擁有約14900名員工,裁員500人意味著貝萊德將有3%的人失去工作。
作為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最新的數據顯示,貝萊德至2018年3季度管理的總資產已經達到了6.44萬億美元,涵蓋股票、固定收益投資、現金管理、替代性投資、不動產及咨詢策略。
寒潮之下,貝萊德尚且如此,其他資管機構受影響的程度更大。據彭博報道,大型托管行和資產管理公司道富集團從周三開始將高管數量削減15%。2018年業績不佳的量化投資公司AQR Capital Management也在裁員。
國外機構的日子不好過,國內也難以幸免。近日,有應聘者在職場社交應用上留言表示:阿里已全面縮減headcount(人員編制),所有業務線都不批offer,包括技術,近期招不上來的可能就會被砍掉了。
同時,京東也被傳“全面停止社招,文件已發出”。筆者有一位朋友在京東工作,表示已經收到通知,京東金融計劃裁員15%,京東商城計劃裁員10%。
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會經歷:繁榮、衰退、蕭條、復蘇四個階段。歷史驗證,經濟周期確實是客觀存在的。從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到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金融危機,歷史總是處于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有繁榮就會有蕭條。
經濟蕭條時期,業務沒有新的進展,企業就會開始考慮節約成本。大公司停止大規模招聘,小公司開始裁員。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如何保住飯碗就是很多人都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在開始考慮這個問題時,首先我們需要對自己做審視,“我現在的工作是可以被替代的嗎?”
在過去企業裁員多是經濟不景氣,業務無法發展,而現在的環境更為復雜。除了和人競爭,我們還要和機器競爭。美國電動車公司特斯拉很早就開始嘗試用機器代替人類員工進行生產,寶馬汽車也有專門的機器人噴涂車間。
(特斯拉汽車制造無人生產車間)
近兩年以來,很多餐廳都不再使用人工點餐的服務,而是讓客戶掃碼點餐。這意味著一大批餐廳服務員會面臨失業。
從制造業到服務業,我們身處的各行各業都已經悄然發生了許多變化,未來很多重復勞動的工作會逐步被機器人替代。在金融領域也是如此。銀行柜員的危機感越來越強——AI客服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銀行網點的資訊機器人也早已開始興起,簡單的柜員工作將被機器人輕易取代。連門檻更高的基金經理也在面臨下崗危機。2018年9月,平安資管傳出裁員風波,平安資管將裁員90%,把權益部門全部裁掉,保留固收部門,未來轉向量化投資。
BBC基于劍橋大學研究者Michael Osborne和Carl Frey的數據體系,分析了英國365種職業在未來的“被淘汰概率”。電話推銷員、打字員等重復性勞動的工作在未來最容易被淘汰,最難被淘汰的則是心里醫生、公關、建筑師等。
員工對公司的價值正是體現在不可替代性上,如果發現自己的工作很容易被其他人替代,你就必須要開始小心了。從統計結果來看,重復簡單勞動性質的職業更容易被替代,而有一定門檻,需要人文素養的職業不容易失業。
我是要被裁掉的那一個嗎?
在面臨裁員危機的時候,我們必須問自己“我究竟是在公司哪個位置?如果裁30%我會被裁掉嗎?”經濟不景氣的當下,又如何保住飯碗呢?筆者這一年里聽到基金公司的人說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苦練內功。
如果是投研人員,就扎扎實實地做好上市公司調研,財務報表分析,在自己研究的領域里面深耕,把專業水準做到行業前列;如果是市場人員,就分析客戶,認真傾聽客戶的需求,做好關系維護。對于普通人來說,經濟不景氣是挑戰也是機會。大浪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在這個時候,真正有能力的人會更加凸顯。
當然,經濟的低迷期也并非一無是處,它可以給我帶來“時間紅利”。可以利用多出來的時間學習英語,考下CFA、CPA等證書,或者留學進修也都會是不錯的選擇。
“東邊不亮西邊亮”,在大多數行業都處于低迷階段時,有一些領域也存在著機會,最明顯的是低端消費行業和文娛行業。經濟學上有個非常著名的理論叫做“口紅效應”,又叫做低價產品偏愛趨勢,他本質上是一種消費觀念的替代效應。經濟不好時,低端消費品反而會賣的更好。此外,在經濟低迷時,文娛產業反而更能興起。
比如,日本服飾品牌“優衣庫”就崛起于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更早之前,好萊塢則是誕生于1930年每個大蕭條時期。
而站在現在的時點,從國內來看“拼多多”正是在這一輪消費降級的大浪潮中迅速崛起,2018年股價大漲的順鑫農業、涪陵榨菜也是消費降級的在股票市場上的體現。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