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特斯拉官方全部在全球范圍內調整全系產品的售價,在中國市場上價格下調2.6萬至34.11萬元。雖然從商業上看,特斯拉此次的官降并沒有問題,但亞洲市場的文化差異卻讓特斯拉出現了一些明顯的水土不服——降價引發老車主群情激奮,投訴、維權、拉橫幅。
事實上,如此激進的銷售策略背后是馬斯克的一場博弈,在公司一季度盈利仍未達預期,最終以不惜得罪老車主的代價加強銷售收入后,特斯拉又能否憑借這次一些列的降本增效手段實現二季度盈利呢?
價格失信,官降34萬引車主不滿
3月1日,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特斯拉突然宣布全球范圍內的對在售車型進行大規模調價,其中包括中國市場——Model 3降幅2.6-4.4萬、Model S降幅1.13-27.75萬、Model X降幅為17.45-34.11萬。
雖然售價調整并不罕見,特斯拉此前也因關稅浮動等因素進行了多次調價,但此次無緣由進行如此巨幅的官降,還是讓許多購買了Model S、Model X車型的車主難以接受這一現實,尤其是在近期購買的用戶。
針對老用戶的抗議,馬斯克表示,所有在降價前購買特斯拉的車主,可以花費2000美元半價購買原價4000美元的Autopilot自動輔助駕駛,或者額外花費3000美元,獲得原價7000美元的全自動駕駛功能。但誠意不大的補償很難獲得舊車主的認可。
北京一名剛剛提到特斯拉Model X 的車主表示,“本人2019年2月20日下午在北京亦莊特斯拉服務中心提的Model X P100D,看到3月1日降價導致自己的車直接損失了近40萬。”該車主還稱,“交付和銷售給我的說法就是沒有任何解決方案,讓我踏踏實實的接受現實,接受買一臺特斯拉8天直接虧損40萬的現實,作為剛入坑的新車主本是對特斯拉滿懷期待的,但是這一致命打擊著實打了我個措手不及。”
于近期提到特斯拉各款車型的車主通過不同渠道進行維權,包括在特斯拉體驗中心拉條幅稱“特斯拉隨意降價,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
此外,一份疑似從海關流出的文件讓特斯拉再添新煩惱,文件內容顯示:“各汽車整車進口口岸海關暫停放行進口特斯拉 Model 3 純電動車和簽發相應《隨車檢驗單》,本通報下發前已放行相關車輛的,海關應通知進口企業不得銷售、使用,并收回已簽發的《隨車檢驗單》。”
對此,藍鯨汽車記者從特斯拉交付人員處獲得了官方回應:特斯拉能夠100%確認運抵中國的Model 3車輛質量沒有任何問題,但部分車輛在清關過程中確實遇到了信息識別的問題,特斯拉正在和海關做積極的溝通,海關總署也對特斯拉的解釋和改善措施表示接受,預計很快能夠完成清關工作。
節省成本,關閉全球大部分體驗店
作為一個與傳統汽車品牌對立的新造車品牌,特斯拉從首款產品問世發展到今天,無論從產品本身、公司經營策略甚至是馬斯克本人,都可謂是前無古人,誰也不知道特斯拉的下一步將會朝著哪個方向發展。
如今,在一季度將再度陷入虧損的背景下,馬斯克宣布爭取在第二季度實現盈利,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特斯拉在近期宣布了多項舉措,包括關閉全球大部分體驗店,轉為線上銷售以節省成本,Model 3標準版正式開售等等,而此次Model S、Model X等車型大幅調價也是其中的舉措之一,但亞洲市場與北美與生俱來的文化差異,導致市場不同的反饋,或將影響特斯拉前進的步伐。
目前,特斯拉的門店均為直銷模式,與傳統4S店的經營模式并不同,好處是銷售環節公開透明,但也因此缺少了銷售環節的自我市場調節能力,面對供需關系變化時,傳統的汽車零售方可以選擇給予一定優惠促進銷售,但特斯拉卻只能采用官方降價的方式來應對。
相比市場優惠而言,官降缺少人情味,且對反應市場真實價格缺乏線性體現,也影響了顧客對保值率預期的判斷和二手車殘值率。此外,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特斯拉此次價格跳水,短期內可能會激活一波消費,但長期來看很可能是飲鴆止渴,另外,取消線下門店轉至線上銷售也過于理想化,國內消費者多數還沒有達到像購買數碼產品一樣線上支付近百萬元網購汽車的財富積累程度。
汽車流通行業分析師李顏偉表示:“近些年車企處理降價手法更為純熟,要么用官降抹去大比例折扣,要么新車換代重新定價,還沒有一家車企像特斯拉這種一次降價讓車主損失數十萬的,而且讓車主繼續購買軟件來彌補降價損失;Model X按三年58%保值率算,157.22萬的購入,官降到84.82萬,三年后出售會損失至少108萬以上,以后這些車主還會買特斯拉么?”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認為:“2014年,絕大部分人低估了Tesla從智能電動汽車領域對傳統汽車的挑戰,而在現在,大家又高估Tesla在中國可能的競爭力。從中國的數據來看,TESLA無論從Elon 的個人影響力,還是中國的用戶體驗,還是實際的銷售壓力,還是每年的銷售數據和增長率,都比在美國的數據有相當差距。”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