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多家媒體報道,保利發展(600048.SH)于近日入股了宜華集團旗下廣東宜華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下稱“廣東宜華”),持股比例為51%。
時代周報記者查詢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下稱“公示系統”)后發現,今年3月5日,廣東宜華注冊資本由5000萬元增至10204萬元,其中保利發展旗下保利灣區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下稱“保利灣區”)認繳5204萬元。注冊資本變更后,宜華集團持股比例由100%降至49%,保利灣區成為大股東。
另據公示系統顯示,除廣東宜華外,保利系還陸續控股了宜華集團旗下多家公司,其中汕頭市榮信投資有限公司和揭陽市宜華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由保利灣區控股,海南臺達旅業開發有限公司由保利(海南)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系保利發展全資子公司,下稱保利海南)控股。
“宜華現在的業務重心不在地產,管理層也不想再繼續投入地產業務,所以才會賣股權給保利。”廣東一家大型國企中層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事實上,在招拍掛土地成本高企的大背景下,合作與并購等方式已經成為保利發展拓展土地資源的重要手段。
財報顯示,2018年上半年,保利發展通過并購、合作等方式獲取項目45個,占拓展項目總數的64%。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在招拍掛市場上拿地成本較高的情況下,通過并購也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投資模式,而且通過股權并購的模式,可為企業獲得較大的稅收減免或優惠等。
宜華資產包
截至目前,保利發展并未完全披露入股宜華集團旗下公司的交易價格,以及“資產包”中的土地資源。
但時代周報記者獲悉,早在2018年4月10日,保利發展就與宜華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雙方約定:保利將與宜華集團合作開發包括汕頭市宜華城項目、汕頭市龍泉巖項目、揭陽市金都花園項目、海南臺達項目等4個地產項目,總建設用地面積超過約200萬平方米。宜華集團旗下宜華生活則為保利發展提供多達30萬套公寓(或住宅)的軟裝配套、5000間酒店客房的家具配套和1000萬平方米的地板。
之后,宜華集團通過出售項目公司股權的方式引入保利發展。2018年5月28日,保利灣區認繳出資4163萬元 ,獲得揭陽市宜華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擁有金都花園項目)51%股權;6月15日,保利灣區認繳出資3.17億元,獲得汕頭市榮信投資有限公司(擁有龍泉巖項目)51%股權 ;7月13日,保利海南認繳出資2071萬元,獲得海南臺達旅業開發有限公司(擁有海南臺達項目第二期)51%股權;2019年3月5日,保利灣區認繳出資5204萬元,獲得廣東宜華(擁有宜華城項目)51%股權。
2019年1月,保利發展開始對外公告部分項目的交易情況。
其中汕頭市龍泉巖項目用地面積約12.35萬平方米,保利需支付價款約3.19億元,擁有該項目51%權益;揭陽市金都花園用地面積7.42萬平方米,保利需支付價款約1.02億元,擁有該項目51%權益。此外,上述四個項目中的汕頭宜華城現已更名為保利宜華城,項目總建筑面積達66.45萬平方米,目前住宅在售均價10000元/平方米起。海南臺達項目(第二期)計容建筑面積41.7萬平方米,保利發展擁有該項目51%股權。
另據時代周報記者獲悉,除上述合作項目外,宜華集團旗下海灣尚景2期(占地152畝)及蓮下項目(占地1223畝)也計劃與保利發展合作。
345戰略
保利發展總經理劉平曾坦言,因為城市布局、周期性戰略等因素,保利跟萬科、碧桂園、恒大之間的差距確實存在。“但公司不會放任這種差距繼續增加,”劉平續稱。
為了重回“第一梯隊”,管理層一方面在內部提出“345戰略”,即2017‒2019年,銷售額分別實現3000億元、4000億元、5000億元。
另一方面便是逐步加大并購、合作力度,助推公司發展。
財報顯示,2016年,保利發展通過合作、并購方式獲取的土地資源面積占比達75%。
2017年,保利發展新增土儲建面4520萬平方米,其中通過并購等合作方式新增建面2190萬平方米,占總土地拓展面積48%。2018年上半年,保利發展共獲取69個新項目,其中通過并購、合作等方式獲取項目45個,占拓展項目總數的64%。
克而瑞指出,包括保利在內的多家房企在二級市場收并購市場表現活躍,主要是當前土地市場地價高漲,招拍掛競爭激烈,通過二級市場收并購獲取項目,成本相對較低,而且部分項目已處于開發過程中,可以有效提升接盤房企的項目開發周期,形成快速銷售。
財報顯示,2017‒2018年,保利分別實現銷售金額3092億元、404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47.2%、30.9%。2019年1‒2月,保利實現簽約金額669.95億元,同比增長25.70%,暫時超越融創、恒大,已成為房企銷售排行第三。
但保利發展也在公告中表示,受結轉項目權益比例下降影響,預計2018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88.02億元,同比增長20.33%。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