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郵輪發展最快的市場,中國備受矚目:年乘客人數從2006年不足10萬發展至2016年超過200萬,預計2020年可達500萬,2030年超過1000萬。2017年在中國市場運營的郵輪增加到了23艘;按上述需求,至2030年,中國市場需要超過100艘郵輪。
在我國,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不缺乏發展本土郵輪產業的熱情。然而,郵輪熱背后隱藏的諸多問題也在逐步顯現,制約著中國郵輪經濟及中資郵輪未來的發展。雖然中國市場是全球郵輪市場的主要增長點,但其中絕大部分份額被外資占據。中資公司運營的郵輪客位占比不足5%,中國船企尚未開工建造過真正意義上的郵輪,其他設計、維修等服務市場上也少見中資企業身影。
除了市場份額,經營業績同樣不盡如人意。到目前為止,郵輪市場上的中資郵輪僅有3艘,均未進入盈利狀態,經營業績欠佳。除上海吳淞口郵輪港外,其他碼頭和大部分旅行社也都在虧本經營。
我國郵輪產業發展的瓶頸究竟在哪?如何破解?我們開辟《中國發展郵輪產業難在哪兒》專欄,采訪相關人士,尋找答案。
郵輪產業中國企業“淘金”難
記者:您所在的兆祥郵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從2011年開始涉足郵輪產業,您也是中國首屆郵輪EMBA學員,經過6年的“親密接觸”,您如何評價我國的郵輪產業發展狀況?
莊兆祥:說到中國郵輪產業,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都是,發展迅速,越來越熱。支撐數據很多:2016年我國的郵輪乘客人數超過200萬,而2006年這一數字還不到10萬;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八大郵輪客源國和最具活力的市場;歌詩達郵輪公司在中國的業務從2006年起步,幾乎每年增長翻倍……
但我認為,用“‘肥’了別人、‘瘦’了自己”,來概括現今的我國郵輪產業更為貼切。
郵輪產業被喻為漂浮在海上的“黃金產業”。國際郵輪協會發布的郵輪市場報告顯示,全球郵輪乘客平均每天在航程中的消費為134.72美元,郵輪產業經濟貢獻總計1199億美元,這包括岸上旅游、郵輪碼頭、船供消費等。
然而中國卻沒有從這一“黃金產業”中成功淘金。近幾年,郵輪經濟被國內具有郵輪碼頭的省份及相關行業內從業人士寄予厚望,也成為一些航運、造船企業轉型升級的希望。但是產業鏈的相關方一直未能擺脫虧損,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也甚微。
我國郵輪產業的發展卻為日韓等周邊國家帶去了不少福利。日本和韓國已經成為中國郵輪游客最熱門的旅游目的地,郵輪給日本和韓國帶去了越來越多的中國游客。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郵輪旅游帶動了韓國2萬億韓元(1韓元約0.0057元人民幣)的消費增長,經濟效益合計5.4萬億韓元,此外還創造了2.4萬個就業崗位,旅客人均消費達102萬韓元。
更為讓我們覺得尷尬的是,一邊是大量國內游客乘坐郵輪赴海外“買買買”;另一邊,入境的國際游客數量卻在下降。2008年最高峰由郵輪入境的國際游客曾經超過40萬人次;而到了2016年該數字減少到了約26萬人次。以我國為訪問港的郵輪航次在2007年曾經達到三百多航次;而到了2016年,僅為83航次。
打造中式郵輪
差異化贏市場
記者:您認為,造成這種尷尬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改變這一局面?
莊兆祥: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從業者還不了解中國人對郵輪的真正需求。之前郵輪發展的近百年時間,西方人一直是乘坐主體,所以現在的郵輪基本上都是西式郵輪。西式郵輪輸送的是西方模式,郵輪產品以及郵輪本身的布局設計,都是以西方文化為基礎的。西方人把乘坐郵輪當作一種生活方式。所以郵輪設計都是圍繞這一理念開展的。郵輪按照西方人的生活模式,設置陽光浴、酒吧等休閑娛樂設施。無論是在歐美還是在中國運營的郵輪,內部設計都大同小異,經營模式也基本相同。
應對市場變化,打造適合中國人乘坐的中式郵輪,歐美郵輪公司也在努力,但并不是船身上畫條龍或者裝修風格類似故宮,就是中式郵輪了。中式郵輪需要在設計、建造和運營上考慮中國人的需求。所以大部分中國人現在都找不到適合他們乘坐的郵輪,而只是把郵輪作為出國游的交通工具。
郵輪產業的發展不能忽視不同文化的差異,不應搞單一模式。中國郵輪產業的發展落入歐美模式后塵,這大概恰恰是西方人愿意看到的。因為無論抄襲或者模仿哪種風味的郵輪,都難免籠罩在被模仿對象的陰影中,很難獲得獨立的發展空間。這就是為什么要打造中式郵輪的邏輯。只有從中國文化積淀中挖掘美好的元素并移植到郵輪上,才能夠形成差異化產品,繼而獲得市場認可。
完整產業鏈
需要企業齊努力
記者:您認為適合中國郵輪產業發展的模式應該是什么樣的?
莊兆祥:歐美郵輪公司在管理、技術、資金、人才等領域都比我們強。而我們的優勢在于對中國文化和國人需求的了解。我們迫切需要基于我們的優勢,找到一個差異化的發展之路。
西方郵輪主要經營的是休閑娛樂,但現在中國有能力乘坐郵輪的群體,需要的是放松,還沒有時間和心情去休閑。從陸上放松產業的火爆就可見一斑。郵輪上的陽光浴、酒吧等設施,對于大多中國乘客來說,沒有太大用途。所以,轉變中國郵輪產業的發展模式,應該從全產業鏈角度謀劃,不能局限于購置歐美二手郵輪改造后經營這樣的模式,因為二手郵輪再怎么改造都難以造出自己獨特的東西。
我認為中國郵輪可以作為體驗經濟的載體,并把產業鏈延伸到陸上,以逐漸富裕起來的中國人的消費偏好為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挖掘具有現代意義的元素,并將其創造性地應用在中式郵輪上,打造讓中國人能夠放松身心的空間,能夠“忙里偷閑”和解除“亞健康”的環境,把中式郵輪打造成身心靈之旅的載體,就一定能夠找到自己的市場空間。而且,相信只要有特性、有品位、有格調,外國人也會樂于嘗試中式郵輪。
郵輪產業鏈分為上游船舶制造、中游郵輪運營、下游產品銷售,起碼需要800—1000家企業才能搭建完善,再大的單個企業都不能獨善其身。日本郵輪產業就輸在產業鏈沒有建立起來。現在中國郵輪產業的發展,迫切需要眾多企業通力合作,圍繞中式郵輪產業模式,建立郵輪產業聯盟、形成產業集群,走合作共贏之道,中國海上的“黃金產業”才能遠航。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