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晚,在新年之際,由中華文化促進會、鳳凰衛視主辦,華僑城文化集團、龍崗區文化產業發展辦公室承辦的“2017中華文化人物”頒授盛典在龍崗文化中心大劇院舉行。十余位來自不同文化藝術領域并作出卓越成就的年度文化人物和團體,登上頒授典禮的舞臺,接受這份獻給海內外華人文化精英的盛情邀約和文化禮贊。
剛剛過去的2017,信息以秒更迭,總有一些人事值得我們駐足銘記。“中華文化人物”評頒活動是中國首個專門針對全球華人文化領域的年度人物評頒活動,是向“中華文化人物”的堅守與傳承致敬,是通過這些人物向世界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講述他們默默守護中華文化自信的故事。
自2009年起,年度文化人物頒授典禮已經走過了八個春秋,百余位華人文化翹楚曾站上這一舞臺。今年榮登年度文化人物榜單的文化俊杰依然令人矚目,他們分別是:劉夢溪、森下洋子、王魯湘、王克舉、張繼鋼、馬國湘、吳晨、余建軍、才讓多吉和烏鎮戲劇節發起人團隊。他們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時代精神的踐行者,也是中國故事的講述者,他們讓我們更加自信地面對世界與未來。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新媒體人 余建軍
“世界最長的河流成就了‘亞馬遜’,世界最大的寶藏成就了‘阿里巴巴’,那世界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會成為什么?”“喜馬拉雅FM,中國最大的移動音頻平臺。”移動電臺喜馬拉雅FM聯合創始人、聯席CEO余建軍用五年時間給出了一個完美的答案。
余建軍說:“要讓知識、智慧像水和電一樣,無處不在,隨取隨用。”他也是這樣做的。在他的帶領下,喜馬拉雅FM已擁有500萬名主播、20萬認證主播,覆蓋各個知識領域;擁有4.5億手機用戶,2000萬車載、穿戴、音響智能設備用戶,在移動音頻領域擁有73%市場占有率,成為中國當之無愧的客戶擁有量第一的音頻平臺。
現場,余建軍還邀請在座的文化名人和大咖,進駐喜馬拉雅,將自己的文化資產分享給子孫后代。“希望喜馬拉雅不只是中國的喜馬拉雅,希望我們能把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傳遞給世界。”
尋得明月,寄予鄉愁
企業家 馬國湘
致力于搶救保護大樹的企業家馬國湘,20多年來從推土機下搶救保護中國古民居1000多棟,搶救移植瀕危大樹30多萬棵,僅僅是為了讓它們“重生”,給它們重新安個美麗的家。他以一己之力搶救古居與樹木,只源于對中華文化的信仰和對生命的敬畏。
馬國湘說,是大樹成就了他。“我付出的是時間和金錢,換來的卻是無價的東西。萬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生命都值得尊重和敬畏。這種生命價值、文化價值,是無法用金錢去衡量的。”
聚枕水人家,話中外古今
烏鎮戲劇節發起人團隊
烏鎮,一個只有4.92平方公里的水鄉小鎮,它曾是茅盾先生、木心先生等文學大師魂牽夢縈的故土,如今每年在這里舉辦的烏鎮戲劇節讓它成為中國戲劇人創作的發聲場,中國戲劇的夢工場,讓中國也擁有了可以比肩阿維尼翁戲劇節和愛丁堡戲劇節的最高規格戲劇盛宴。這個人氣爆棚的戲劇盛會所創造的奇跡,都離不開烏鎮戲劇節發起人團隊的努力。
賴聲川作為團隊代表人和典禮的講述人,在臺上深情回憶,5年前,他與黃磊、孟京輝、陳向宏一起,在烏鎮開啟戲劇夢想,將夢想落地的文化初心。2017年是第五屆烏鎮戲劇節,黃磊在接受頒獎時吐露豪言壯語,表示未來會把烏鎮戲劇節做到十屆、十五屆、二十屆,將文化作為一種信仰傳播出去。
情感中華 舞動四方
編導藝術家 張繼鋼
編導藝術家張繼鋼12歲學舞蹈、17歲開始創作、至今創作舞蹈舞劇近600部。他說“我最的大的夢想是創造前所未有”。幾十年來,他一直用藝術作品說話,也一直領跑舞蹈界和藝術界。
舞蹈《千手觀音》、雜技《肩上芭蕾》享譽中國,震驚世界;北京2008年奧運會開閉幕式、殘奧會開閉幕式,向世界展現了中華民族當代文化形象;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開創了主旋律舞臺藝術作品演出超過一百場的紀錄;舞劇《一把酸棗》《千手觀音》、說唱劇《解放》,音樂劇《白蓮》、民族音畫《八桂大歌》、3D舞蹈詩《侗》等等,很多劇目演出達到或接近千場。
張繼鋼所創造的舞蹈舞劇品種之多、數量之巨、品質之高,居我國舞蹈史之冠。但他始終沒停止自己創新的腳步,現場他娓娓敘說自己編導音樂舞蹈史詩《為有犧牲多壯志-右玉和他的縣委書記們》的故事,并說,會把這份榮譽當做鞭策,激勵自己繼續創造、創新。
便獲賞心趣 豈歌行路難
媒體人、文化學者王魯湘
海量的信息里,有多少知識得以沉淀?又有多少情懷至今尚存?一檔堅持做了12年的電視節目,它不賺錢,卻影響了很多人。一切皆因背后那個“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遍訪學者匠人”的“文化手藝人”,他是媒體人、文化學者王魯湘。從古老村落到異域古城,從神秘文明到西方藝術,他以麥克風代筆,以熒屏代紙,從坐而論道轉身與公眾對話,試探出了中國文人價值最大化的另一出口。
2017年對王魯湘和他帶領的團隊意義重大,因為這一年,他主持的《文化大觀園》迎來了開播后的第12個年頭和第600期節目。頒獎致辭時他還分享好消息:《文化大觀園》十二年來沒給公司掙一分錢,但從2018年開始掙錢啦!
匠人之心 家國棟梁
建筑設計師 吳晨
首位獲得英國皇家特許建筑師等國際最高專業稱號的中國大陸建筑師吳晨,他是國內研究“城市復興理論”的先行者和實踐者,并將該理論首次運用于中國的城市建設實踐;他主創設計完成了一系列代表作品,高聳入云的“中國尊”、人來人往的北京坊、車流不息的南京南站等地標性建筑都出自他之手;他用現代建筑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為保持和恢復古城傳統風貌、延續歷史文化、推動北京城市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著名建筑學家和教育家吳良鏞先生透過現場播放的視頻講述了吳晨的獲獎故事。獲頒年度文化人物,吳晨號召:“希望有更多社會的力量、建筑師的力量和大家的力量,來一起參與城市的發展建設。”
為文化傳心 為藝術傳世
佛學工作者 才讓多吉
藏傳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汗牛充棟的藏文典籍和其它中國少數民族古籍文獻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珍貴載體,但由于年代久遠、流通困難、保存分散,許多古老的藏文典籍面臨著損毀消失的危險。在這樣的時刻,有一位普通的僧人克服重重困難,致力于藏文古籍的搶救保護、編輯整理和弘揚發展,并努力打造藏文數字文庫的網絡共享平臺,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和熱愛藏文化。“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這位為人類驪海探珠、龍宮取寶的僧人,就是才讓多吉。
現場,才讓多吉呼吁眾生,“用智慧圓滿我們的夢想,用慈悲來圓滿我們的人生。把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作為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以趾尖藝術 寫不朽傳奇
芭蕾舞蹈家 森下洋子
人人都說舞蹈演員的職業生涯是絢爛而短暫的,但69歲的森下洋子用自己的舞蹈打破了這一偏見。
從1958年松山芭蕾舞團和他們創作的舞劇《白毛女》首度來到中國,到今年整整60年了。60年間,松山芭蕾舞團15次來到中國。最近的一次,也就是2017年,正當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之際,森下洋子以69歲的年齡,再次來到中國,再次登上舞臺。她穿著當年周總理贈送的演出服傾情獻藝,就像她40年前第一次扮演“喜兒”那樣,將苦難與希望集于一身,將悲涼與反抗融為一體,演繹得絲絲入口,臺下的中國觀眾為之動容,為之熱淚盈眶。這不能不讓人深切領悟到蘊含在中日兩國人民、兩國文化之間,綿長的和不可動搖的情誼。這不僅是中日友好的佳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佳話。
站在領獎臺上的森下洋子,身形嬌小靈秀,表情生動可愛,雖然69歲高齡,依然顯出難得的少女情態。她一發言就哽咽了,“每次聽到白毛女的音樂,我都會心情激動。這么多年來我演出喜兒,這個堅強勇敢的女孩兒,已經成了我多年來內心的一面明鏡,以此激勵我自己。”森下洋子還談到,她作為日本人對中國文化的感恩,對中國人友誼的感謝,以及渴望繼續演出《白毛女》的熱烈盼望。現場令人動容,臺下多次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值得注意的是,從本屆頒授典禮開始,不僅是華人,主辦方也將這一稱號頒授給熱衷弘揚中華文化的外國友人。而森下洋子女士便是首位獲得這一殊榮的人士。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生態保護工作者 王克舉
作為生態保護工作者、鶴類攝影、研究與保護傳播者的王克舉,多年來,他懷著緊迫感重點對扎龍丹頂鶴和昭通黑頸鶴進行搶救性拍攝和研究。從不惑之年到花甲白發,王克舉就像苦行僧一樣,執著地堅守著他心中弘揚中華鶴文化的夢想、責任和擔當。
他用20年的時間,20年的忘我,20年的奮斗,追尋著丹頂鶴的足跡,創造著丹頂鶴的動人而優美的藝術形象。他認為,鶴的精神,也就是今天中國人最需要的精神,最需要的品格--純潔、忠貞和對美好的堅守。現場他還透露了自己的下一步計劃,那就是走遍黑頸鶴的棲息地實現拍攝黑頸鶴的愿望。
云若無心常淡淡,川如不競豈潺潺
文史學者 劉夢溪
在五十余年的學術研究生涯里,劉夢溪出文入史,由史入經,沉潛學術,傳承典范;他用七年時間,編纂35卷、2500萬字的煌煌巨著《中國現代學術經典》來尋找20世紀中國學者的精神家園的奧秘。2017年初,他出版了《學術與傳統》,三卷本百余萬言,慎思明辯,堪稱年度具有指標意義的學人著作;“云若無心常淡淡,川如不競豈潺潺”,則是他不惑之年過后學術造詣、道德文章、學者心境的真實寫照。
年近古稀,劉夢溪卻仍懷赤子之心,他將“年度文化人物”的獎項比作一份禮物,并說,“你們把這份禮物送給我們,一定是認為我是一個不錯的人。做學問不是以年度來計算的,收獲這份禮物,我應該繼續好好研究,好好學習,年年向上。”
除了這些閃閃發光的文化明星,令人嘆惋的是,2017年也有多位文化界前輩和著名藝術家先后離開我們。頒授典禮現場,大家集體緬懷,對這些隕落的華語文化圈大家表達思念,致以敬意。他們是:語言學家、文化學者周有光,紅學家、文化學者馮其庸,編劇梁信,越劇演員范瑞娟,越劇演員徐玉蘭,指揮家嚴良堃,考古學家張忠培、作曲家朱踐耳,現當代文藝理論家錢谷融,翻譯家、作家高莽,琵琶演奏家王范地、作家、詩人余光中,翻譯家、詩人、出版家屠岸。斯人已逝,但那些文化大家留下的藝術的瑰寶和他們每個人對文化和藝術的執著追求卻會永恒。
中華文化中有這樣一句話:玄生萬物,九九歸一。至此,中華文化人物已走過九個年頭,是里程碑也是起點。作為此次活動主辦單位之一的鳳凰衛視,以“拉近全球華人距離”和“向世界發出華人聲音”為辦臺宗旨,把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當作義不容辭的責任。鳳凰衛視及鳳凰網近期將向全世界華人觀眾呈現頒獎典禮的盛況。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