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病理機制、新藥研發、診療管理全方位覆蓋,一起來看阿爾茨海默病領域最新進展。
2023年11月18日,由中國腦健康行動專家委員會指導,精準醫學研究與產業發展聯盟及上海醫學創新發展基金會主辦、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大力支持的2023年阿爾茨海默病高峰論壇于北京盛大召開,國內外多位認知障礙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腦健康、阿爾茨海默病(AD)病理機制及生物標志物、疾病修飾治療(DMT)藥物最新研究數據、患者管理等熱點話題展開了深入探討,開啟AD領域跨時代發展的新格局。
在開場致辭環節,大會主席上海醫學創新發展基金會執行理事長王波女士、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賈建平教授、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陳曉春教授致開場辭,均表示當前AD領域已迎來了歷史性的飛躍與突破。
會議伊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王擁軍教授首先為我們介紹了腦健康管理中心的概念、現狀與展望。腦健康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核心,并明確提出了腦健康定義的四項內容,即腦結構正常、腦功能正常、社會適應良好、無神經精神疾病,并指出腦健康管理中心應以這四個維度為核心明確職能定位,以更好地推動我國腦健康發展。
突破壁壘、開啟未來,AD診療開啟新篇章
隨著AD致病機制的明晰與DMT藥物的發展,近年來AD生物標志物的研究如火如荼。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沈璐教授分享了AD生物標志物的最新研究進展。在今年的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國際會議(AAIC)大會上發布了AD最新診斷標準,建議通過核心生物標志物將AD進行分期及診斷AD,由此在AD的臨床分期中增加了0階段(stage 0);此外還介紹了多種血液生物標志物的研究進展及其在診療中的應用價值,并對Aβ和Tau-PET在AD診斷中的合理應用給出諸多建議。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魏翠柏教授解讀了最新DMT藥物相較于傳統藥物的新目標和新要求,如清除病理產物和延緩疾病進程,而侖卡奈單抗的研究數據都很好的支持了DMT的治療獲益。侖卡奈單抗具有明確的療效和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代表抗Aβ單抗藥物突破重圍、開啟DMT時代的新篇章。
魏翠柏教授介紹道,侖卡奈單抗持續治療可減緩認知和功能的衰退和更好維持功能,照料負擔更少,尤其在低Tau水平亞組(即更早期的AD患者)中可延緩臨床癡呆評分總和量表(CDR-SB)衰退549%,提示越早治療,患者獲益越多。不僅如此,早期啟動侖卡奈單抗治療,還可讓76%的更早期AD患者獲得認知和功能維持,60%患者的認知和功能得到改善[2]。
圖 早期啟動侖卡奈單抗治療認知和功能維持、改善
在AD診斷及治療領域都取得突破的當下,AD臨床診療實踐也提上了議事日程。哥倫比亞大學Lawrence Honig教授為我們進行了主題為"Healthcare System Readiness for New Treatments for Alzheimer Disease"的授課,Lawrence教授指出,AD源性MCl及輕度AD等早期AD患者、腦脊液或PET(甚至血漿)檢查結果確認有淀粉樣蛋白的患者人群應盡早接受DMT治療。
在上午會議的最后,解放軍總醫院解恒革教授主持了討論環節,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羅本燕教授、青島市市立醫院譚蘭教授與Lawrence Honig教授就當前的DMT藥物是否能夠真正為AD患者帶來獲益、DMT藥物如何才能在臨床實踐中發揮最大價值以及腦健康中心的建設展開了精彩討論。
追根溯源,明確病理機制,推動AD診療發展
當天下午會議開始時,大會主席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于欣教授、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杜怡峰教授致辭道,念念不忘,必有回響,經過二十多年來的不懈努力,AD診療領域終于翻開了全新篇章。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郭起浩教授介紹了近期AD最新的病理機制發現。多種AD致病機理的假說有了新的擴充和發現,即Aβ寡聚體可作為"種子"加速Aβ沉積,同時可與Tau蛋白協調作用[4,5]。侖卡奈單抗通過誘導小膠質細胞清除最具毒性的Aβ寡聚體和原纖維,并預防斑塊生成,同時減少下游Tau病理進展,以此有效延緩AD進展,驗證了以"Aβ級聯學說"為理論基礎的治療策略[6,7]。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陳芹教授指出,Aβ在體內以多種形式存在,當Aβ聚集沉積大于清除時會造成沉積過載,從而誘發AD[8]。Aβ異常聚集和突觸功能失調發生在Tau病理傳播、大腦結構改變(神經元丟失)、出現臨床表現或癥狀等階段之前,其沉積與AD的進展風險具有相關性,因此Aβ成為目前AD藥物研發管線中的熱點作用靶位[9]。
南開大學附屬天津市環湖醫院紀勇教授以"AD:從臨床到病理診斷"分享了如何精準早期AD患者,病理結果是診斷AD的金標準,但如何以更小的創傷實現AD患者的早期診斷?在本次報告中,紀勇教授指出了結構影像學、分子影像學、血液標志物在AD診斷中的不同作用。
接下來解放軍總醫院賈建軍教授詳細闡述了"Aβ分子影像技術"在中國的應用現狀,提出Aβ-PET影像學適用于持續或進展性的不可解釋的MCI患者、可能為AD但臨床癥狀或病程進展不典型的患者、進展性癡呆患者并且發病年齡早(< 65歲),我國的影像學產業應盡快跟進學術研究的腳步走在國際的前沿。
深圳灣實驗室郭騰飛博士及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鐘笑梅教授分別針對AD體液生物標志物的常用檢測方法,即單分子技術和化學發光/電化學發光技術的應用進行了分享,指出血漿生物標志物檢測具有微創性和便利性,便于臨床使用,在AD早期診斷中具有巨大應用潛力,如p-Tau217是AD診斷非常有前景的生物標志物,能夠盡早檢測到AD的病理變化[10]。
體液生物標志物和影像學生物標志物可應用于AD的早期診斷、精準選擇可從DMT藥物中獲益的AD患者以及監測治療反應等關鍵過程,當前不僅生物標志物的種類及效能正在增加,其檢測方法也有了更新。在結束這一環節的講課后,在杜怡峰教授的主持下,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呂洋教授、北京協和醫院毛晨暉教授、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孫莉教授、解放軍總醫院張錦明教授就眾多生物標志物的臨床實踐應用展開了深入討論。
AD可防可控,全程積極應對可減輕疾病負擔
"全球癡呆患者的照護現狀堪憂,且照護者面臨的壓力也不容忽視。"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李霞教授在授課中指出。李霞教授分享了SMARRT研究和FINGER研究的最新結果,通過系統性、多領域的個性化干預可顯著改善受試者認知并提高生活質量,降低AD風險,且其干預結果似乎不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強烈建議在整個生命過程中,對生活方式、合并癥等重點因素實施干預[11]。
針對患者管理這一重要議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陳煒教授、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石靜萍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湯薈冬教授、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謝春明教授、廣東省人民醫院趙潔皓教授就早期AD患者的全程管理,以及在臨床上接受DMT藥物治療的AD患者的規范管理進行了討論。在用藥前進行全面評估、嚴格篩查患者是AD精準用藥的基石,可對患者開展更具針對性的治療,用藥后借助數字化工具可幫助臨床醫生監測患者不良反應、評估治療效果。
圖 大咖沙發秀
小結
本次大會的內容碰撞在AD的多領域中次第開花,診斷領域有多項生物標志物研究的進展,治療領域有侖卡奈單抗等新藥重磅上市,病理機制的研究如火如荼,患者管理與照護也沒有被我們忽略,多方一同努力推進"腦健康行動",才能讓"人人享有腦健康"的目標最終達成。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