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學者認為,杜威的注重實踐思想將在未來教育中得到更大發揮
1919年10月20日,蔡元培在北京大學為約翰·杜威舉行歡迎晚宴。他說,“我覺得孔子的理想與杜威博士的學說很有相同之處。”從此,杜威有了“東方孔子”之美譽。在中國兩年間,因為有弟子胡適和陶行知等人的積極推進,其思想尤其是教育思想在尋求救亡的中國得到極大呼應和傳播。在華期間,杜威曾南下廣東與孫中山會談。
12月2日至3日,時隔104年,杜威再次“來到”了中國南方。在改革前沿城市深圳,“2023年杜威思想與未來教育論壇暨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實用主義專業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舉辦。這不僅是第一次在深圳舉辦實用主義學術年會,同時也是第一次將哲學家杜威和教育家杜威的討論聯合舉辦。
本次會議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復旦大學杜威中心、華東師大杜威教育思想研究中心、深圳市陶行知研究會、深職大新時代中國職業教育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由粵港澳未來教育研究院、復旦大學杜威中心未來教育研究室、深圳螺嶺教育集團共同承辦。共有來自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安徽大學、浙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河南大學、山西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湖南師范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南大學、華僑大學、廣西大學、西南大學、社科院、上海社科院等近三十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與會。
3日,發布了由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杜威教育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彭正梅起草,大會通過的“未來教育宣言”,宣言分為人類學、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個部分,特別提倡人是文化的生物,文化工具決定了人與世界互動的質量;教育和學習必須成果導向,完整的經驗最能促進學生成長;人在社會可以繼續成長,一種民主的社會主義最有利于人的發展。
彭正梅教授致辭
各方學者深入發掘杜威思想寶庫
約翰·杜威是當代西方教育思想大師,20世紀著名的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美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代表,其實用主義哲學思想曾在西方思想文化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并在教育實踐中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在“杜威思想與未來教育”學術研討會上,古典實用主義研究、新實用主義研究、實用主義與其他西方哲學流派的關系、實用主義與中國傳統思想的關系、杜威教育哲學思想、杜威思想與當代教育的關系、未來教育的構想與論證、未來教育的施行與操作等議題成為學者們關注的重點。
“如果杜威思想對當下沒有啟發意義,那它僅僅具有思想史價值。自上世紀后葉起,杜威思想重新復活,人們在杜威這里找到了豐富的思想資源。中國的未來教育也一定可以從杜威思想中得到很多寶貴的啟示。” 中國實用主義專業委員會主任、復旦大學杜威中心主任陳亞軍突出了杜威思想的重要理論和現實的雙重意義。
郭文茗分享“數字生態賦能學校未來發展”
創新深圳適合討論“兩個杜威”
與會學者對深圳與杜威的內涵性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名譽會長、山西大學分析哲學研究所所長江怡表示,當今世界格局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表現出在不同文化之間的交融。相信未來的教育也應當是不分中西、不分古今。因為只有共同面向未來,才能獲得掌握未來的力量。“而深圳就是這樣一個面向未來的實踐之地。”
陳亞軍則用深圳的發展歷程作比喻,“深圳其實就是實用主義對象化的產物,它就是這樣一種實驗主義,就是它的物化形態。我覺得在深圳這個充滿實用主義精神的地方開實用主義研討會,非常恰當。”因為“教育是這樣一個實驗室,它使哲學上的特性變得具體,并使這些特性得到檢驗。”
彭正梅表示,本次會議的主題顯示了“教育家杜威”和“哲學家杜威”這兩個“杜威”的合作,“像其他的實踐領域一樣,深圳對于未來教育的想象和實踐總是具有開創性。因此,深圳是一個正確的討論之地。”
上午的主旨演講中,六位學者分別做了分享,充分體現了哲學家杜威與教育家杜威的互動。江怡分享了實用主義先驅皮爾士提出的“皮爾士準則”與杜威倡導的教育四原則的契合。華東師大副校長顧紅亮分享了杜威的“兒童中心論”如何在中國被教育家陳鶴琴、陶行知等改造后本土化。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朱志方辨析了杜威對科學主義的見解如何突破傳統。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郭文茗從ChatGPT帶來的人工智能的涌現切入,分析了教育的“技術”發展歷程,未來教育應當如何重視“做中研”。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張華著重分析了杜威弟子克伯屈提出的“項目學習”在當下的價值。來自香港優才書院的李業富、陳偉杰分享了杜威的全球觀以及書院STEAM教育的成果。
李業富先生分享“杜威的全球觀與未來教育”
未來學校多樣態表達
2日下午和3日下午有6個平行論壇深入討論。基礎教育小組分會場上,多位專家圍繞基礎教育的變革展開了交流。在中國教科院曹培杰看來,未來學校是云教育+實踐場;日本著名設計師日比野拓表示未來學校的學習形態更多是一種實踐,并在實踐里面解決問題的過程;北京師范大學的張翔則對進行的未來學校規劃作了介紹;螺嶺教育集團的薛端斌介紹他的新生活試驗成果;粵港澳未來教育研究院的劉榮青作了題為“杜威做中學的未來教育新形態——習場的理論與實踐”的專題報告;羅湖外語學校的寧革分享了他的高中未來學校探索;香港路德會英才中學的簡加言則分享了她近十年“教、學、習”的實踐成果。
3日上午,基礎教育小組還前往羅嶺教育集團現場調研和分享。
顧紅亮分享“兒童中心論”如何本土化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