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賢畢至點亮星城,大咖云集共襄盛會。2月1日,“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戰略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重點專項“地下金屬礦破碎礦體安全高效開采技術與智能裝備”項目啟動會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長沙順利召開。本次會議邀請到了以沈政昌、吳愛祥院士為首的70余位專家學者以及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裴志永處長、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王懷國主任、湖南省科技廳朱愛君處長等領導出席會議指導工作。
項目介紹
“地下金屬礦破碎礦體安全高效開采技術與智能裝備”由礦冶科技集團牽頭,聯合湖南創遠、中南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高等院校、企業與科研院所,圍繞地下金屬礦破碎礦體開采產能效率低、安全性差等難題,創新構建金屬礦破碎礦體大跨度中深孔安全高效智能開采理論與技術體系,攻克6項關鍵技術,開發6套安全高效的礦山裝備,建立4個示范工程,為我國金屬礦山破碎礦體的安全高效開采提供基礎理論、成套技術裝備與工程經驗,全面保障我國戰略性礦產可持續開發利用。
湖南創遠作為項目中“地下金屬礦中深孔切割、鑿巖、大型鏟運智能技術和裝備”課題的負責單位,承擔了本次項目中的所有采礦裝備開發工作。湖南創遠將針對破碎礦體開采安全風險大、智能化程度低、作業效率低、專用采礦設備缺乏等問題,以破碎礦體智能高效開采為目標,以智能采礦裝備為基礎,以自主作業技術為支撐,以集控系統為紐帶,打造“裝備、施工工藝、智能作業技術”三位一體的解決方案,實現破碎礦體多裝備高效智能化協同開采,為項目研究提供關鍵智能化裝備支撐。
精彩回顧
大會上,湖南創遠王毅董事長、礦冶科技集團副總經理王海北做歡迎詞,感謝了各位領導及專家學者對項目的支持,誠摯邀請大家結合自身經驗,多給項目組提出指導意見,幫助項目組順利完成計劃任務。
朱愛君處長指出:
長沙是世界工程機械之都,湖南是有色金屬之鄉,也有以中南大學為達標的一批深耕礦山資源領域的專家學者,期待我們的設備能夠為我們礦山資源的高效開采與利用貢獻力量,也為產業的發展積聚動能。希望借助此次機會,助力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的打造,在全國戰略板塊中彰顯湖南科技人、湖南產業的力量。
王懷國主任表示:
礦產資源作為工業糧食,對于國家發展有著重要意義。2023年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穩中向好態勢日趨明顯,十種有色金屬產品產量首次突破7000萬噸大關,紫金礦業集團礦銅產量首次突破百萬噸。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技術創新的支撐。期望項目充分發揮力量,為我們的有色金屬工業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技術、裝備支持,助力礦業強國建設。
裴志永處長對項目提出要求:
希望項目組珍惜機會,充分發揮實力,落實項目規劃,攻克技術堡壘,取得大家認可的成果,真正為我們的礦山行業貢獻一份科技創新力量。
隨后,各課題承擔單位就本課題組課題任務、實施方案進行了匯報,專家組就各課題給出了點評及建議。經過質詢、討論,與會專家一致同意項目實施方案通過論證。
最后,項目跟蹤專家吳愛祥院士做總結陳詞。吳院士表示,項目的任務十分艱巨,但是既然敢領任務,行業又有迫切需求,我們必須努力做好,做出成果,做出突破,切實解決當前礦山行業發展中存在的難題,為礦山行業發展添磚加瓦。并對項目提出三點建議:
1、加強課題之間的協同,做好全局管理,嚴格落實好各項任務的數據指標、時間節點、責任人;
2、希望項目組能夠銳意進取,敢于突破,區分已有成果與目標成果,創造出全新的、突破性的成果,做到讓人無法追趕;
3、勇于克服困難與條件限制,做好示范礦山建設,為礦山行業開辟可學習的、可落地的新模式。
會后,與會專家學者們前往湖南創遠高新研發基地與生產基地參觀考察,交流經驗。湖南創遠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的成果給前來參觀的各位專家學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得到了高度評價。
“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是當前我國最高級別的研發項目,入選項目均是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社會公益性研究,以及事關產業核心競爭力、整體自主創新能力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和產品,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領域提供持續性的支撐和引領。能成功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代表著國家對湖南創遠科研實力的認可。
湖南創遠將不忘“將礦山人從惡劣環境中解放出來的初心使命”,嚴格執行項目計劃,按照項目實施進程,切實做好各項考核指標的落實,并按照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要求,履行數據匯交、科技報告等責任。我們有信心完成國家交托給我們的重任,將裝備、工藝與智能系統有機結合,解決國內礦山的技術難題,保障我國戰略性礦產可持續開發利用。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