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黨的二十大作出了“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部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事關國家全局和長遠發展的系統工程,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抓手。正如當前的汽車產業,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這一過程中,汽車科技的創新正日趨活躍,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自動駕駛滲透率以及汽車出口量不斷提升,人工智能、虛擬現實、通訊感知等諸多前沿科技已成新焦點,產業創新的內涵與外延正在發生顛覆性變革。
為進一步推動我國汽車科技的創新應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將舉辦“2024汽車科技創新創業大賽”,旨在以賽事為牽引,挖掘高潛力創新團隊,整合“政產學研用金服”等創新資源,貫通研發、孵化、轉化、投融資服務等關鍵鏈條,共同培育具有核心創新能力的創新型團隊。
大賽將邀請車用芯片、智能傳感器、智能底盤、智能座艙、新能源汽車關鍵系統(動力電池、燃料電池、驅動電機)等技術領域的創新創業項目廣泛參與,并攜手地方政府與產投資本,提供了包括獎項獎勵、成果展示宣傳、供需對接、投融資對接、科創加速訓練營、創業落地支持等一系列高規格權益,加速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助力汽車強國建設。
產業創新加速變革 科技創新至關重要
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中國汽車產銷突破了3000萬輛的好成績,這是值得紀念的歷史時刻。
這一年,中國汽車工業迎來70歲生日;這一年,我國汽車產銷量連續15年位居全球第一;這一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超900萬輛,連續9年領跑全球;也是這一年,汽車出口491萬輛,有望成為全球第一汽車出口大國。一連串喜人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國汽車人不忘初心、艱苦奮斗的結果。
值得一提的是,3000萬輛的背后更是中國汽車科技創新與技術實力的有力證明。
當下, 中國在全球能源轉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產業結構進入改革深水區以及“雙碳”目標引領下,我國對新能源汽車特別是作為綠色交通和清潔能源重要組成部分的電動汽車愈發重視。近年來,電動汽車技術取得了巨大進步和突破,包括更高效的動力電池技術、快速充換電技術、電動汽車與能源交通系統融合技術等各種創新技術的涌現,不僅提升了電動汽車性能和續航里程,也為用戶帶來了更好的使用體驗。
在智能網聯方面,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更加成熟完善,智能網聯汽車的應用場景也在不斷豐富,加之需求多樣化、個性化、品質化趨勢不斷凸顯,諸多因素疊加催生了行業發展強勁動力。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成熟度也標志著制造、技術、市場、配套的高水平集成能力,產業化的新賽道已經形成,開展規;痉稇檬切袠I發展的必然趨勢。
可以看出,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的發展加速了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同時多學科交叉融合又進一步促進知識創新、加速技術突破、提高研發效率并推動產業升級,從而快速改變生活方式和生產模式。
打破產業發展瓶頸 破解創新資源的分散及錯配難題
汽車產業在“新四化”的驅動下,迸發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有數據統計,在過去的2023年,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和共享化市場已經占據汽車產業一半以上。可以大膽判斷,今后中國汽車市場,一定是“新四化”唱主角。
與此同時,汽車技術創新越來越依賴電子工程、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材料科學與工程、充電和能源技術、智能交通系統、數據科學與分析等,不同學科領域的合作和知識融合,帶來了創新思維和方法的碰撞,提高了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推動技術交叉和融合,提升汽車的性能和功能,能夠促使汽車行業向更智能、環保、安全的方向發展。
但創新資源的分散及錯配是當前我國汽車科技創新面臨的巨大挑戰,數據和信息的分散、資金和投資的分散、技術和技能的分散、技術與市場錯配、資金與創新階段錯配、時間與創新進程錯配等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
具體而言,創新資源的分散和錯配,對于機構,可能會影響整體投資的效率和回報率、投資風險增加、競爭力減弱、影響行業引導力等;對于應用企業,研發效率降低、研發成本增加、創新能力弱化;對于高校院所,研究方向偏離、研究成本增加、合作機會減少等。而通過產業鏈各環節的緊密協同,建立互利共贏的創新生態系統,從而解決創新資源的分散和錯配問題,對于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助力行業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加速優質創新創業企業成長并促進科技成果向實際應用轉化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打造汽車強國
產業的快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及科技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是我國汽車產業高速發展、塑造關鍵領域先發優勢的重要基石。
為支撐汽車科技自立自強,加速汽車科技成果轉化,推動汽車產業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開發應用一體化發展,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科技成果評價及轉化工作應勢而起。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通過各類活動,不斷搭平臺、聚資源、挖成果、促轉化,搭建高校院所、企業、投資機構、產業園區等產業資源的協同創新生態,開展汽車領域科技成果挖掘、評價、轉化、推廣等工作。
據介紹,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成立的科技成果評價及轉化工作委員會從研究、開發、商業化和產業化,分時期、分階段來推進工作,通過供需集聚、資源對接、科創培育,協同各方共同探索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評價及轉化機制。
比如汽車科技成果轉化與協同創新交流會——走進北京航天航空大學、汽車科技成果轉化與協同創新交流會——走進同濟大學、汽車科技成果轉化與協同創新交流會——走進合肥工業大學、汽車科技成果轉化與協同創新交流會——走進清華大學等,組織召開智能底盤成果交流專場、成果轉化線上資本交流專場以及組織多場項目深度對接活動。
目前,科技成果評價及轉化工作已挖掘上百余項成果對接到車企與產投,正持續開展企業與投資機構進高校系列活動,協同高校院所、企業、投資機構、產業園區等產業資源共同打造汽車科技成果供需多方交流平臺、交易平臺和孵化平臺,發揮學會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牽引作用,助力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和汽車強國建設。
技術創新沒有終點,汽車產業變革、消費需求變化帶來的壓力也是“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動力,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新技術的挑戰,“2024汽車科技創新創業大賽”、科創加速訓練營以及“2024汽車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大會”更是如期而至。
據介紹,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與常州市人民政府于2024年1-4月共同舉辦的“2024汽車科技創新創業大賽”,包括項目征集、材料審核、初賽、決賽、頒獎及成果展示五個階段;大賽期間將組織入圍初賽項目與整車企業、零部件一級供應商等行業龍頭企業開展技術對接,賽后將持續梳理參賽團隊的技術和市場需求,定期舉辦對接活動;入圍初賽項目有機會加入科創加速訓練營,獲得產品定義、研發路線、創業等方面的輔導;另外,入圍決賽的項目有機會享受常州市創業落地政策支持,包括:最高500萬元的創業綜合資助和不低于100萬元的股權支持;最高1000萬的人才引導基金投資;100平米辦公場地2年免租等;值得強調的是,入圍初賽項目如果符合《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及其相關實施細則相關規定,可獲得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提名機會。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接下來科技成果評價及轉化工作委員會將進一步圍繞高校院所、企業、投資機構、產業園區等產業資源的協同創新生態,建立汽車科技成果挖掘、評價、轉化、推廣機制,提高汽車相關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為打造汽車強國貢獻力量。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