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航局一公司第十二項目部(通訊員 馮剛 邱君) 近日,由中交一航局一公司十二項目部負責預制的黃驊港煤炭港區五期工程預制工作在東疆預制場全面啟動,該工程位于河北省與山東省交界處的黃驊港煤炭港區五期工程正式進入建設階段。作為國家能源戰略布局的重要項目,該工程將新建4個7萬噸級煤炭泊位,碼頭總長度達1349米,設計前沿底高程-15.00米,可滿足大型散貨船舶全天候靠泊需求,進一步鞏固黃驊港作為北方煤炭運輸核心樞紐的地位。
五期工程碼頭主體采用高樁梁板結構,創新應用700mm×700mm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空心方樁,樁長約50米,深入海底持力層⑦3粉土層,確保碼頭承載力和抗震性能。碼頭平臺劃分為22個結構段,排架間距7米,單榀排架布置9根基樁,形成穩固的立體支撐體系。工程同步推進筒倉堆場、重車場及翻車機房建設,與四期工程形成集約化作業網絡,大幅提升煤炭儲運效率。
十二項目部率先實現技術革新突破——首批12根700mm×700mm預應力空心方樁預制工作全面啟動,標志著我國港口工程材料向“高耐久、低能耗”方向邁出關鍵一步。項目創新采用C50F300級高性能抗凍混凝土,單根方樁混凝土用量達21.82立方米,配合55.65噸高強度鋼筋骨架,形成“鋼筋鐵骨”的復合結構。經測算,該新型混凝土在-30℃凍融循環環境下仍可保持結構完整性,鹽霧腐蝕耐受性提升40%,完美適配渤海灣特殊海洋地質環境。
更值得關注的是,該技術通過優化膠凝材料配比,將每立方米混凝土碳排放強度降至280kg,較傳統工藝銳減30%。若以五期工程全部261.84立方米預制混凝土計算,相當于減少78.5噸二氧化碳排放,約等于5.2萬棵樹木的年固碳量。這一突破既攻克了海洋工程材料耐久性難題,又為《綠色港口十四五規劃》目標提供了創新實踐樣本。目前,預制場正通過智能化溫控蒸養系統,確保首批構件28天強度達標,為后續海上沉樁作業奠定堅實基礎。
黃驊港地處渤海灣中心地帶,陸域距滄州市區90公里,水上北接天津港、東連山東龍口港,形成覆蓋京津冀、輻射環渤海的“兩小時物流圈”。五期工程投產后,黃驊港年吞吐能力預計突破3億噸,為華北地區能源保供和“北煤南運”戰略提供強力支撐。這座現代化煤炭碼頭的建設,標志著我國港口智能化、低碳化轉型邁出關鍵一步,將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新媒體責編:wa123)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