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琛副教授所著的《室內空間設計理論與實踐研究》以“空間認知”為核心,系統整合多學科理論與行業實踐,十位專家學者從不同視角肯定其學術價值與實用意義,認為該書是兼具深度與廣度的設計佳作。
首先,從理論體系方面,書中多維度解構了空間設計本質,構建了從基礎概念到創意應用的完整理論框架。陳淑飛、郭曉陽等教授指出,作者以“實體與虛空”“空間感塑造”等辯證關系為切入點,融合人體工程學、環境心理學等學科知識,對空間形態、尺度、光影等要素解析細致,尤其對“虛擬空間”“共享空間”等新型空間類型的闡釋,突破了傳統設計思維局限。李榮智、續昕等學者強調,書中對“形式美原則”“場域性文化表達”的理論建構,將抽象美學轉化為可操作的設計邏輯,為空間設計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支撐。
其次,在實踐價值方面,該書在實踐應用層面以多元場景下的設計方法論,覆蓋了公共空間與居住空間全場景。王東輝教授、弭連杰高級工程師關注到,書中對“無障礙設計”“適老化改造”的細節指導,以及施工工藝、造價控制等落地要點,直接對接行業需求;李文華、黃兆成教授則肯定其對“舊建筑再生”“低碳設計”的創新探索,從材料循環利用到光伏一體化技術,案例兼具前瞻性與可行性。馬品磊、李軍教授特別提及,作者通過交通樞紐、展覽空間等案例,解析了“流動空間”的人流動線設計與視覺焦點營造,為商業、文化空間提供了可復制的設計范式。
最后,在行業前瞻方面,專家們一致認為,該書對行業趨勢的把握頗具前瞻性,尤其是可持續理念與人文關懷的融合。在低碳設計章節中不僅聚焦材料環保性,更從空間布局優化、自然能源利用等維度提出系統方案;對“文化性原則”的強調,尤其地域符號轉譯、傳統與現代材料融合,體現了對空間文化內涵的挖掘。此外,書中對“光環境設計”“材質情感傳遞”的深度分析,將技術與美學結合,為提升空間體驗提供了新思路。
總體而言,這部著作以理論為基、實踐為用,既適合設計專業師生夯實基礎,又能為從業者提供從概念到落地的全流程指導,是當下室內設計領域兼具學術嚴謹性與行業適配性的重要參考著作。
(新媒體責編:wa123)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