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興邦正和影業有限公司就院線電影《醉春風》的藝術走向、社會文化價值召開了內容研討和市場定位的專家懇談會。
院線電影《醉春風》是由北京興邦正和影業有限公司出品及攝制,寧國市方際文旅傳媒發展有限公司、中影中視信息科學研究院、全媒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蘭州瀚雅文化等聯合出品的風格化藝術電影。
參加本次墾談會的影視文化藝術界專家有章柏青、呂藝生、關山越、何厚楨、王慶忱以及劇組主創人員。
章柏青:
國務院特殊貢獻專家、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前會長、名譽會長、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金雞獎評選委員會委員;全國審美教育與文化產業合作組織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電影電視藝術家辭典》名譽主編及編輯委員會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電視藝術家大典》名譽主編及編輯委員會主任。
呂藝生
著名舞蹈家、美學家、大型體育晚會開創者、中國音樂劇專業創始人之一;
國務院特殊貢獻專家、北京舞蹈學院前院長,北京舞蹈學院與北京大學聯合博士生導師,教授;全國審美教育與文化產業合作組織主席;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舞蹈家協會原副主席、顧問;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北京舞蹈家協會第四屆理事會主席第五屆名譽主席;《中國電影電視藝術家辭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電視藝術家大典》指導委員會委員。
關山越
中國人生科學學會會長,全國審美教育與文化產業合作組織執行主席;中國城市文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商業聯合會主管的《商業時代》雜志社前總編,《市長經濟》、《中國名牌商品》、《中華名流》雜志社總編、《管理觀察》雜志社顧問。
何厚楨
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影視文化教育中心主任;全國審美教育與文化產業合作組織秘書長;中國國際影視文化傳媒出版社總編輯;《中國電影電視藝術家辭典》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電視藝術家大典》主編;中影中視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原電視部主任。
王慶忱
中央電視臺體育中心原副書記,《中國電影電視藝術家辭典》常務編委,《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電視藝術家大典》常務編委。
史國仁
院線電影《醉春風》編劇,導演;北京興邦正和影業有限公司創始人,全媒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電視藝術家大典》副主編,編委;中影中視信息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全國審美教育與文化產業合作組織影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影視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
梁天晴
著名華語原創歌手,院線電影《醉春風》制片人;北京興邦正和影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電視藝術家大典》主編助理;全國審美教育與文化產業合作組織影視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影視文化教育中心主任助理。
會議中,本片的編劇、導演史國仁介紹完《醉春風》的藝術走向、故事內容和創作初衷后大家各自發表了全新的觀點。
章柏青教授指出,這個片子很有個人的鮮明特點和特色,現在這樣的片子很少。
這部片子風格獨特,屬于原生態,西部式的,會留給觀眾很多想象的空間。創作上注重生活環境和氣氛,注重生活中的細節,是一部特別注重民族文化的藝術作品。影片有自己獨特的東西,一種是精神上的,一種文化上的。這個作品中,導演自己的想法比較純凈,站在藝術上講,這部片子單純但能讓人產生聯想的東西不少,是很有藝術風格的一部片子。
對一位年輕導演來說,他自己的創作理想及藝術呈現能達到如此水平,對此表示祝賀,希望通過恰當的方式把片子推向更多觀眾。
呂藝生教授就《醉春風》獨特的故事內容、創作風格、藝術和市場走向發表了個人的觀點,呂教授提出,生活經歷是創作的根基!蹲泶猴L》一條主線貫穿始終,四段故事,散文式結構,相互穿插影響又各自獨立,不同的人物命運直指同樣的主題,“有戲”。他指出,結構獨特,內容真實,淳樸,信息量大和營養價值高是這個作品的特點,希望在后續執行上一定注意細節的刻畫。得知導演和創作團隊的年齡后,呂院長豎起了大拇指贊嘆不已,在鼓勵年輕人的同時也萬分感慨自己的藝術創作之路------
對于《醉春風》的故事內容和年輕的創作團隊,何厚楨先生強調最多的是“一定要堅守自己的創作個性,一定不能丟了術”二字。何厚楨說,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一定得有自己的藝術風骨,得有藝術責任心和社會擔當。
會中,關山越會長,王慶忱先生也提出了自己對《醉春風》和當下文藝創作環境的看法。
劇組主創表示,感謝老一輩藝術家對后輩的提攜與厚愛,他們將把專家們的鼓勵視為鞭策,激勵他們繼續在藝術電影的創作上忍辱負重,砥礪前行!
會后,章柏青一行參觀了北京興邦正和影業的辦公環境和正在籌備的其它院線電影項目,據史國仁導演介紹,由興邦正和影業獨立開發的院線電影《拉菲快跑》和《金饅頭》等正在全力推進中------
(藝高)
(新媒體責編:shang080503)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