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行走在九江大地,一幅幅動人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
今年以來,九江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斷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相輔相成的綠色發展之路,寫下了一篇可圈可點的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綠色文章”。
傾力打造百里長江“最美岸線”
九江是一座依水而居、因水而興的城市。九江作為我省唯一通江達海的港口城市,全省152公里長江岸線全部在其境內。今年以來,九江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打造百里長江“最美岸線”。
走進九江市城西港區,水系治理工程正在如火如荼推進。數臺大型挖掘設備疏浚河道,平整河岸,一條碧水綠廊呼之欲出。近年來,九江市堅持用最大的力度抓整治,緊緊圍繞“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把152公里的長江岸線打造成“百里沿江風光帶”。
為了讓水更美,九江市實施“四水共治”:一是治污水。大力開展入河口清理、非法采砂治理、船舶污染防治等專項整治,積極推進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從源頭上防控河湖污染。目前,中心城區、縣城和中心鎮實現污水管網全覆蓋。二是活死水。按照“滅五減四增三”的目標,全面啟動城市內湖、農村河塘“水體置換、引水活化”和灌溉渠道疏浚工程,投入近30億元開展城區水體治理。三是防洪水。狠抓沿江險工險段、江湖圩堤、山塘水庫的除險加固,排灌設施建設、中小河流治理,全面防范大江大湖洪水、城市內澇和山洪地質災害。四是優供水。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全面禁止網箱養殖,畜禽禁養區養殖場全部關停。目前,全市集中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長江九江段和鄱陽湖出口斷面水質達到Ⅲ類標準。
從瑞昌市乘舟而下,放眼望去,江面寬闊、煙波浩渺。一排排白楊、垂柳等樹木綠葉披拂,成為長江側畔的一道最美綠色屏障。
為了讓岸更美,九江市堅持水岸同治,集約利用岸線資源。大力開展非法碼頭整治,共拆除碼頭74座、泊位87個,騰出岸線7500多米,并繼續加大對沿江36座“小散低”碼頭的規范、整合、提升力度,確保今年內全面完成。清理整頓化工企業。1公里以內不再新建任何化工項目,5公里以內不再布局新建化工園區;對現有化工企業進行梳理,分類處置,實施兼并重組、關停并轉。建設濱江生態綠線。堤外重點抓灘涂綠化,堤內重點抓“一公里范圍內”的環境改善,推進沿岸全面綠化、可視范圍內礦山清理、裸露山體修復和碼頭復綠,整個沿江面貌明顯改善。
在濂溪區沿江工業基地,除了一大批“中字頭”“國字號”和本土的綠色食品企業紛紛在此搶灘登陸外,德富萊智能制造、清華大學高端裝備與智能制造產業園等項目也紛至沓來,新興產業集聚成勢,讓長江“最美岸線”絢麗綻放。
為了讓產業更美,九江市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力爭通過3至5年努力,實現“百千萬”目標。在一產上,以“兩茶一水”為重點,大力推進“一縣一園”建設。在二產上,重點打造現代輕紡、石油化工、電子電器、新材料、新能源、新動能等“5+1”千億產業集群。今年1至9月,全市工業上交稅收、工業用電量、工業利潤總額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居全省第一;工業增加值、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工業增值稅三項指標總量列全省第二。全市“5+1”千億產業集群增加值同比增長9.3%,高于全市工業增加值0.5個百分點。在三產上,加快發展現代旅游、現代金融和現代物流,加快打造“江海直達、服務全省、輻射周邊”的區域性航運中心,確定實施31個重大項目,目前航運服務中心已經啟動建設。
在長江之濱的湖口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入口處,過去鋼渣、廢渣的堆放地,如今成了生態化停車場。徜徉在園區,藍天白云,處處充滿了綠意,空氣清新,今非昔比。
為了讓環境更美,九江市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重點圍繞城市、農村、園區,扎實開展環境整治工作。打造宜居城市。大力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三城同創”,重點實施道路擁堵、街道立面、固廢垃圾、揚塵廢氣等“十二項”專項治理。打造美麗鄉村。大力推進農村垃圾、污水和違法違規建房整治,今年共拆除“兩違”建筑5.4萬處、280.7萬平方米。打造生態園區。按照“環境景觀化、企業環保化、生產安全化、產業循環化、管理智能化”的標準,今年內全市所有工業園區都完成生態化改造,沿江縣(市、區)的工業園區共投入資金11億元,新增綠化面積550多萬平方米,115家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放眼當下,一幅青山綠水、山水如畫的生態文明建設美好圖畫,正在九江大地鋪展。展望未來,九江打造綠色發展新高地的路徑一定會越走越堅定,越走越寬廣!
全力推進區域航運中心建設
九江有著輝煌的歷史,曾是全國“三大茶市”和“四大米市”之一。為重振昔日的輝煌,九江市充分發揮沿江港口優勢,明確提出十大實質性突破,大力建設“江海直達、服務全省、輻射周邊”的區域航運中心。
建設“江海直達、服務全省、輻射周邊”的區域航運中心,是省委、省政府交給九江的一項重大任務。省委十四屆六次全會明確提出:要強化“長江航運”大通道,把“九江水港”作為重要支點,著力建設具有承載大物流集散、大產業集聚、大商貿活動功能的大開放平臺,把九江打造成全省大開放的大門戶。
“建設區域航運中心是融入長江經濟帶的必然要求,是振興江西北大門的重要抓手,是打造區域率先發展戰略高地的現實選擇。建設區域航運中心,既是戰略平臺,也是戰略路徑,更是戰略抓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堅持以建設大港口為引領,以構建大交通為載體,以發展大物流為抓手,以培育大產業為支撐,匯集各類要素,凝聚各方力量,用實實在在的業績書寫九江發展新的榮光。”九江市委書記林彬楊說。
11月8日,九江市委、市政府召開建設長江經濟帶區域航運中心工作推進會。會議提出,要順應港口發展趨勢,以大型、深水、專業、集裝箱為重點,加快港口碼頭建設步伐,增強綜合服務功能,提高整體建設、經營、管理水平,力爭3至5年實現年貨物吞吐量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150萬標箱。按照“一港五區、三核多點、江湖聯動”的總體布局,重點開發城西、紅光、瑞昌三大樞紐港,打造以集裝箱為主的核心港區,力爭通過3至5年,城西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60萬至80萬標箱,紅光港達到40萬至60萬標箱,瑞昌港達到20萬至30萬標箱。要推動城東、湖口港區加快發展,打造以散貨、滾裝、件雜貨運輸為主的支點港區。要全面提升鄱陽湖及內河港口功能,實現內河港口與沿江港區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同時,繼續加大非法岸線碼頭整治力度,規范業主碼頭發展,現有“小散低”“臟亂差”碼頭要全部整合、擴能、提升到位,改善港口碼頭環境,打造綠色高效環保生態港。“建設區域航運中心,要聚焦互聯互通,打造暢通交通網絡;聚焦開放開發,打造承載大平臺;聚焦高端高質,打造臨港大產業;聚焦共享共贏,推進區域大合作;聚焦立說立行,以工作實效論英雄。”九江市委副書記、市長謝一平說。
近日,九江市城西港區燈火通明,一艘3000噸級別的貨輪岸邊停泊,在起重機的牽引下,集裝箱緩緩裝船。伴隨港區二期工程的推進,可以預見,越來越多的貨物將在這里集散。
“長江九江段是個弧形,對面的湖北在弧形內側都是沙洲,我們這邊就成了得天獨厚的深水碼頭。”按上港集團九江港務有限公司生產副總劉禮富的說法,九江港是長江的饋贈。
城西港區集裝箱碼頭一期設計年吞吐量30萬標箱,實際上,隨著江西航運的發展,2017年這個標準已被突破。“吞吐量已經達到40萬標箱,二期參照一期設計,屆時每年將有80萬標箱在這兒集散。”劉禮富說。
近年來,江西經濟快速發展,運輸需求迅速增長,水運行業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期。九江作為區域性航運中心,發展備受矚目。位于城西港區的九江市航運服務中心項目已經開工建設,預計明年建成運營。“貨船找貨難、貨物找船難的問題,隨著航運服務中心的建成將得到解決。”九江經開區相關負責同志說,該項目用地規模150畝,總投資近4億元,集政府服務、航運交易、船貨代理、信息交流、航運融資、航運保險、展覽展示、教育培訓、人才交流、航運組織、法律咨詢、海損理算、公證公估及海事仲裁等功能于一體,必將極大提高九江港的綜合實力。
與此同時,九江市加快構建集疏運體系,計劃3年內基本建成9條疏港公路和4條鐵路專用線;大力推進廬山機場復航,并建設一批通用機場,完善水運、公路、鐵路、空中等多式聯運服務體系。大力推進港區建設,加快彭澤紅光綜合樞紐港碼頭工程、城西港區的上港集團集裝箱碼頭二期工程等項目建設。
據了解,彭澤紅光綜合樞紐港碼頭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該項目共規劃建設13個5000噸級泊位,其中多用途泊位5個、集裝箱泊位8個,并規劃建設港口物流園區。整個項目占地3500余畝,總投資約50億元。項目全部建成后,預計年吞吐各類貨物2000萬噸以上,營業收入6億元。
目前,九江市糧食、肉類指定口岸已基本建成,綜合保稅區獲得國家批復。同時,加快水果、冰鮮水產品、整車等指定口岸申報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航運物流業,與招商局集團合作,引進航運物流龍頭企業,推進港航企業兼并重組。加快中郵呼叫中心、跨境電商產業園、快遞園區等項目建設,并規劃建設綜合物流集散中心,發展大宗商品物流、專業化物流、倉儲配送等服務業,發展港口經濟。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