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部11省市,集聚了全國40%以上的人口,創造的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比重超過了45%。自2016年1月5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召開以來,沿江各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為指導,堅持保護與發展并舉,經濟與民生并重,動真格、出實招、求實效,確立共抓大保護的格局,完善相關規劃政策體系,加快推進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建設,聚焦民生改善重點問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不斷提升。未來,長江經濟帶如何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如何做好區域協調發展“一盤棋”這篇大文章并實現高質量發展,圍繞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綠色發展成效顯著
3年來,沿江各地嚴格落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要求,做好加減法,重點診治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突出問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設,實施生態環境保護重大工程,建立長江大保護的長效機制。湖北省“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秦尊文表示,3年來,長江經濟帶發展取得的最大成效是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從原來的“大開發”轉向了“大保護”,“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成為共識。
在重慶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波看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目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對此,各地已達成共識。他提出,要通過觀念創新、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推進沿江各地產業結構布局更加合理,發展方式更加集約,進一步實現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
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認為,各地應鞏固長江經濟帶環境修復的成果。在產業結構上,大力推動傳統產業清潔生產和循環化改造,淘汰一批潛在環境風險大、升級改造困難的企業,引導產業有序轉移,引導企業向園區集中,實現產業集聚發展,進一步建立具有高效的生態功能和經濟效益的網絡化產業生態平臺與基礎設施,形成貫穿整個流域的產業生態系統。
尋求差異化協同發展路徑
3年來,長江經濟帶發展取得的另一大成效是一體化扎實推進。秦尊文告訴記者,由于長江經濟帶幅員遼闊,東中西部差異很大,一體化是依托長三角、長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進行的。
沿江三大城市群在各自發展過程中要結合所在的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經濟基礎,做好差異化協同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潘家華表示,長江經濟帶東部地區發展水平較高,中西部地區發展水平相對滯后且生態退化和污染情況嚴重,在發展中面臨著生態修復、污染治理等多重壓力。因此,推動長江經濟帶東中西“一盤棋”,必須要求東部地區為中西部地區提供技術支撐,要把優質資源轉移到中西部地區,而不應將淘汰落后的產能轉移到中西部地區。
秦尊文表示,一是要明確三大城市群各自發展目標。長三角城市群要建設面向全球、輻射亞太、引領全國的世界級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要建設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要培育引領西部開發開放的國家級城市群。二是要明確龍頭城市的功能定位。三是要協同推進世界級產業集群建設。四是要聯手打造中國國家經濟地理橫軸。以上海、武漢、重慶為“三核”,形成“國家經濟地理橫軸”,使得長江經濟帶不僅成為中國經濟驅動軸,也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
成長春認為,有效解決長江流域發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問題,應協同推進地方城市群融合發展,形成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格局,打造世界級城市群;大力支持園區跨域共建、產業飛地等合作方式,推進產業有序轉移、產業鏈對接,協同推進產業園區共建,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協同推進交通軟硬件建設,優化長江綜合立體交通體系,以大區域樞紐為節點,完善綜合交通網絡。
談到如何將長江經濟帶發展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的典范問題,張波表示,首先要賦權,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能夠在更高層面上協調沿江城市發展;其次要認識到各大城市的定位和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是在國家規劃的引領之下,也會因為市場的調節而不斷變化。
匯聚高質量發展動力
3年來,長江經濟帶以創新引領產業轉型升級,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提升;3年來,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工作有序推進,一批特色小鎮、小城鎮建設穩步推進、初具規模;3年來,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加速形成,為高質量發展匯聚強大動力。
潘家華認為,高質量發展有四個指標:一是要有經濟的增長,而且對環境沒有破壞性影響;二是要有就業的增長;三是要有相應的公共服務保障;四是資源利用效率高。經濟社會各方面協同發展,才能稱為高質量發展。此外,長江經濟帶中西部地區若想實現高質量發展,還應引導人才“回流”,通過政府和市場保障高新技術產業的投入,提升人力資本,大力改善營商環境。
張波認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關鍵的是創新,要通過全面創新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尤其要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推動長江經濟帶從粗放式發展方式轉變為內涵式發展方式。
成長春表示,應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明確各部門職能分工,打破行政壁壘限制,建立區域“多規合一”體系。依托長江經濟帶區域人才、智力密集的優勢,加強創新基礎平臺建設,堅持科技創新驅動,并將東西部產業發展對接起來,推進區域產業轉移與合作,合力建設覆蓋長江經濟帶互為補充的全域產業鏈,構建有機高效經濟體。同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建立綠色低碳的產業體系,推動產業綠色發展。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