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從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麗地,人生只合住湖州。”太湖南岸的浙江湖州,山多水多,河湖縱橫,自古就是人文薈萃、清雅宜居之地。
這里有先天綠色稟賦,也積淀了后天綠色發展基因。2005年,習近平同志到湖州安吉調研,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山一程水一程,漫山遍野都是綠,人與自然兩相宜。然而,這么一座“江南清麗地”,卻一度受到人類活動的傷害,在現代化技術的高效掘進和機動化的高效轉運中,青山滿目瘡痍,河岸支離破碎,河湖黃水湯湯。
7月初,記者來到湖州采訪內河水運轉型發展,感受其近年來的“蝶變”重生。
水運發展曾經“有量無質”
湖州空間區位優勢明顯,內河水運資源豐富。從區位看,東臨上海,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瀕太湖,地處長三角區域中心,是連接長三角南北兩翼和東中部地區的節點城市。從水運資源看,湖州水網密布,截至2013年年底,湖州共有內河航道120條,通航總里程達1000多公里,其中高等級航道密度達每百平方公里20公里。
上世紀80年代,上海、杭州等湖州周邊的大城市開始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建材需求量急劇增長,給湖州水運帶來了機遇。
湖州市港航管理局局長趙列克介紹,素有“中國小萊茵河”之稱的長湖申線運輸碼頭一度“盛況空前”,河道岸邊打幾個樁,能停船卸貨就成了碼頭。
航道里“三天一小堵,十天一大堵”,看起來欣欣向榮,發展卻很粗放。至2013年年底,湖州市內河水運生產性碼頭泊位多達929個,其中500噸級以下泊位619個,占67%。黃金水道長湖申航道源頭的長興縣小浦鎮,沿岸短短5公里曾聚集51家“小散亂”碼頭,平均100多米就有一個。
通往小浦鎮碼頭的301省道,是南方水泥的主要運輸道路,之前每天要承受多達800輛大貨車、每年超過1000萬噸重量的碾壓。
碼頭大多與礦區相連,作業場地一片臟亂差,一車車石子、黃砂、水泥或煤炭直接往船上倒,整個碼頭幾乎從早到晚籠罩在粉塵和噪聲轟鳴之中。有船老大戲稱,這是“看黃河不用去黃河”。
2009年,湖州港以1.49億噸的吞吐量首次跨入了億噸港之列,成為國內沿河首個億噸大港。2012年,湖州港貨物吞吐量高達1.78億噸,位居全國內河十大港口第四位。然而,此時的湖州,進出港貨物仍以礦物性建筑材料、水泥、煤炭等大宗散貨為主,占到貨運總量的90%以上。
一邊是作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的建筑石料供應基地,運輸量不斷攀升,另一邊是運輸質量和效率低下,小散亂碼頭遍布,發展“有量無質”。
探索“內河水運轉型發展示范區”
2013年,湖州市決心對小散亂污的碼頭及礦山進行徹底整治。到2014年,湖州礦山開采總量從2012年的2億噸下降到4505萬噸,礦石等建筑材料急劇縮減。同時,累計淘汰了小散碼頭650座,整治提升碼頭360座。
2014年,湖州港貨物吞吐量從億噸“神壇”跌落,下降至8052萬噸,船舶運力出現過剩。
“這對水運行業造成直接沖擊。當時在湖州跑的船運力多為300萬載重噸,這么一搞,很多船就沒貨運。當時,我們非常擔心水運行業穩定問題。”趙列克說,“我們一直在說水運轉型,實際上當時腦子里一片漿糊,到底應該怎么轉、往哪里轉、轉成什么樣?完全不清楚。”
形勢倒逼之下,湖州開始內河水運轉型發展路徑的研究探索。湖州市港航管理局委托上海海事大學、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等多家單位一起研討,開展了《湖州市水運經濟轉型發展戰略研究》的課題研究。通過該課題,逐步梳理出湖州水運轉型的思路和方向。
2014年,湖州市港航管理局提出了創建國家“內河水運轉型發展示范區”的構想,于2016年10月底獲得交通運輸部正式批復,湖州成為全國首個內河水運轉型發展示范區。
湖州內河水運主要圍繞“五個轉型”加快提質增效,即航道向標準化、網絡化轉型,港口向集約化、專業化轉型,運輸方式向集裝箱河海聯運、多式聯運轉型,行業發展向綠色、智慧、可持續轉型,水運經濟向港口、產業、城市融合協調發展轉型,其目的是從“運石子”轉向“運箱子”,推進水運供給從數量增長到品質提升轉變。
防治污染 綠色發展
綠色發展,讓湖州水運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小浦鎮,拆除淘汰眾多小散碼頭,建成環保型公用碼頭——湖州南方物流碼頭和國內最長耐高溫的22公里“空中運輸走廊”,每年1000多萬噸南方水泥熟料實現“空水聯運”,每天減少運輸車輛往返約2400輛次,實現了生態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湖州全市累計建成岸電設施273套,實現水上服務區及63個大型碼頭全覆蓋,僅服務區兩年來用電量就達13.7萬千瓦時。船舶靠岸以電代油,不僅為船民節約了經濟成本,也大大減少了燃油污染物排放。
為推進船舶防污染工作,2018年,湖州在轄區400總噸以上湖州籍貨船全部安裝生活污水柜的基礎上,又加快推進湖州航區100至400總噸船舶生活污水柜安裝改造工程,目前已完成船舶安裝1500余艘,剩余船舶安裝改造工作也在有序推進中。
湖州全市船舶和碼頭生活垃圾儲存容器配備率達100%,基本實現生活垃圾集中存放、上岸處置;建成3艘油污水接收船和1座岸基接收站,實現了船舶油污水接收市域全覆蓋。為破解內河船舶生活污水直排難題,湖州建成3座船舶生活污水公共接收站和70個碼頭船舶生活污水接收點。
形成三位一體發展格局
河海聯運,引發運輸結構深刻變革,推動港產城實現融合發展。
集裝箱發展勢頭強勁。2017年和2018年,湖州港內河集裝箱分別完成吞吐量35.36萬標箱和47.85萬標箱,位居全國同類型內河港首位;今年1至5月完成19.5萬標箱,同比增長30%。特別是安吉上港國際港務有限公司,憑借與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優勢,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已成為浙江省內河集裝箱運輸的“領頭羊”。
運輸結構持續優化。2017年和2018年,湖州港貨物吞吐量均超1億噸,重回“億噸大港”。同時,水運結構持續改善,礦建材料占比大幅下降,由高峰期的83%下降到47.4%,進出港貨物占比逐漸平衡,由原來的14%比86%調整到43.4%比56.6%。
臨港產業煥發蓬勃生機。南潯綜合物流園區、德清臨杭物流園、長興綜合物流園區、安吉臨港經濟區等拔地而起,推動形成了內河水運、物流園區、臨港產業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臨港經濟占全市GDP比重由2016年年底的19%提升至22%。
轉型發展,湖州水運“蝶變”重生,不僅重回內河水運“億噸大港”序列,而且實現了“春風又綠江南岸”,綠色底色更多、金色成色更足。
(新媒體責編:wx)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