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交通雜志訊)庚子開春的疫情,時至三月,還未結束,而疫情“最初”的“最初”無疑要從野生動物說起,人與自然的平衡一時成為了探討熱點。在暌違八年再度歸來的《主持人大賽》中,董卿點評的“槍響之后沒有贏家”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與此同時,人們也關注到了這個節目。其中一期,在“走出去”過程中,選手們把腳力所到之處、眼力發現之美、腦力思考之深訴諸筆端、鏡頭,發出有溫度、有思想的聲音。央視記者以小見大,挖掘生動鮮活的故事,捕捉沾泥土、帶露珠的感動。“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只有走近最具煙火氣的生活,認真傾聽老百姓的心聲,才能創造出接地氣的作品,把話說到觀眾心里。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新聞專業的盛宴,也是主持人行業的狂歡,與此同時,細細品味,我們在一些講述中也可以看到那些交通人日子、那些交通發展的歲月。
講述者:鄒韻
女,漢族,2009年,鄒韻加入記者行列。2012年10月,美國遭受颶風災害,現場斷水、斷電、信號隨時中斷,鄒韻深入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冒著高空墜物、核電站警戒狀態的風險,與直播間內的康輝進行了直播連線,現是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出鏡記者。
走進援非之路
“For the welfare of the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is one of my lifelong wishes.”
“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的畢生愿望之一。”
——袁隆平
洗手、開門、喝一杯水……去做這些事情僅僅需要短短幾秒,可就在這短短幾秒中,非洲可能就有一個人因饑餓離開人世。基于此,不得不承認,“援非”之路,道阻且長。袁隆平及其團隊克服種種困難,用穩定的糧食產量帶馬達加斯加走出貧困。
從“初入”到“融入”的跨度:非洲島國馬達加斯加,擁有世界第二長的水稻種植歷史,僅次于亞洲國家。然而由于水稻種植技術落后,管理粗放,極大阻礙了產量,如今他們每年需要進口數十萬噸大米。2006年,袁隆平帶著他的援非雜交水稻團隊來到了馬達加斯加。在中國表現良好的雜交水稻,卻遇上了不少困難。
其一,生活上的困難。基地里沒有自來水,只在很遠的地方有一口井。他們只能用大鐵桶把水收集起來,用明礬沉淀兩天,再燒開才能使用。當地的水質有多差?隨行的小翻譯全身長滿了小疙瘩。
其二,當地人的不理解。生活上的種種困難,團隊可以克服,但是“滿腔熱血”和“不相信”相撞,其中的五味陳雜可想而知。當援非雜交水稻團隊滿懷熱情地告訴當地人,要幫助他們種植產量可觀的雜交水稻時,當地人充斥著“不相信、不理解、不了解”,覺得這是“魔稻”,是不可想象的。
其三,技術問題。當地有一種特殊的青蛙,它并不像我們常見的害蟲克星,反而專愛吃水稻;還有一種變色龍,雖然不吃水稻,但喜歡在成熟的稻田里“沖浪”,壓倒大批水稻導致減產。
團隊將各種困難一點點全部攻克,雜交水稻在馬達加斯加的試種大獲成功,種植面積達到兩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達到7噸,而當地水稻原本的產量僅有每公頃2.5噸。2017年的一次水災,當地的水稻都倒了,只有中國的雜交水稻屹立在那里。而后,團隊走出了馬達加斯加,在非洲的16個國家都種上了金黃的稻穗。在中國農業技術專家們多年的努力下,已經成功培育出3種適合當地土壤氣候,且高產、耐旱、抗洪、抗倒伏的優質雜交水稻種子,累計推廣雜交水稻4萬公頃,增產稻谷12萬噸以上。這個國家的2500萬人,現在已經能夠在食物方面自給自足了。馬達加斯加當地人再提到雜交水稻,再不稱其為“魔稻”,而是直呼“擦拉貝”,也就是當地語里最好的東西。
鄒韻拿出了一張馬達加斯加面額最大的紙鈔,驕傲地向大家介紹印在上面的雜交水稻,并表明這被列入該國的發展國策。
一個世界的傳說:鄒韻采訪袁老的那一天,他已經工作了一個上午,有些許疲憊。但被問及為什么要在非洲發展雜交水稻之時,袁老立刻來了精神,用英文堅定地告訴全世界:“For the welfare of the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is one of my lifelong wishes.”(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的畢生愿望之一。)
是誰讓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是誰讓中國由世界糧食救援的接收者變為國際糧食安全的保衛者?又是誰讓非洲一些國家的民眾克服饑荒吃上飯、保上命?在所有無私奉獻的人中,在無數默默耕耘的英雄中,袁隆平是一個無法抹去的名字。
致敬袁隆平,致敬天下“糧”心。無論飆英語還是談夢想,無論說數字還是抒豪情,袁老的言談都讓人印象深刻。當已經年近百年大關的他說出這句話時,熒幕前的人是否也會熱淚盈眶;是否也感受到了何為抱負,何為責任,何為胸懷,何為擔當;是否也讀懂了他的希望,可以用雜交水稻造福世界各國人民,解決非洲的糧食安全問題。
誠如鄒韻最后所說,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更應該感謝心懷世界的播種者們。和鄒韻一起走出去,視野開闊,去看看日益增加的國際威望,去看看“幫扶”的因,“一帶一路”的果。
講述者:李七月
李七月,出生于1987年7月2日,中央電視臺主持人、記者。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曾獲第六屆中央電視臺(CCTV)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優秀獎。曾擔任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遠方的家》欄目出鏡記者,2015年9月7日進入《華人世界》欄目組擔任主持人。
走進步班郵差
曹正富,河北蔚縣的一位步班郵遞員,默默堅守的責任,平凡中不平凡的堅守,十年如一日的不放棄,就為了在那個偏僻的地方,大家可以收到“信息”。同時用自己的行動告訴那里的人們,他們沒有被遺忘。
這個誤會用“八年”解開:李七月第二次參加主持人大賽。八年前,李七月將曹正富請到了現場采訪,在采訪的300秒時間里,她沒能采訪到一些有價值的信息。8年后的今天,她從跌倒的地方重新站了起來,帶著她當初的失敗印記重新站在主持人大賽的舞臺上。彼時的李七月是有些灰心的,她以為自己運氣不好,碰到了一位不善言談的嘉賓。第六屆主持人大賽惜敗之后,李七月去做了外景記者,而這段長達5年的外景記者生涯讓她明白了一些事情。那就是當初她的認知是膚淺且主觀的,她“誤會”曹正富了。
她跑到實地采訪了八年后的曹正富。跟著他的腳步一起去村子里面送信,體驗步班郵差平時的工作內容,在這里她找到了曹正富不善言談的原因。曹正富送信的地方地處深山,需要翻山越嶺,山路崎嶇陡峭,無法使用交通工具,只能靠著雙腳丈量。那曲曲折折的長長山路是曹國富一個人走,一路上沒有人說話,經年累月就養成了他不善言談的性格。正如曹正富自己所言“挺憋的!”但這就是曹正富的職業。
是彌補遺憾,也是感受震撼:“這場比賽我希望對曹師傅進行一次回訪,真正了解他的工作,也彌補那一場遺憾。”
八年過去了,五十七歲的曹正富依然是一名步班郵遞員,每天他還是會從山下將報刊和郵件分批送往各個村子,二十四年,他靠著雙腳徒步行走了將近三十萬公里的山路,當然,八年來很多村子都已經通車了,2018年,曹師傅的孩子給他留下了一輛汽車,現在他終于可以開著這輛車前往一些大村子,目前在飛狐峪的二十七個村落當中,有八個行政村已經修通了公路,但是因為交通成本太高,至今仍然沒有任何快遞公司來承攬這里的業務,二十多年來,曹師傅是這里唯一的一名郵差,曾經的電報、信件、匯款單、錄取通知書都經由他手,很多家庭的重要時刻都和曹師傅有關。
“他是個好人,他是個最大最大的好人,不管冬天,不管夏天,他就是一有了(郵件)他就挎著(郵包)送來了,送來了就。”這是最樸實的評價,也是最高的評價。
李七月認為,對于那些還沒有通車的村子來說,曹師傅其實更是村民和外界聯系的一個重要紐帶。或許七月通過這次腳力的考察,才知道曹正富平凡堅守的意義和偉大所在。
講述者:姚軼濱
1985年出生,吉林長春人,2013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四屆十佳播音員主持人比賽最佳新人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央廣新聞晚高峰》節目主持人,以活潑而不失深度的主持風格見長,頗受好評。
走進“車”的故事
在我們一直追求高速度的現在,我國的“天河一號”運算一小時相當于13億人同時計算340年以上,5G半秒就能下載一部電影,“復興號”時速350千米……在我們以“中國速度”驚訝世界的時候,我們很難想象,在偏僻的四川大涼山,有一輛特殊的列車,也是唯一一輛“小慢車”。
在四川的大涼山深處,有一趟非常特殊的列車,今年44歲的彝族大姐阿西阿呷,她是這趟列車的車長,她管這趟車叫“小慢車”,小是因為這趟車全長只有三百五十三公里,而“慢”是因為中國高鐵一小時就能跑完全程,這輛車卻要朝發夕至地跑上九個小時,但可以保證“小慢車”是中國最熱鬧的一趟列車。
隨著他的講述,熒幕上出現了一輛寫著“扶貧先鋒號”幾個字的綠皮車。帶著大大小小行李的人在火車站走來走去,樸實無華的鄉親們排著長隊走上車,隨著鏡頭的推進,可以看到列車中談笑的小姐妹、樸實的大姐、寫作業的孩子、框中的雞和鴨……
大家都管“小慢車”叫做“移動的集市”,很多人都是坐著“小慢車”把自家的農副產品賣到附近鎮子的集市上,然后買上鹽、水果、蔬菜、日用品,再坐著車回家。阿西阿呷從這趟車上的一個普通列車員到車長,這條線她已經跑了二十三年,“要上車的往前走,往前走”“看他一下,(他)上完就開車了”她從車廂走過,幫乘客整理行李,提醒乘客上下車。
……
在5分鐘內,以從小坐“小慢車”長大、現在成為列車長的阿西阿呷為串聯講述的中心人物,卻充分地體現了“小慢車”上最真實的生活和“小慢車”附近村莊的真實情況,用生動的語言和畫面呈現了“小慢車”上的日常。他們通過這個“小慢車”走出去,把自家的農產品帶去賣;他們把“小慢車”變成娘家與婆家的橋梁,變成了通往學校的車。“小慢車”是“生命線”,也是“希望線”。
我們似乎慢慢了解了,這輛每天會對開一列,橫穿四川涼山州最貧困地區“小慢車”的故事,領略了貧困村的現狀和人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明白彝族列車長阿西阿呷在大涼山23年的堅守,真切感受到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具體落實。
“小慢車的票價標準是1995年的,最便宜的只要兩塊錢,全程三百五十三公里也只要22塊5,貨物不算錢。”這輛火車每年都要虧損,但這輛“小慢車”還將繼續開下去。
寫在最后:
交通行業是一個自強不息的行業,是一個自主創新追求卓越的行業,是一個愛國愛民甘于奉獻的行業,這是一個有責任、有擔當、有速度、有溫度的行業。社會交通的高速發展,離不開千千萬萬交通人的拼搏與堅守。走出去,走到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交通人身邊,他們的奮斗經歷也是人世間最美好的筆,描繪出時代發展的壯美畫卷。
(來源于2019《主持人大賽》 白曉娜整理)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