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西藏經濟社會全方位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的70年,也是西藏政治制度、民生福祉實現大跨越的70年。
70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眾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社會制度實現歷史性跨越,經濟社會實現全面發展,西藏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踏上新的征程,西藏正向著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奮力前行。
自即日起,本報開設“雪域歡歌70載·西藏啟航新時代”專欄,講述西藏和平解放70年的歷史巨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實現跨越發展的故事,激勵廣大軍民為譜寫雪域高原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新篇章貢獻力量。
這一天,深深刻印在達瓦堅參的心里,“再也忘不掉”。
2021年7月21日,習主席赴西藏考察調研,走進達瓦堅參位于林芝市巴宜區嘎拉村的家。
“那天下午,習總書記來到我們家里,特別和藹可親地和我們圍坐在客廳里聊家常。我告訴總書記,靠著跑運輸、桃花節分紅、土地流轉、種植養殖,去年全家收入超過30萬元。總書記聽了十分高興。”達瓦堅參說。
7月底,在嘎拉村見到達瓦堅參。站在他家整潔的院子里,寬敞明亮的藏式二層小樓,花草葳蕤,桃子掛在枝頭,倉庫里糧食滿滿,空氣里透著安居樂業的祥和。
“有了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我們才過上了好日子。”嘎拉村的美好生活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結黨領導人民治藏穩藏興藏的成功經驗,形成了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如今的西藏各族人民,正同全國人民一道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發,努力譜寫雪域高原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五星紅旗,最鮮艷的色彩
在進藏路上,聽到最多的,是關于五星紅旗的故事。
這里升起了西藏的第一面五星紅旗——
1950年,昌都戰役取得勝利。昌都市江達縣崗托村村民普巴記得,那時他只有8歲,大約十八軍渡江后兩三天,他下山時第一次看到五星紅旗。他說,當時并不知道這面旗的意義,但第一眼看見,“就覺得特別好看”。從十八軍官兵那里,他知道了毛主席,知道了五星紅旗象征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國人民大團結。
從此以后,普巴在自家屋頂掛上五星紅旗。1969年,普巴參軍入伍,守衛邊境,“我參軍、入黨,就是想做和解放軍一樣的人,保家衛國。”
如今,年事已高的普巴腿腳不便,便將上屋頂更換國旗的任務交給小孫子普布次仁。普布次仁說,他的夢想是“當特種兵”。
“西藏工作必須堅持以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為著眼點和著力點。”從家庭到學校,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到紅色旅游景區,西藏軍地充分發揮豐富紅色資源的教育功能,讓愛國主義精神在雪域高原薪火相傳。
這里誕生過一面手繡的五星紅旗——
山南市隆子縣玉麥鄉,坐落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玉麥很大,境域面積達3644平方公里;玉麥也很小,很長一段時間里,這片土地上的居民只有卓嘎、央宗姐妹二人和她們的父親桑杰曲巴。
卓嘎還記得,兒時的一天,父親將黃布裁剪成五星,縫在長方形的紅布上。此后30多年的放牧戍邊歲月里,父女三人走到哪里就把五星紅旗帶到哪里。
“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擁有4000余公里邊境線的西藏,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屏障。習主席在給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中寫道:“希望你們繼續傳承愛國守邊的精神,帶動更多牧民群眾像格桑花一樣扎根在雪域邊陲,做神圣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
在察隅縣沙瑪村,村民兵連與邊防連官兵聯合巡邏護邊,已經有六七十年的歷史。聽著解放軍在沙瑪村戰斗故事長大的民兵連長次旺多吉,常與駐軍官兵一起帶著五星紅旗巡邏。他指著不遠處的沙瑪烈士陵園說:“烈士們為了守護我們的國土和家鄉獻出寶貴生命,如今我們更應守好每一寸土地。”
“加強民族團結 建設美麗西藏”,201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慶祝大會上,中央代表團贈送了由習主席題詞的賀匾。堅定有力的12個字,迅速傳遍雪山草原、城市農莊。
“要加強邊境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各族群眾扎根邊陲、守護國土、建設家鄉。”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確定了支持西藏的一大批重點建設項目,制定了惠及西藏各族人民的一系列特殊優惠政策,在全區628個邊境一、二線行政村實施小康村建設,圍繞水、電、路、教、科、文、衛等10個方面,改善6.2萬戶、24.2萬名邊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懷著對黨和祖國的熱愛與感恩,西藏各族群眾爭當“神圣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
所到之處,家家戶戶飄揚的五星紅旗,是雪域高原最鮮艷的色彩。對祖國的熱愛、對民族團結的高度認同,是西藏軍民共同的心聲。
通往幸福的奇跡之路
“沒走過318國道的通麥天險,就不知道川藏公路的艱險。”在林芝市波密縣易貢藏布江上,3座大橋橫跨在高山懸崖之間。
上世紀50年代,十八軍官兵以“讓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的決心和行動,打通了川藏線上的這處“咽喉”。
站在曾被稱為“死亡天險”“通麥墳場”的地方,看到橋頭不遠處巍然聳立著“川藏線上十英雄”紀念碑,碑文記錄著一段悲壯的歷史。1967年8月,10位汽車團官兵在此處遭遇特大山體塌方,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2000年4月,當地發生罕見巨型山體崩滑,原有的通麥水泥橋被沖毀。建設者們歷盡艱辛,于5月建成懸索吊橋、12月建成汽車保通便橋。2015年底,通麥特大橋通車,汽車通過這一路段的時間由過去的2個多小時,縮短到20分鐘。
70年來,一條條通往雪域高原的天路,是奉獻的路、奇跡的路,也是希望的路、幸福的路。
林芝,宛如川藏線上的一顆明珠。然而,在西藏和平解放、川藏線建成通車前,當地人民的生活卻十分艱難。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西藏。”有著50年黨齡的林芝市巴宜區退休干部其祖,出生在農奴家庭。西藏和平解放前,他的8個兄妹有5人因生病得不到救治而去世。“小時候我只有一件羊皮襖,白天當衣服穿,晚上當被子蓋。”他說道。
貧困,一直是幸福路上的攔路石。
“早在西藏和平解放初期,進藏部隊官兵就做了許多扶貧濟困的工作。廢除封建農奴制度后,黨和政府致力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其祖說。
西藏曾是全國貧困發生率最高、貧困程度最深、扶貧成本最高、脫貧難度最大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黨的十八大以來,連續5年召開深化對口援藏扶貧工作會議,通過精準施策、精準幫扶,西藏打贏脫貧攻堅戰。截至2019年底,西藏62.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74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目前已脫貧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萬元。
這個勝仗,打得不容易。在西藏與貧困決戰的一支支隊伍里,一直活躍著迷彩身影。他們和當年進藏部隊的前輩一樣,一心盼望著、幫助著各族群眾過上好日子。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軍區各級傾力幫扶70個特色產業,幫助130個貧困村、2886戶貧困戶、9551名貧困群眾如期脫貧。
在工布江達縣朱拉鄉海軍希望小學陳列室里,便可以看到一個紅色小書包,雖然邊角有些磨損,但上面“海軍希望小學”的字樣依舊清晰。書包的主人名叫拉巴。20年前,第一批對口幫扶的海軍官兵從東海之濱來到雪山腳下,給學生們帶來書包、文具盒、課外讀物等。拉巴說,那天,許多同學和他一樣,有了人生的第一個書包。
從拉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畢業后,拉巴回到母校任教。如今,他已經是學校副校長。在海軍官兵的接續幫扶下,破舊的校舍變成了現代化的三層教學樓。
在所到之處,感受到各族群眾的幸福之情、感恩之情。如同在西藏第一條電氣化鐵路——拉林鐵路上奔馳的復興號列車一樣,西藏人民的生活正在現代化道路上不斷前進。
守護雪域高原的綠水青山
“只要‘吉祥鳥’的叫聲多,這里就會風調雨順,牛羊就長得肥壯。”
清晨太陽升起,喚醒位于拉薩市林周縣的黑頸鶴自然保護區。退役軍人、黑頸鶴民兵巡護分隊隊員達瓦帶上望遠鏡、對講機,開始了例行的巡護。
“從記事起,村里的老人就告訴我,黑頸鶴是雪域高原的‘吉祥鳥’。”達瓦說,“隨著近年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來越冬的黑頸鶴越來越多。保護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風景,吸引了很多游客。”
“必須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習主席指出,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世界負責的態度,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護好高原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
黨的政策和主張落地生根,裝扮著這片壯美山川。“十三五”期間,西藏建設各類生態功能保護區22個,全區45%的區域被列入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如今的西藏,農牧民“不再和大自然搶飯吃”的意識越來越強,逐步壯大的文化旅游、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帶動更多群眾吃上了“生態飯”。
從伐木為生到藏地“桃源”,嘎拉村的脫貧致富,得益于每逢春天漫山遍野綻放的野生桃花。“這是大自然的饋贈,村民們都懂得愛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村鄉村振興專干益西曲珍說,為了調動村民積極性,將可回收物變廢為寶,今年年初,村“綠色銀行”正式運營。
“30個啤酒瓶100積分……”在墻上張貼的兌換明細表上,各類可回收物對應的積分一目了然。對面的貨架上整齊擺放著調味料、暖水壺等日用品。益西曲珍說道,村民們兌換最多的就是油鹽醬醋之類的調味料。
保護好西藏生態環境,利在千秋、澤被天下。“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已經成為西藏各族群眾的自覺行動。駐足“綠色銀行”,不禁心有所動: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的藏族同胞,越來越珍視綠水青山的價值,他們為保護生態所做的點點滴滴,必然會換來幸福生活的好滋味。
(新媒體責編:xmtqyd)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