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 大國擔當
——中國救撈砥礪奮進的五年·專項行動篇
在承載期盼的搜救現場、在千鈞一發的搶險前線、在需要護航的每寸海域,總有一群勇士用執著與堅守,詮釋著關鍵時刻發揮關鍵作用的擔當精神。他們,就是交通救撈人。
馬航MH370搜尋團隊齊心協力釋放拖魚。
不曾放棄的跨洋大搜尋
2014年3月8日,馬航MH370 客機失聯,機上154 名同胞的安危牽動著人們的心。按照部署,交通救撈派出3艘大功率專業救助船,攜帶相關設備和100 余名專業人員,歷時65天,完成32萬平方公里的海上大搜尋。
2015年9月30日至2016年12月3日的332天里,按照中馬澳三方政府聯合聲明和交通運輸部統一部署,“東海救101”輪再赴南印度洋執行馬航MH370客機水下搜尋專項任務,在渺無人煙的南印度洋西風咆哮帶,搜尋團隊共掃測海域2528.8平方公里,查找可疑區域39處。
“你看我們這艘船挺大的吧,船長100多米,功率14000千瓦,還有直升機起降平臺和機庫,是國際上最先進的救助船之一,可到了廣袤浩瀚、氣候惡劣的南印度洋,便顯得渺小而脆弱。”盡管擁有豐富的遠洋經歷,但這次南印度洋之行還是讓“東海救101”輪船長劉學洪捏了一把汗。
由于負責搜尋的水域遠離國際商船航線,距離最近的補給點也有1300海里,單程航行需要4天半,屬于真正的海上“無人區”,而每個航次任務至少要在海上堅守40多天,無論是體力上還是心理上,這此任務對救援團隊來說都是一次挑戰。
“正是這樣的磨礪,讓‘東海救101’輪初步積累了深海遠洋跨國聯合搜尋的經驗。”東海救助局局長肖躍華說。
遼寧抗洪搶險中,解救受困群眾。
百名受災群眾大轉移
這里有剛滿月的嬰兒、臨產的孕婦,還有七八十歲的老人……
2013年8月22日,當遼寧撫順被洪災肆虐,整個清原縣多數村莊一片狼藉,大批群眾被困洪水中時,北海第一救助飛行隊立即指派兩架專業救助直升機千里馳援。
“當時我們看到的第一景象就是:整個清原縣城被淹在水里,原本只有10厘米深的小河溝水位一下漲到8米!”北海第一救助飛行隊絞車手陳剛說。由于雨水太大太急,造成這些山溝里建起來的村落出現泥石流、山體滑坡,大水沖垮了房屋,水里有連根沖起的大樹、家電、磚瓦,甚至有一個養豬場1000多頭豬全部被沖走……
山地救援猶如踩在刀刃上。陡峭蜿蜒的山谷、變幻莫測的氣象、復雜密集的高壓電,不僅嚴重影響飛行救助的時效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脅了救助機組的人身安全。
在一名臨產孕婦的緊急轉運過程中,由于被困村莊遭洪水破壞,地面到處都是洪水過后留下的樹根、泥沙、巨石等障礙物。“但是,孕婦不能吊運,只能選擇野外落地的方式,用擔架抬上飛機。”陳剛說。在經過幾番盤旋偵察后,他把大半個身子伸出機艙,指揮飛機成功著陸,并將產婦及時送醫。
此次搶險救災中,機組人員克服艱難險阻,投放救援物資3.6噸,轉運被困群眾和傷員104人,創造了救助飛行隊遠赴內陸執行抗洪救災任務救助人數的新紀錄……
“東方之星”輪被打撈出水。
守護生命的尊嚴
2015年6月1日夜晚,“東方之星”號客輪由南京駛往重慶途中,突遇龍卷風,頃刻間傾覆翻扣,船上400多人遇險。交通救撈組織精兵強將,以最快速度趕赴現場。
制定科學的打撈方案,是最先擺在應急隊面前的難題。“沉船扳正、起浮作業中,可能產生未知的風險因素很多,需要精確核算所需的起浮力,還要防止起吊過程中翻轉、滑落、折斷,從而可能造成對幸存者的二次傷害或對遺體的損壞。” 上海打撈局副局長蔣巖說。結合歷次打撈工程中積累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改進的打撈方案最終敲定。
在方案實施過程中,應急隊員勇往直前,克服了一個又一個難關。穿引過底鋼纜時,為了不被水流沖走,潛水員孫寶鋒用腿緊緊地夾住江底的大石頭,用肩膀頂在難船船舷上,固定住身體,再側著身,把手中的攻泥竹片從縫隙中,由低往高,一點一點地捅了過去。在另一旁接應的潛水員李新則冒著呼吸臍帶被受損船體割斷的生命危險,義無反顧地鉆進船底,在水下漆黑的環境中,接過了捅來的竹片。
救撈搜救應急隊員通宵達旦,連夜奮戰,大部分隊員的睡眠都嚴重不足。然而,沒有一個人叫苦喊累,因為大家只有一個信念:抓緊工作,趕快下潛,把人救出來,把船撈出來。
完成我國航天員海上救生訓練任務。
特殊的“護航”任務
2017年8月21日下午,山東煙臺附近的海域上演著一場海上大“救援”,參演主角是16名中國航天員和2名歐洲航天員,其中有我國進入太空第一人楊利偉。這是我國航天員首次在真實海域開展救生訓練,也是首次有外國航天員參與我國組織的大型訓練任務。
無論是為航天員海上訓練提供保障,還是在衛星、宇宙飛船上天的海上應急救援保障中,每當國家需要之時,交通救撈人總是沖在最前面,筑牢生命保障線,認真完成“護航”使命。
2016年10月17日7時45分,“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射升空。交通救撈派出4艘專業救助船、3架救助直升機,在西起連云港、東至關島的水域構筑了一條2500海里的生命保障線,確保飛船發射上升段出現特殊情況需緊急返航時,能快速搜尋打撈返回艙和救助航天員。
“為了成功完成‘神舟十一號’飛船海上救援保障任務,保障團隊經歷了二個多月的前期改裝和海上試驗、訓練等籌備工作。”參與保證任務的北海救助局救助船員高健說,“整裝待發的時刻,每個人都滿懷期待,內心中充滿著驕傲與自豪。”
5年來,救撈系統先后獨立承擔了“神州九號”“神州十號”“神州十一號”飛船海上救援保障任務。
起重船“德瀛”輪、“得渡”輪準備起浮沉船。
為了那一方碧海
為保障海上交通安全,保護海洋環境,創建綠色、平安、文明、暢通海區,清除礙航沉船沉物和潛在重大污染源,渤海海域“碧海行動”于2014年開始實施。截至目前,交通救撈人已成功打撈渤海灣沉船36艘,預計到今年年底將累計打撈沉船50艘。
今年盛夏,北方大地被高溫籠罩,海上也是酷熱難耐。“碧海行動”遼寧海區項目經理邢思浩,帶領著他的潛水員和船員們,執行2017年渤海灣“碧海行動”“方舟020”輪打撈工程。烈日當空,甲板上的溫高達50攝氏度,人稍一動作,便汗透衣衫。
不辭辛苦的奮戰源自于內心的一份責任。“在‘方舟020’輪的不遠處,有一艘 2016年因撞上海底沉船而沉沒的‘LianMeng 9’輪,要是早一點把下面的沉船打撈起來,‘LianMeng 9’輪也就不會沉沒了。”邢思浩露出心有不甘的表情,“不過,這一次我們要把這兩條船一起撈起來。”
自“碧海行動”啟動以來,邢思浩作為項目經理,從南到北、由東到西,已經為此連續奮戰多年。“每一分鐘都是為了守護那一方碧海的安寧。”邢思浩說。
“南海救118”輪執行任務。
“沒有我們啃不下的硬骨頭”
2015年年底,兩艘船只在我南海某島礁先后擱淺,由于該島礁位于南沙群島海域,遠離陸地,周邊情況十分復雜,為清障作業增添諸多難以預料的困難。2016年2月,為保障海上航行安全,交通運輸部要求救助打撈力量前往實施海上清障工程,南海救助局接命后派遣“南海救118”輪、“南海救115”輪兩艘遠洋救助船執行任務。
為萬無一失完成這項艱難工程,在部救撈局的精心指導下,南海救助局高度重視,專門抽調精兵強將,會同廣州打撈局的打撈專家以及多名經驗豐富的救助潛水員隨船前往。
在對第一艘鋼質擱淺船進行脫淺作業時發現,由于船底插入許多礁石,且船艙底部有石塊重物,僅靠一艘救助船無法順利將其拖帶出淺,經現場工作組討論,由另一艘“南海救115”輪前來增援。在兩艘救助船緊密配合和救助人員共同努力下,該擱淺漁船最終被成功處置。
對另一艘木質擱淺船的清障也絕非易事。由于擱淺位置太淺,救助工作艇無法靠近帶纜,只能完全靠人力涉水徒步把250米長、總重超過1噸的纜繩從工作船牽引至擱淺船。現場因岸灘效應,回頭涌浪高達3米,十多名救助人員在海浪低及腰、高過頂的險灘中艱難前行,常常是人剛前進3米,又被浪推回2米,橙黃色身影在席卷的白浪中若隱若現,讓見到此幕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經過救助人員努力,木質漁船也最終被成功拖離礁盤妥善處置。
南海島礁又恢復了往日的清澈與寧靜。“工程再困難,我們也要做!干救撈這行的,沒有啃不下的骨頭!”在此次清障工程中因操船技術過硬,被譽為“賴懸停”的船長賴志興如是說。
潛水員完成任務后出水。
用指尖探尋生命
2016年6月4日,四川廣元白龍湖景區一艘游船突然翻沉,1人死亡,14人失蹤。事故發生后,交通救撈31名勇士千里馳援。
經探測,沉船水域水位較深,達69米,周圍水域最深處達百米,已大大超出空氣潛水60米的極限,必須采用混合氣潛水,普通的社會救援力量根本無法施救。
“混合氣潛水需要閉式鐘等專業設備,但是由于當時條件并不具備,我們就用空氣潛水用的吊籠等設備進行混合氣潛水,相當于用白求恩時代的設備做了一次現代化的手術。”煙臺打撈局潛水醫療保障中心主任紀培浩表示。
氦氧潛水剛過24小時還不到36小時的合理安全時間,頭一天的疲勞作業還沒有緩過來,潛水員姜驥和劉思材再次下水,并成功將一名遇難者安全帶出水面。在合理的風險范圍之內,做出最大的努力,這是他們的堅守。
經過4天搜救,勇士們搜尋打撈起11具遇難者遺體,用技藝、膽識、情懷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給遇難者家屬以莫大安慰。
“華天龍”輪打撈被臺風吹倒的卸船機。
創造打撈新速度
2015年10月,超強臺風“彩虹”正面襲擊廣東湛江,狂風所到之處一片狼藉,碼頭、港口設施損毀嚴重,多艘船舶沉沒、擱淺,湛江地區居民財產和人身安全面臨嚴重威脅。
“整個湛江市好像都被大風刮倒了,癱瘓了好一陣,連打電話都困難。”至今回想起來,廣州打撈局救撈工程處起重總監、高級撈工戴長根仍然唏噓不已。
臺風肆虐之后,應急搶險隊伍火速奔赴現場救援。經過連續22個晝夜的奮戰,搶險隊相繼救助、打撈11艘船舶,并清理了災區航道和水面油污。平均2天一艘船舶的打撈速度,創造了中國救撈史上的新紀錄,確保了湛江港集團、寶鋼湛江鋼鐵有限公司碼頭等港區以最快的速度恢復生產。
□評論
關鍵時刻顯本色
每一次大營救都驚心動魄,每一次下潛都兇險萬分,每一次深海打撈都凝聚期盼……如果說錦上添花是在演繹精彩,那么救撈人始終扮演著雪中送炭的英雄暖男。危難面前,他們的出現總能峰回路轉;關鍵時刻,他們更是用實力彰顯了大國擔當。
五年來,救撈系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不斷加強救撈能力建設,應對復雜局面和處置重大突發事件的能力不斷提升。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大力推進和海洋強國、海運強國戰略的深入實施,特別是在一些重大事件、重大工程中,救撈系統干部職工一切以人民為中心,堅決完成國家使命任務,關鍵時刻發揮關鍵作用,英雄本色熠熠生輝。
這是砥礪奮進的五年,是中國救撈圓滿完成多項重大國家任務的五年,亦是見證中國向救撈強國邁進的五年。上海打撈局將韓國沉沒近3年的“世越號”整體打撈出水;煙臺打撈局圓滿完成3000米級ROV(水下機器人)海試任務,標志著中國救撈具備3000米級深水救撈能力;“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射升空,交通救撈構筑了一條2500海里的生命保障線;6名潛水勇士將鮮艷的五星紅旗插入313.5米的深海,標志著我國大深度飽和潛水技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當遼寧撫順被洪災肆虐,救助飛行隊立即指派兩架專業救助直升機千里馳援,始終將人民放在心中……
五年中有太多的紀錄被打破,交通救撈始終保持著沖鋒的姿態,用實力和勇氣捍衛著中國救撈的尊嚴與榮譽!
一切動力的源泉,來自于近五年來愈加完善的頂層設計,國家戰略的引領發展和救撈精神的傳承發揚。
從2007年交通救撈首個國家級規劃——《國家水上交通安全監管和救助系統布局規劃》開始,到2014交通運輸部《關于加強專業救助打撈工作的意見》,以及2016年9月,交通運輸部印發的《關于深化救撈系統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這些重要文件的出臺,為交通救撈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描繪了宏偉藍圖。向改革要動力、以改革增活力,廣大救撈干部職工對改革有了更多的認同感和獲得感。新的活力被激發,進而增添了救撈事業闊步向前的新動力。
與此同時,國家戰略的持續引領,為專業救撈體系加快建設提供了黃金機遇期。未來,在深遠海救撈能力和應急服務保障能力建設、維護國家利益和海洋權益、保障海上人命環境財產安全和國家海上戰略通道物資運輸安全方面,交通救撈大有可為。
“把生的希望送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這是幾代救撈人的莊嚴承諾。也正是這樣一份舍我其誰的擔當與情懷,讓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救撈的明天會更好!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