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群團工作是黨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作為中央國家機關的群團組織,交通運輸部直屬機關群團工作在部黨組的領導下,特色突出,成效顯著,亮點紛呈,得益于有一支無私奉獻、熱愛公益、勇于擔當的群團干部隊伍。
為貫徹落實好中央及部黨組的部署要求,本版推出展示群團干部風采的《燦爛“群”星》系列報道,鼓舞士氣,推廣經驗,促進群團工作不斷深入,讓黨的群團工作更加“星光燦爛”,讓群團組織在服務轉型發展中發出更多“好聲音”,釋放更多正能量。
鄭院生
以真心架起工會工作之橋
翻閱事跡匯編《我們的王淑芳》《我們的兄弟》,有“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走出北斗“星”路的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王淑芳,有在舟曲泥石流災害中跳進鏟斗運送海事衛星終端和應急通信箱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劉建,有在天山南北為交通信息化建設奔走的孫騰達……他們在崗位上發光發熱,事跡感人。作為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工會副主席,鄭院生是他們成長的見證者和記錄者,更是讓崗位建功的種子在通信信息中心發芽、成長的“播種者”。
“架橋梁、做紐帶、辦實事,作為工會干部,眼里要看到工作,心里要想著職工。”鄭院生認為,工會干部必須付出真心,才能發揮好職工與工會之間的橋梁作用。
作為在單位工作了27年的“老兵”,職工的認可是對他最大的褒獎。在同事的眼中,“鄭主席十分敬業,又能和職工融在一起。”他的一顆真心,串聯著通信信息中心大家庭,溫暖著職工的心。
典型推樹“長”出文化果
“在部隊期間,她就參與了兩代北斗系統的建設,現在所做的工作都是為交通運輸部服務、為交通運輸系統服務。王淑芳不愧為先進,在哪都干得好。”鄭院生不由地稱贊。2017年,通信信息中心成立了王淑芳工作室,依托交通運輸信息化技術研發平臺,讓王淑芳精神的全面展現和闡釋有了更加實在的載體。
“一生擇一事”的王淑芳是交通運輸系統職工中的榜樣,工會的推樹先進工作,讓她的故事為人所熟知。鄭院生介紹,通過職代會、工會干部培訓、小組長培訓,他們經常邀請王淑芳等優秀職工座談,組織其他職工學習交流,讓勞模精神成為通信信息中心的一種文化傳承。
“身邊人說身邊事,弘揚勞模精神,讓每個職工都參與進來,使每個層面每個崗位都有看得見夠得著的榜樣,將職工認可的立得住、可學習、可趕超的典型推選出來,分類培養、逐級推樹。”鄭院生介紹,以這樣的理念,通信信息中心形成了以王淑芳為代表、各級各類先進典型持續涌現的局面。
通信信息中心組織編印的《我們的王淑芳》《我們的兄弟》事跡匯編,宣傳職工在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救援和支援西部建設中的突出事跡,讓通信信息中心“學習先進、爭做先進”的崗位建功風氣越來越濃。
“這兩本事跡匯編滿滿的都是正能量,給我們的觸動非常大!”通信信息中心智慧交通事業部經理隆良波在閱讀了事跡匯編后說。
在文化成果的帶動下,勇于奉獻、崗位建功的正能量,正不斷引導著中心職工成為交通運輸事業的建設者、奉獻者。
給職工吃上“暖心丸”
“工會干部能到一線船上來看我們,我們的干勁更足了!” 在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的施工現場,正在船上安裝通信設備的職工黃繼達感動地說。今年6月,鄭院生來到廣州公司,代表工會看望一線職工。
“他們真的很辛苦。”回憶起當時的場景,鄭院生說,當時船艙內異常悶熱,溫度達到了40℃,職工大汗淋漓工作的樣子讓他記憶猶新。
通信信息中心在北京市有8個辦公區,在上海、廣州等地都設有公司。鄭院生一直在思考:在分散的辦公條件下,如何為職工服務?在點多線長的情況下,怎樣串起工會工作?
自2013年擔任工會副主席以來,鄭院生每年都會到區域公司走訪調研,看望慰問生活困難職工、勞模、掛職干部、外派干部家屬。在職工工作一線,在困難職工的家中,總能見到鄭院生的身影。
中心職工孟令吉患肝癌需要進行肝移植,同年,妻子又做了膝關節置換手術,不在醫保范圍內的花費有近80萬元,讓他們的生活陷入了窘境。鄭院生了解情況后,多方為孟令吉申請困難補助。當鄭院生將中央國家機關、部直屬機關、通信信息中心撥給的48000元困難補助送到孟令吉手中時,他流下了感激的熱淚。
在了解到職工缺少鍛煉場所這一情況后,鄭院生多方協調,在2015年促成了通信信息中心羽毛球場館的建設。鄭院生說:“職工對此很滿意,說工會給辦了實事,我也覺得很欣慰。”
慰問一線職工,發揮工會委員會作用,成立伙食委員會,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工作的方方面面,鄭院生都積極優化模式和流程,傾注了自己的心血。
通過OA辦公內網、職代會,通信信息中心工會積極組織職工建言獻策,提出對單位發展的想法、看法,并認真對待職工的訴求,能解決的及時解決。2014年獲評交通運輸部模范職工之家,2015年獲評全國模范職工之家,通信信息中心的職工之家建設成績豐碩。
“職工之家建設體現的是一個單位里職工的精神面貌,最大的作用就是職工有事能找到組織。”鄭院生說。
張曉松
職工之家的“大家長”
職工運動會、院慶集體婚禮、人文大講堂……部公路院近年來舉辦的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在參加人數、活動質量和影響力上都創下了院多項歷史之最。這些成績,離不開工會副主席張曉松及其帶領的20個分工會近100人的工會干部團隊的辛勤付出。他們密切聯系群眾,切實做好工會工作,把職工之家建設成了所有職工最信賴、最溫暖的家。
搭平臺 創機會 做“小事”
部公路院現有工會會員2000余人,張曉松就像這個家庭里的大家長一樣,“家”里的任何事情,張曉松都會安排好;“家”里的每一位成員,張曉松都盡量照顧到。
“我們是‘綠葉’,要做實實在在的小事情。”說起工會的工作,張曉松十分謙虛。然而這些“小事”,張曉松都做到實處,得到了“家里人”的一致認可。
今年部公路院參與度最高的活動,要數職工趣味運動會,幾乎達到了百分之百全覆蓋,這要得益于舉辦方式的創新。“很多工程人員長期駐守在工地上,從前院里舉辦運動會,他們都無法回來參與。”張曉松解釋說,針對這一點,趣味運動會特意安排了不受場地限制的小集體項目,鼓勵職工因地制宜,靈活開展活動,以參與為主,比賽為輔,不用到運動場,傳回比賽視頻即可。職工們也都獻計獻策,積極開展棋牌、跳繩、踢毽等比賽,參與熱情高漲。
9月底,部公路院舉辦了“頌歌獻給黨,喜迎十九大”主題文藝匯演活動,300余名職工參與了表演及幕后籌備工作。“之前很多人來問我,活動什么時候辦?有很多多才多藝的職工,平時沒有機會展示,他們都渴望有這樣一個平臺。”在張曉松看來,工會不光給普通職工提供了參與的平臺,“更給工會干部一個機會,他們在為群眾服務的過程中得到鍛煉,自身能力不斷提升。”
要管理如此龐大的一個團體,處理千頭萬緒的日常事務僅憑一己之力難以面面俱到。張曉松不斷培養人才,號召大家一起為“家”添磚加瓦。她總結了工會工作經驗和管理方法,組織編寫《工會規章制度選編》,規范化的流程加強了工會隊伍作風建設,保障各項工作有序進行。“管理前置,重心前移,可以為后續開展工作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三方合力 共建部公路院品牌
基礎扎實、制度完善、內容創新,部公路院在工會工作上取得的優異成績,是黨委支持、工會組織、群眾參與這三方共同努力的成果。“每一次活動都是人、財、物所有資源的大集合,光靠我一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張曉松說,院黨委班子重視工會工作,有了上級領導的支持信任,工會才能更好開展工作。工會和群眾要處于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中,有了群眾的積極參與,活動質量才能上去;活動辦得多辦得好,群眾在不斷參與的過程中,自身幸福感和對單位的認同感自然就提高了。
“職工群眾是最有智慧、最有創造力的。”張曉松感慨說,自己這十多年來,在工作中積累了舉辦各類活動的經驗,可也比不上廣大職工群眾的智慧,正是有了他們的群策群力,活動才能不斷創新、出彩。她坦言,每次籌辦活動,都是向他人學習、汲取智慧的好機會。
今年6月舉辦的國學知識親子競賽,原先設置的環節較為簡單,然而在現場,孩子們在臺上的表現力、對知識的掌握度都超出了張曉松的想象。“工作中最大的樂趣和驚喜,就在于大家的表現常會超出預期,帶來意想不到的精彩。”她說。
部公路院充分利用“兩刊、兩網、兩微、一欄”的宣傳平臺,即黨建文化專刊《日新》和內刊《快訊》、內網和官網、微信公眾號和微電影,以及宣傳欄等多種媒介,持續深化群團工作宣傳。由職工自編自導自演的《回家的路》《向黨說句心里話》等多部微電影作品,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化宣傳了建設職工之家的工作理念、陣地、方式方法及成效,發動全院黨政工團各級組織和全體職工關心、關注、支持并參與建設工作。
做好“幸福的事業”
活動策劃、請示報告、市場調研、組織實施、攝影攝像、宣傳編畫冊……干起工作來得心應手的張曉松戲稱“我一個人就是一個團隊”。攝影是張曉松一直以來的興趣愛好,這也用到了工作之中。她常會親自上陣,抓拍下活動中的精彩瞬間。
一場精彩的文藝匯演背后,是全體演員及工作人員的多次彩排與不斷打磨。張曉松也一直全程參與,統籌各方,不斷提出改進想法和建議,以期最后呈現出的效果能夠接近完美。
協調足球賽時間、審核慰問名單,在接受采訪的間隙,張曉松電話響個不停。工會工作事項繁雜,雖然忙碌,可她深深熱愛著自己的事業。“在工作中,我最常聽到的就是感謝。”張曉松說,她會繼續做好這份“幸福的事業”,把笑聲傳遞給更多的職工。
張濤
因為熱愛 所以堅持
“共青團工作其實就是緊密聯系青年和始終服務青年的過程,一切工作都要延伸到廣大青年最需要的地方去,讓團組織成為聯系和服務青年的堅強堡壘。”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團委書記張濤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從學校到單位,擁有多年共青團工作經歷的張濤始終保持著一顆年輕的心,認真研究青年工作特點和規律,和其他團干部一起熱情投入到共青團工作中,為服務海事團員青年成長發展、建功立業而努力著。
時不我待 只爭朝夕
“一次錘煉,足以銘記一生。”
“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黨性錘煉活動,一路上既有思想震撼,也有心靈感動……”
“堅守海疆,筑夢天涯,奉獻的青春最美麗……”
“我自豪,我驕傲,我愛我的事業,我愛我的祖國,我愛這片深藍……”
記者見到張濤時,他正在整理“海事青年行——南海航保黨性錘煉活動”海事青年感言的材料。“你看,這些照片都是今年8月舉辦‘海事青年行’活動時留下的。這張是青年們迎著朝陽,莊嚴地升起燈塔下的五星紅旗;這張是青年們頂著烈日開展隊列軍事訓練;這張是他們們依照規程,嚴謹規范地擦拭燈塔燈器……”每張照片無一不記錄著海事青年的風采,也凝聚了張濤的辛勤與汗水。
張濤告訴記者,組織這19位海事青年匯聚在南海一線的百年燈塔和祖國南端的島礁,是為了讓他們深入學習基層海事人的工作作風和寶貴經驗,感受到海事人熱愛祖國、奉獻社會的家國情懷。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當晚需要安排三位青年同燈塔工一起輪流值守基地,因為考慮到住宿環境較為艱苦,便沒有安排多余的值守床鋪,但意想不到的是,當天晚上共有6名青年自告奮勇申請值守。”張濤微微提高了聲調,說,“那一刻,我為海事青年的自律性與自覺性感動,職業榮譽感和歸屬感在他們身上得以體現,打心底也為海事青年感到驕傲,更加意識到自己有義務讓青年參與到更多的實踐教育中來。”
在他看來,共青團工作,與其他工作不同。青春一去不復返,共青團工作更是一種責任,一份在青年時期十分難得和值得的付出。所以張濤“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珍惜屬于青春和奮斗的工作。
從2015年年底開始,由部海事局團委組織的“海青之星”活動在局機關火熱開展,為更多青年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和風采的平臺;“海青閱讀季”活動更是號召局機關全體干部職工為青年推薦圖書,幫助和指導青年讀書,讓更多的青年加入閱讀大軍,書香海事的文化氛圍也逐步形成。
貼近青年 服務青年
“人生最美好的生活方式莫過于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奔跑在理想的大路上。抬頭,有清晰的方向;低頭,有堅定的腳步;回頭,有一路的故事。作為團干部,既要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也要做青年工作的熱心人,更要做青年發展的帶頭人。” 提起共青團工作,張濤眼睛里閃爍著熱情的光芒。當下,青年接受著多元文化影響,想真正融入青年人的生活并非易事。張濤時常提醒自己和身邊的團干部,共青團工作最大的挑戰就是不能脫離青年。團干部如果不經常“更新”自己的信息庫,就會難以適應青年人的需求。
在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中,他和青年分享自己的學習體會,和青年們深入探討和學習青年習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愛國為民的家國情懷、勤奮好學的進取精神、求真務實的良好作風、艱苦奮斗的優秀品質,勉勵自己,鼓舞大家。只有與青年人做朋友,融入他們的工作中、生活中,才會得到青年人的認可。
不忘初心 不負韶華
“機關的共青團工作相比于學校、基層單位的工作更難做一些。機關的青年人數較少,28歲以下的團員更是少之又少,同時青年所在崗位承擔的工作任務也重,抽出時間參加青年活動就有一定難度。”張濤說道,“在開展共青團工作時,我們會積極向部直屬機關團委匯報爭取支持,也會認真分析青年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更加精心組織青年活動,吸引更多青年參與進來。除了邀請青年參加,還主動邀請機關更多的干部職工一同參與活動,不斷擴大受眾群體,使大家更加理解和支持共青團的工作。”
“不忘初心,不負韶華。”這是張濤寫在微信朋友圈的一句話。面對未來,他滿懷信心:“身處最好的時代,能夠為青年做一些事情,努力為青年搭建更多、更好、更高的平臺,為服務青年成長發展貢獻力量,這是我做共青團工作的初心,也是我今后不懈努力的方向。”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