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張家界老道灣景區約50萬株郁金香綻放,圖為踏青游客賞花游玩。
4月5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祭祖和掃墓的重要節日。
《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節過后,氣溫逐漸升高,雨量增多,正是萬物生長、農民耕作的好時節,因此我國民間向來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說法。
在中國的典故中,清明節來歷眾多。
其中,最為人們熟知的是介子推的傳說。春秋時晉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餓,隨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為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晉文公即位后封賞群臣時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則不慕名利隱居綿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燒綿山以尋找,事后卻發現介子推背著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當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登山祭奠,柳樹竟然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為清明。
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清明節已經超出節氣的意義,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
掃墓源自商朝,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到唐朝才開始盛行,并相傳至今。從唐朝開始,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頭百姓,都要在這一節日祭拜先人亡魂。掃墓時首先要整修墳墓,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
這種儀式,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亡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古人認為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后代的興衰禍福有著密切聯系,所以培墓是極為重要的祭奠儀式。
我國各地的掃墓習俗豐富多樣。
在浙江,人們擺螺螄、青餅、條子糕、菜肴等供品,行新式鞠躬禮。祭禮畢,還要給圍觀上墳的小孩分“麻糍錢”。
在海南,人們掃墓時,以豬、鵝、魚、糕果點心祭祀,焚香化寶。
在臺灣,則有一個特殊習俗,如果在這一年內家中有喜事,掃墓時要整修墳墓,還得準備一個小紅燈(油燈)點在墓前,之后帶回家,據說可招來更多的喜氣。
踏青也是清明節必不可少的日程。明朝劉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春場》記載:“三月清明日……是日簪柳,游高梁橋,曰踏青。”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游樂的活動。由于清明節百姓們都扶老攜幼去郊外掃墓,在哀悼祖先之余,也順便接近大自然,在明媚的春光里騁足青青原野,調劑原本哀傷的心情,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
清明一到,農事便漸漸繁忙起來,人們難得再有機會游玩,趁此機會盡情游玩,既是對上一年辛苦的自我犒賞,也是為了下一季的忙碌養精蓄銳。踏青時節除了登山臨水、游覽春光之外,人們還同時開展各式各樣的體育娛樂活動,諸如放風箏、蕩秋千、蹴鞠、拔河等。
在我國的傳統中,清明踏青的內在意義還在于順應時令節氣。陽春三月,生氣始盛,人們走出屋門,來到野外,主動地迎合時氣,促進自身體內的陽氣流轉,對身體大有裨益。
近年來,隨著保護環境、文明祭掃的觀念日漸深入人心,各地興起了以鮮花祭祖、社區公祭、家族團聚、植樹綠化、經典誦讀等生態低碳的方式追思先人的新風尚。
此外,各地百姓以家風征文、修訂族譜和經典誦讀等方式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營造了慎終追遠的文化氛圍,傳統的清明節被賦予了更豐富的時代內涵。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