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機車行駛在遼寧鐵嶺調兵山北干線王河中橋。
復興號行駛在北京郊區。
火車,呼嘯的火車跨過大江,駛過原野,帶給國人多少兒時的記憶。新中國成立后,汽笛聲聲,車輪滾滾,那鐵龍飛奔、一往無前的偉岸身姿,見證了蒸汽機車的風采。此后,中國鐵路歷經內燃機車、電力機車的更新迭代,進入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高鐵時代。
火車的序曲
火車之所以叫火車,顧名思義,乃燒火驅動的機車,其動能數十倍乃至數百倍于人力時代的牛拖馬引。正是這種鋼鐵巨人般的磅礴力量,如氣貫長虹的重金屬搖滾,響徹在歷史的天空中,使人類進入一個嶄新的工業時代。
當英國人瓦特發明的蒸汽機原理逐漸被社會廣泛運用,1814年,喬治·史蒂芬孫發明了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蒸汽機車,大大加速了工業革命的進程。從此,蒸汽機車開啟了世界鐵路史上近200年的光輝歷程。在中國,直到21世紀初,蒸汽機車才徹底結束它偉大的歷史征程。
有了蒸汽機車,才有了鐵路。中國鐵路沿著一條學習借鑒、創新發展的道路走到了今天,創造了中國工業發展史上的一次次奇跡。從晚清中國人艱難制造的第一臺“龍號”蒸汽機車,到今天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復興號高鐵列車,中國鐵路人一直秉承自立自強的精神,將中國鐵路事業不斷推向新的高度。盡管百年前的鐵路人還無法想象今天中國鐵路的發展成就,但是他們初始的探索與追求永遠值得我們銘記。
行進的變奏
與高鐵列車輕靈秀美的流線外形相比,蒸汽機車常常吭哧吭哧負重而來,它吞吐的濃煙與行進的速度喚醒了沉睡的高山、改變了城鄉的模樣,走走停停的步伐讓人體會到旅途的遙遠、跋涉的艱辛。那些開火車的人還有一個非常大氣的名字“大車”。火車就像一個有勇氣有擔當的鋼鐵硬漢,歷盡千山萬水,在天地之間展現出撼天動地的強大力量。
我們謳歌高鐵的豐功偉績,也不應忘記蒸汽機車為中國工業化所作的歷史貢獻。民族工業自主建造的第一臺“龍號”蒸汽機車,從一開始就打上深深的民族烙印。新中國成立后,中國蒸汽機車車型的命名大多帶有那個年代的烙印,勝利、解放、上游、建設、前進,中國鐵路歷經百年風雨,如今昂然挺立于世界鐵路之巔,這是何等的不易,又是何等的自豪。
旅途的慢板
今天,人們乘坐高速平穩的高鐵列車,盡享智能化、快捷化、優質化的便捷服務,不過很多人依然銘記著蒸汽機車時代的輝煌。當他們高歌“火車向著韶山跑”,第一次走出大山坐火車;當他們歡唱“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第一次體驗求學路上綠皮車的漫長旅途;當他們哼著“我不想說”,第一次南下打工乘坐“悶罐車”的經歷,可謂“美好與不堪交織,憧憬與忐忑同行”。
這種記憶同樣伴隨著我的職業生涯。進入鐵路時我便與蒸汽機車打交道,雖然最終沒有成為一名火車司機,但有那么幾年,我的工作都是圍繞火車的架修、洗修作業轉,每天通勤下班則在“咣當咣當”和“香煙啤酒礦泉水”的聲律中輾轉回家。后來工作出差,我常在晃蕩的火車上度過,一坐上火車就像是枕著搖籃曲,很容易就入眠了,回到靜止的床鋪反倒有些不適了。
那個年代,坐著火車去旅行,從首都北京到瓊州海峽,走遍千山萬水,閱盡湖光山色。猶記得火車鉆隧道,濃煙撲面而來;車停大峽谷,小站叫賣喧鬧;車廂內方言俚語,千姿百態,搖曳的小風扇“呼啦啦”,驅散車內蒸騰的熱浪和旅途的辛苦;車窗外時而清風拂面,時而雨驟風狂。尤其喜歡從敞開的車窗往外回看火車經過大彎道時逶迤行進的樣子,身后飛逝的山林原野、城市鄉村、高原大川……那一幅幅朝霞落日下如夢如幻的畫面令人久久不能忘懷。
時代的致敬
很多新崛起的城市因為地處路網樞紐被稱為“火車拉來的城市”,如今,這些城市市政官員的一大心愿,就是在城市街心花園或市民廣場安放一臺火車頭,以留給城市永恒的紀念。今天,中國鐵路的路徽依然保留著蒸汽機車的經典標識,火車作為鐵路行業標志性的文化符號早已植根于國人的骨髓之中。
火車帶給人們的回憶是深刻的,也必將是久遠的。我們今天看到許多抗日題材的電視劇中,游擊戰士在火車頭上、車廂頂部、車鉤連接處翻騰跳躍,如履平地,而現實中,類似的勞動者真實存在。他們都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風雨無阻、日復一日地堅守崗位,其中的艱辛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他們是這個時代一群“最美的人”。
生活是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早年,我們從電影《火車司機的兒子》中接觸到鐵路工人紅色基因的傳承,從《鐵道游擊隊》中飛虎隊“扒火車,打鬼子”的演繹中體會到頑強不屈的英雄氣概,從《鐵道衛士》中看到大動脈上的殊死搏斗,從《特快列車》《錦上添花》等老電影中感受到鐵路人在和平年代的使命和歡樂,那些關于火車、關于鐵路的傳奇故事和經典角色,至今讓人津津樂道,值得我們為之敬禮。
綿延的情愫
我們在老照片中看到過很多火車穿行在崇山峻嶺、奔馳在雪域高原、馳騁在鮮花盛開的峽谷中的畫面,朝陽霞帔的希冀、落日長河的震撼,在火車長龍負重前行的身形中,變成一幅幅美麗的畫面,讓旅途中的我們刻骨銘心。
有鐵路的地方就有故事。在很多文學和影視作品中,可以讀到火車上的邂逅情節。漫長旅途,你我相對,從陌生到接近,在凝視的眼神中試圖讀懂對方,由于青澀和羞怯,那難以表露的情愫伴著火車的鏗鏘,悸動于年輕的心中。終于,火車到站,長長的站臺上唯有那風中轉瞬的一次回眸、一縷微笑以及漸去漸遠的背影深深鐫刻在心底。
光榮的勛章
轉眼間,我們進入一個信息化、智能化的時代,高鐵的開行、一日千里的時空轉換,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人們把懷念珍藏在記憶里、書寫在作品間、表達在藝術中,鐵路歷經百年滄桑,依然熱度不減、高光在線。
如今,蒸汽機車成為歷史文物,備受青睞,在國內幾家大型鐵路博物館還能見到曾經在大地上縱橫馳騁的蒸汽機車身影。它們更像一個個掛滿勛章、解甲歸田的老英雄,巨人般威武的身軀靜靜地躺在敞亮的大廳內,接受各路鐵粉的膜拜,無聲述說著曾經的輝煌。
山川大地記住了它們行走的模樣,城市鄉村滿載著它們游歷的故事,火車的前世今生,鐫刻著新中國鐵路發展的歷程,展現著鐵路人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的奮斗精神。火車,火車,永遠是它們屹立不朽的名字。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