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密碼
張葉 繪
李洋,現在已經是個20多歲的小伙子了,去年他和外公外婆從澳大利亞回到南京探親,看望自己的爺爺奶奶,同時要取出一筆屬于自己的數十萬元賠款。這筆錢,是20多年前意外去世的李洋的父母留下的,當時李洋尚在襁褓之中,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把20萬存款化名存進銀行,設定密碼,并辦理了一份協議聲明公證,這筆錢由成年的李洋支取。但是當李洋20年后來取款時,還是遇到了巨大的麻煩。 通訊員 王芃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賈曉寧
回放
父母車禍遇難留下20萬賠償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化名存進銀行
20多年前的一天,李洋的父母在外出時遭遇意外,死于嚴重車禍。悲劇發生后,肇事方賠償了人民幣20萬元。20萬元在現在可能不算什么,但在那時可以說是一筆巨款,可以在南京買兩套房。拿到這筆巨額賠償之后,雙方老人為了巨款的歸屬,發生了一些爭執。畢竟這筆錢太多,這個錢歸誰保管,將來怎么用,如何通過這筆錢保障老人的利益。這些問題上,老人出現分歧,而李洋當時尚在襁褓之中,也沒法發表自己的意見。好在雙方老人都是想保證李洋的利益,所以最終在別人的建議下雙方老人找到了南京公證處,希望公證處能給出個辦法。
得知雙方的訴求之后,公證員給老人想了個辦法。就是老人把這個錢化名存進銀行,將來憑密碼支取,密碼由爺爺奶奶保管,存折由外公外婆保管,同時雙方辦理一個財產轉移聲明書公證,明確這筆錢歸屬李洋,不過要等到李洋成年后憑密碼來支取。當時,聽完公證員的建議,且銀行當時存款并不需要實名制,4位老人都覺得這個辦法可行。于是,4位老人用自己的姓“王陳李方”為名,將20萬存進了銀行,密碼由爺爺奶奶保管,存折由外公外婆保管。隨后,尚在襁褓的李洋,被外公外婆帶到了澳大利亞生活,而這一走就是20年。
尷尬
現在存款實名了,爺爺奶奶忘記了密碼 唯一知情的公證員又因病去世了
時光荏苒,一晃20年過去了,李洋已經長大成人,去年在外公外婆的陪同下來南京探親。一方面看望年邁的爺爺奶奶,還有一個重要的事,就是把父母當年的那筆可以算作遺產的賠款從銀行取出,算是告慰父母在天之靈。當年的20萬,現在加上利息,也有30多萬元了,也可以算作一筆巨款。而李洋和外公外婆覺得,有存折有密碼,取錢不費事,結果密碼找不到了。
李洋和外公外婆找到李洋的爺爺奶奶,一番敘舊之后,李洋提出要取錢,但是爺爺奶奶找了半天告訴李洋,自己把密碼給忘了。原來,李洋的爺爺奶奶當年設定密碼后,純靠記憶來記這個密碼,怕密碼丟失20萬被人取走,所以一直沒有用文字記錄。可這一晃20年過去了,兩位老人都年過古稀,要回憶起當年的密碼,是怎么想都想不起來了。忘了密碼,李洋和外公外婆來到銀行,說明情況,想讓銀行通融,把錢取出。但銀行方表示現在存款實名制,即使通融,也要存款名是李洋,然后記性掛失,再重新設定密碼。而存折上的名字是“王陳李方”,根本不是李洋,所以這個存折沒有辦法由李洋辦理掛失重新設定密碼。也就是說,因為銀行的實名制,這個錢現在只有找到密碼,不然根本取不出。
這下,李洋和家人都急了,無奈之中他們想起了當時給自己辦公證的公證員。4位老人想,想找當時承辦該業務的公證員,他應該記得當時的情形,可以幫他們找回這個存折的密碼。于是,李洋把電話打到南京公證處,尋找20年前幫4位老人和自己辦理這份財產轉移聲明書公證的公證員,找回密碼。結果滿懷希望的李洋和4位老人,再次遭遇晴天霹靂——這位公證員因病已經在去年去世。也就是說,除了4位老人,唯一知道存折密碼內情的人也不在了。找不回密碼,這30萬元很可能永遠取不出來。
幸運
找了一整天翻出20多年前舊檔案 其中一個數字正是密碼
爺爺奶奶忘記密碼,銀行改用了實名制,唯一知情的公證員病逝。這讓想取出父母遺產的李洋十分痛苦,因為從這三方面來看,他能取出錢的希望已經很渺茫。雖然這筆錢對于李洋來說不算什么,但這畢竟是父母留給他唯一的念想。取出錢,告慰父母的在天之靈,是他的心愿。這個希望實現不了,李洋會覺得很痛苦。
知道李洋家的情況之后,南京公證處副主任張朝暉跟相關同事進行探討后,覺得這個密碼有希望找回,而辦法就是查閱公證處舊檔案。根據規定,涉及財產轉移的聲明書公證材料都會歸檔,永久保存,當年的談話筆錄一定還在。根據李洋手持的公證書文號,張朝暉副主任立即開始查檔。由于年代久遠,這份公證書的相關材料并沒有存入電腦中。最終,張朝暉在市檔案館找了一天,終于調出了這份紙張已經泛黃的談話筆錄,筆錄的第二頁上正寫著一個數字。“這個數字會不會就是存折的密碼?”當拿到這份舊檔案后,張主任還心存疑慮。但這是最后的希望,張主任還是把舊檔案復印,然后把密碼和舊檔案一起給了李洋,讓李洋到銀行用這個密碼去嘗試,看能否取出錢。結果,這個數字真是存折的密碼,李洋順利取出了錢。事后李洋寫了感謝信給南京公證處:“這份存款不僅僅是母親給我的慰藉,更包含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我的愛和關心。謝謝你們讓我取出了它。”
現在說起這件事,張主任覺得這不是自己的功勞:“這還得說我們公證員工作做得細,幫助李洋解決了大問題啊。”
(文中人物均系化名)
(新媒體責編:news)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